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据统计,《庄子》文本中,庄子作为历史人物共出现30次。其中,内篇4次、外篇13次、杂篇12次,是《庄子》一书中仅以正面形象示人的人物。分析《庄子》文本中的庄子形象,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庄子的思想内涵,加深对原典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奔腾》是王蒙继《庄了的享受》《庄子的快活》后对庄子的第三次解读。  相似文献   

3.
《庄子·天下》篇文本给出了我们四条基本的内证线索,据此可初步判断《天下篇》应写作于战国晚期,约成篇于荀子稷下讲学之后与《吕氏春秋》成书之前即公元前265—前239年之间。《天下》非庄子自作,其作者是一位"外道内儒"的庄子后学。一方面《天下》作者保留着庄子后学的身份,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已深入其骨髓。  相似文献   

4.
陶慧 《文教资料》2012,(27):11-14
北宋"旷世而不一遇"的文学大家苏轼对《庄子》推崇备至,在文学创作方面,除了诗文深得《庄子》旨趣之外,其词的创作亦受到了《庄子》极深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除了体现在《庄子》对苏词的思想境界与创作观念的间接渗透之外,同时也更为明显的体现于苏词对《庄子》典故及意象的直接化用上。本文拟从苏轼词中所引用的《庄子》典故及意象入手,从这一相对较为直观的方面论述《庄子》对于苏词的内容及艺术境界的影响,并进而分析苏词对于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奔腾》是王蒙继《庄子的享受》《庄子的快活》后对庄子的第三次解读。三部近乎学术性著作花费了王蒙两年半的时间。书中王蒙融其丰富的生命历练,借评庄讲庄,发表对社会人生的议论。但再怎么生命历练,恐怕读者也只能先  相似文献   

6.
《庄子》在我国寓言文学的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全面系统地考察《庄子》的寓言,无论是对于《庄子》研究,还是对于我国寓言文学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启贵同志《浅谈<庄子>的寓言》(以上简称《浅谈》。刊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83年二期)一文从文学角度比较全面地阐明了《庄子》寓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对  相似文献   

7.
苏轼黄州诗中的《庄子》化用内涵丰富,寄予深厚。主要表现为人物化用、语词化用和寓言化用。苏轼黄州诗《庄子》化用蕴藏着道家生命观念,其中包括对《庄子》中生死问题、时命问题和养生问题的体悟。文中分析了黄州诗《庄子》化用的主要原因,这与苏轼自少年起在思想上一直倾向于《庄子》,以及其在黄州时期现实处境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苦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韩国钟路学院对全国18所高校在2000年至2006年高考论文的考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中国古代名著《庄子》,在这些大学的高考论文题中出现过9次,其中高丽大学和庆熙大学先后两次在考试题目中引用《庄子》名言。继《庄子》之后是记录中国古代思  相似文献   

9.
《庄子》书中九十余条成语,或源于《庄子》寓言故事,或来自《庄子》原文词语,或出于《庄子》语句紧缩,或本于古代典籍词句,或原于古代历史传说,或取自古代俗语、谚语.质言之,可谓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想象奇特,幽默悲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中的老子形象立体多面:《庄子·内篇》的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的老子多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赞同老子又反思老子,使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庄子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11.
《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思想整体,旨在阐述救世思想。对现实灾难以及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现象,庄子有深刻的体悟。他提出的独特的救世之方,是从精神修养入手,培养逍遥自适的心灵境界;以顺世存身为生存法则;以自然无为为治世理想。庄子救世之方的实质是精神自由,有消极的一面,但也不可忽视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中的庄禅文化有其鲜明的时代历史特点。从外在社会文化特点来看:其一,庄禅文化担负着反思社会、彰显民族意识的文化角色;其二,与大众商业文化相互融合;其三,与国际上的庄禅文化热遥相呼应。从作家内在文化心理特点来看;第一,庄禅文化是新时期作家内在心灵的安慰;第二,体现了主体精神的超越与张扬。  相似文献   

13.
中国神话研究起步较晚。王国维把《庄子》书中大量的"故事"与西方的"神话"联系起来,开百年《庄子》神话研究之先声。郎擎霄确认了《庄子》书中神话传说的存在,以此说明《庄子》艺术手法的高超。茅盾看重《庄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庄子改造利用神话材料为寓言的过程中已经使神话非神话化了。闻一多认为庄子崇信万物有灵,对神话采取了吸收、消融和改造的态度。新中国成立后,袁珂对《庄子》神话研究用力颇深。新时期《庄子》神话研究主要集中在神话-寓言研究、神话意象研究、神话思维研究,与《山海经》、屈原的比较研究等几方面。反思《庄子》神话研究,是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安全是当今社会的国际性大问题,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当代各个国家所重视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以道家学派为切入点,以老庄核心思想为研究对象,对其"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民本思想,"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以及其"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中所蕴含的国家安全理念进行简单探究。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隐逸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隐士思想具有深远影响。《庄子》中形象地描写了几类隐士,他们或是刚烈,或是柔和;或游离于理想中,或回归到现实中。每一种隐士类型都集中反映了庄子看待隐逸的态度,都是庄子隐逸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庄子>散文"卮言"作了深入研究,通过概念辨析、源流考索,提出"卮言"首先是指<庄子>中的议论文字,是庄子思想的自然流露;其次是指有关庄子自身的故事,这些故事带有先秦散文语录体痕迹,反映了庄子多方面的思想.文章进而对<庄子>散文"卮言"作归类分析,提出议论体"卮言"可分为阐明题旨式、简短论述式和纵深探索式,语录体"卮言"可划分为单纯议论式、体验感悟式和引证说理式.  相似文献   

17.
《外物》篇是庄子后学发挥道家思想的一篇重要著作。如其中所提出的“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就是理解庄子相对主义理论的重要论述;再如战国时代“复古”思潮浓厚的情况下,《外物》篇提出“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FDDE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其所提出的“彼教不学,承意不彼”,相当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学派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与“庄学”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庄学”在某些地方甚至走向了《庄子》的反面,但是,《庄子》与包括外杂篇在内的“庄学”并没有被人截然分开,而以一个整体形象被人们所 接受,这是因为庄学对《庄子》的嬗变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进行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 杂篇仿用内篇语言,并使用了内篇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二是外杂篇对内篇思想进行了引申、发展、补 充和变换。  相似文献   

19.
《庄子》和《二十四诗品》是我国文学创作中的两部奇书。它们之间又有着很微妙的关系:《二十四诗品》大量引用或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可以说它的道家思想是受了庄子的重要影响。其中他们所共同关注的自然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道家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道教恩想的主要来源,本从三个方面简要阐释庄子哲学思想成为道教源流的原因:庄子“道”的本体论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庄子的修习方式“心斋”“坐忘”对道教修练方法的影响;庄子的“圣人、神人、至人”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