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伦理是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伦理学科,教师德性是教师对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伦理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教师德性是主观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从教育伦理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出发,分析教育伦理向教师德性的生成机制,探究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的方法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养成教师德性: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道德与德性、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及其关系着手,认为教师德性是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养成良好的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追求。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养成良好教师德性的策略: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德性发展的基础;自我修养是教师德性形成的基本手段;师德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德性发展;优良的环境是良好教师德性形成的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3.
教育伦理是教育活动中以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教师德性完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伦理,体现了当代教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品性和道德修养,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伦理的自觉践行。在师德教育中,面临着教育目标道德缺失、教育过程道德失落、师生关系道德旁落等问题。为此,应通过道德教化、道德评价、道德激励等方式,将教育伦理内化为教师德性,以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4.
加强师德建设,针对师德蜕化的症候,师德教育应以增强教师不随缘而变的道德感、塑造教师健全人格为核心任务;在师德结构中,德性伦理比教师职业伦理更重要,师德教育应更加重视德性伦理教育;不做坏事是良善社会、良善生活的更为重要的保障,师德教育加强以不做坏事为目标的教师自我修养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说明教师不仅仅要具备知识掌握的能力、教育教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重视道德人格的德育价值,重视教师的德性修养。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德性修养,让这本会说话的教科书总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在他们的眼中闪光,以导引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教育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与实践,觉得青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应该做“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6.
班华 《中国德育》2014,(18):6-10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需做立德树人的自觉教育者。教师需提高生命自觉,深刻理解人的德性成长规律,按照人的道德生命成长规律开展道德教育,自觉运用多种教育方式立德。教师需要理解师德对教育的特殊意义,并自觉地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师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说明教师不仅仅要具备知识掌握的能力、教育教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重视道德人格的德育价值,重视教师的德性修养.对于止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德性修养,让这本会说话的教科书总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在他们的眼中闪光,以导引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教育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与实践,觉得青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应该做"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8.
教师德性是教师将职业道德内化为道德自觉时所形成的心理品质,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伦理精神。教师德性能够唤起教师的职业良心与道德自觉,赋予教师强大的精神动力,能使教师获得社会、学校与学生的认同。当前,教师德性建设面临道德理性缺失、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为此,应探究教师德性规范发展的方法路径,以提高教师的德性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9.
师德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着虚与实、主观性与客观性、实然与应然、功利与道义的内在矛盾。当前,师德评价伦理目标有所偏差,师德评价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师德评价中教育观念滞后。师德评价应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及机制等诸多方面有所改进,以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应积极发挥师德评价对教育伦理发展和教育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引领教师的德性状况朝着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前行。第一,师德评价标准要体现完整性和层次性。既要反映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又要反映教育自身的特殊道德要求。师德评价标准的层次性,是基于教师德性状况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教育伦理规范的设立应体现价值的等级性。第二,应明晰师德评价的范围和教育行为的道德类型。师德评价中的"师德"是对于特定的教育主体而言的,包含主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在教育伦理学的意义上,教育道德行为可分为善的(道德的)、恶的(不道德的)和亦善亦恶(既道德又不道德)三种基本类型。第三,师德评价应将"具体考察"与"总体判断"结合起来。第四,师德评价实践活动应辅之以一定的伦理教化和道德激励。  相似文献   

10.
于泽元  王开升 《教育研究》2021,42(3):149-159
师德是我国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范畴,构建师德养成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师德养成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立德树人,是一种"为己之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最大的师德所在.通过对"德"的文化发掘,可以发现师德之"德"应该由教师的道德转向教师的"德性",师德的养成要高扬本真自我的德性价值,让教师在日常实践和伦常关系中以身体道,通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自我统整、诗意栖居而涵养自身的知识之道、人生之道和价值之道.指向德性的师德养成之路让教师能够无违本心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相似文献   

11.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和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师的教育幸福,教师在教育幸福中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12.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幸福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的教师教育对教师"专业性"和"道德性"教育均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师"专业性"教育已形成自觉发展的良好态势,而"道德性"教育建设则存在一些现实困境而相对滞后.教师的"道德性"教育,不仅是单纯的教师个人道德层面的问题,更要通过搭建制度伦理框架,才能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专业性发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从学理上探讨师德建设的内在依据,把握师德建设的现状,谋划师德建设思路,既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师德建设现状呈现出强调个人自律、轻视师德培养,重视业务能力、轻视道德品质,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权力的倾向.应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提高教师自身德性建设的责任感和行为自觉性,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构起坚固的德性长城.  相似文献   

15.
师德建设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要求。高等学校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师德内涵化建设,应从中国传统文化德性教育的"师德"概念出发,在美术专业教学实践行为过程中,通过教师职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深度契合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跨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则是师德修养。师德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加强师德修养应该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加强道德自律,忠诚教育事业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坚定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道德反应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传统规范性教育为主的师德教育模式不能让学生像专家型教师那样关注于道德问题本身,造成了虽然熟知各种道德规范却不能保证行为规范的困境.在师德教育中引入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度和获得更多现实中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促进师德规范的内化.  相似文献   

18.
芦净 《文教资料》2011,(15):164-166
师德建设有利于加强思想教育、建设良好校风、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学生成才。但在少数政治课教师身上存在着政治信仰不坚定、理论知识不扎实、教书育人意识缺失、职业认同感缺乏、人格魅力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挑战。加强政治课教师师德建设.在内容上应该包括坚定的政治方向、严谨的治学精神、良好的道德风范、无私的爱生之情等方面;在途径上可以从师德教育、思想内化、习惯养成和管理制度诸方面着手去做。  相似文献   

19.
师德新解     
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三个核心师德规范作了个人的理解,提出教师应该以全面的人参与教育活动,既包括知识素质,也包括情意素质和人格素质;对为人师表也要作全面的理解,为人师表的德性应该是内在的、灵活的和适度的;不推崇那种充满悲壮色彩的爱岗敬业,认为爱岗敬业的师德修养不只是为了束缚教师,更是为了发展教师,不只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教师自己。  相似文献   

20.
李西顺 《教育研究》2022,43(1):72-80
教师专业道德是师道与师德的内在统一,是专业价值与主体价值的内在统一,表征为基于德福一致原则的自监督机制,帮助教师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情境之中,于内心建构深层稳定的价值根性,促使外在的师德规范获得内在的价值依据。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致内在德性、立内在心性,不仅可为洞见教师专业道德之深层价值根性提供恰切的分析工具,而且可以帮助探明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路径:在专业承诺层面立其志;通过事事磨砺的知行合一之师德实践,逐步澄清、确证、珍视专业的内在价值;以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作为伦理支撑及价值引领。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既是利他奉献的,同时内蕴着对教师自身幸福的价值关切,应避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伦理不对称性。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是圆融共生的,以美善育美善,教师专业的内在之善、教师自身的幸福及学生的幸福皆涵蕴其间,共同形成建构教师专业道德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