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编按]  相似文献   

2.
郭丽荣 《语文教学之友》2006,(2):8-17,43-4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相似文献   

3.
学而时“新”之,不亦悦乎■孟津县一中张建民学生,在社会和学校的要求下学习,而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呢,往往有一种惰性,照本宣科和吃老本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通病。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要说:学而时“新”之,不亦悦乎?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学习,更新观念和...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的首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似文献   

5.
一代宗师的传神写照──析《〈论语〉六则》之一乌鲁木齐徐福绵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六则》的首则即《论语》之开宗明义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乍看起来,明白如话,没什么奥义;但...  相似文献   

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童音响亮,我黎明即起,早诵夜课。  相似文献   

7.
本色孔子     
接触孔子,是因为《论语》。年少岁月,懵懂之间记住了那些朗朗上口的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天这些文字早已嵌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的心理底色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8.
《论语》的前三句是:“学而时习之,小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中,刘良华说:“我希望老师们滨《论语》,实在没有时间,你至少可以读《论语》前三句。”刘良华认为,这里的“学”就是“阅读”,“习”就是“习性、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把阅读变成习惯,  相似文献   

9.
陈复兴 《师道》2014,(6):43-44
说起《论语·学而》中的孔子三问,大家都津津乐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这句话如何解读,大家就见仁见智,五花八门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论者都忽略了孔子说这句话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对于《〈论语)十则》中第八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教学案例,笔者看过不少,大都停留在释译的工具性层面,几无触及内蕴情感的人文性层面。特别是对其中的“仁”字,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界限”论,即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这也是维特根斯坦其它各种论题的基础。“可说”与“不可说”不仅是维特根斯坦阐述其哲学的主题,而且是维特根斯坦进行哲学思考的范式与界限。因此,理解维特根斯坦的“界限”论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整个《逻辑哲学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在其数十年的说诗谭艺中,虽指出“诗义不显露亦不游移”,但并不认为“诗义”不可解。他强调从“诗艺”层面来探求诗之“正解”的解诗方法,不失为20世纪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一种独到的诗学解释学体例。  相似文献   

13.
不能以今天的行文贯式去诠释《孙子兵法》,否则会产生误读与误解。根据古人行文的四种文法,即句中自注、特殊省略句、拆分双音词分别用于上下句、逆分承,来解释《孙子兵法》的四个句子,以期发掘《孙子兵法》文本的真正意思,从而为《孙子兵法》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随着话语学的兴起,语义研究的范围扩大了,涉猎了话语义或语用义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话语义同语言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这方面的讨论好像还不多。修辞活动是从语言系统中选取词语、句子,因此必须首先就语言层面弄清有关词语的词义,有关句子的句义,修辞活动又是在话语中进行的,离开话语就无所谓修辞,而话语显现的是话语义。因此,修辞研究必须要思考话语义和语言义的关系问题。本文就语言义的一般性和话语义的具体性、语言义的稳固(固定)性和话语义的临时性这两个方面,从对比中说明话语义同语言义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5.
骈文三题     
骈文的对仗在字的意义、词性甚至声调上都有讲究,它不同于散文的对仗和修辞意义上的排比。骈赋同时具备骈文和赋的文体特征,除押韵外,具备骈文的一切要素。曹魏时期,追求骈偶已成为普遍的审美追求,应视为骈文的初起时代。  相似文献   

16.
本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第二语言学习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认知策略。由于许多学习只采取“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方式,缺少“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的结合,导致了听力理解困难。如何才能做到“自上而下”地处理听力信息,本提出听力训练应重视整句的听辨,并阐述了这一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汉语显性单纯致使句一直披上兼语句的外衣而隐藏了某些句法现象。本文首先从致使义入手将两者加以区分,在批驳"ECM"(例外格赋值)说或叫做"RtoO"(提升至宾语)说的基础上引入了Alboiu(2007)的"Feature Inheritance and Case Value"(特征传承)假说和"Null Expletive"(空虚指代成分)假说。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下通过对显性单纯致使句的推导论证后我们得出结论,句中确实存在空语类,但它与兼语句中的PRO不同,而是一种新的空语类null expletive。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否定句是表达否定意义的,然而,在英语中却有这样一些句子,它们在形式上虽然含有否定词,但是在意义上却并不表示否定,我们将这类句子称为“假否定句”,分析这类句子所表达的真实意义,并对其形式上的构成特点进行探讨,从而初步描绘这类句子的构成模式。  相似文献   

19.
根据翻译理论,采用英语虚词在规则句和疑难句中的用法,通过数实例句的比较分析,说明了虚词在句子翻译(英译汉)中的次要和决定作用。两种作用可使句意产生不同或者完全相反的效果。以示教师在翻译教学中注意此翻译特点,更加准确地做好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20.
英语被动语态在纯客观的一般性科技语体中使用很多,正是因为语体的客观性,人称行为主体(施事者)在科技英语被动句中通常不予出现,而物称行为主体则一般不能省略。本文分类分析了科技英语被动句的物称行为主体,并依据不同的行为主体所起的不同语义作用以及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对其翻译技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