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续三)罗星明书集传或问序宋,东阳陈大猷作《尚书集传》①,用朱子释经,法吕氏读《诗》记例,采辑群言,附以己意成编。宋季,其书盛行,学者多宗之。《集传》而外,复成《或问》二卷。明《集传》去取之意,亦犹紫阳《论孟集说》,别...  相似文献   

2.
纳兰性德出身于一个钟鸣鼎食、位倾朝野的权相之家。但与许多纨袴子弟不同,他有理想,有抱负。为了达到“守家不辱,保家亢宗”的目的,纳兰从小就酷爱读书,练习骑射。他在“锦卷牙签,充满庭宇”的相府里,“益肆力经济之学,熟读通鉴及古文辞,把大部分精力用在钻研书史上,即使在病中也坚持不懈。由于勤奋,在步入仕途之前,他就写出和编辑了知识面相当广泛的《渌水亭杂识》和《通志堂经解》,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于康熙十二年开始编辑《通志堂经解》,至康熙十六年刊成,接着便撰写《通志堂经解序》(以下均略称《经解序》),所撰经解各序,均在丙辰、丁巳二年间。①《经解序》共计63篇,其中总序1篇,易解序27篇,书解序9篇,诗解序5篇,春秋解序15篇,三礼解序4篇,论语解序1篇,孟子解序1篇。各序内容大体上是介绍经解的作者、内容、版本和学术上的渊源流派,有的穿插一些议论。《经解序》是研究纳兰性德生平、思想、创作的重要材料,也是我们了解认识清前期经济、政治、文化和“满汉融合”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续二)罗星明经解序二董氏周易程朱氏说序宋哲宗元符己卯①,程伊川先生序《易传》十卷.后七十九年为孝宗淳熙丁酉②,晦庵先生《本义》成。自有两书,而四圣人③之精义微旨益著。又八十九年为咸淳丙寅④,实度宗即位二年,天台董王叔...  相似文献   

5.
署名纳兰性德的经解诸序,性德应为作者之一.朱彝尊全面参与了《通志堂经解》的编辑工作,也是经解序的主要撰写者.序文的其他作者尚有陆元辅、张云章、黄虞稷等人.徐乾学辑刻《通志堂经解》,完工于性德身后,约在康熙三十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通志堂集》所收纳兰性德词,审核粗疏,错误不少。诸类差错均应对照他本,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7.
纳兰性德是个成就很高的词人,小令优于长调,凄怨哀惋,令人不能卒读.但人们对他的诗的价值却估计不足,这种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呢?纳兰性德既填词也写诗,还有学术著作《渌水亭杂识》等.《通志堂集》中有诗四卷,354首,词四卷309阕.诗比词多45首,后来词又补遗39阕,至348阕,与诗相比,还少6首.是不是诗写得不好呢?不是,在《本传》中说:“性德善诗”.在《纳兰墓志铭》上他的老师徐乾学说的更具体:“(纳兰)善为诗.在童子,已旬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好友张纯修也说:“其诗之超逸,词之隽婉,世共知之.”可见纳兰诗词并重,当时是互誉并美的.  相似文献   

8.
清初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虽然享年不永,仅仅活了三十一岁,但其词名甚高,为有清一代之冠。王国维称赞其词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忍寒居士龙榆生先生说“清代令词,盖未有过于性德者矣。”可见纳兰性德词的艺术成就,备受推崇。那么纳兰性德词的成就,究竟高在何处呢?陈维崧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悽惋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他为《通志堂词》写序又说:“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骚雅之作,怨而能善,惟其情之所钟,为独多也。容若天资超逸,翛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悽惋而后喜悦。”陈顾二人都是纳兰性德的挚友,知之甚深,言之自然能中肯。他们都很赞赏纳兰词,都指出了愁苦、哀怨与悽惋是纳兰词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纳兰性德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是清初重要词家之一,王国维说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历代多数评论家都认为纳兰性德词的特色,是婉丽凄清,极善抒写愁情,真是触处成愁,书愁不尽。其衷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纳兰性德本人最佩服的也便是这南唐二主。郑振铎说:“性德以清才著。其词缠绵清婉,为当代冠。”纳兰性德与李煜,两人的思想和感情,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在风格、手法上也极为相似,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类似的高度。其实纳兰的词既有哀感顽艳的一面,也有豪放激亢的一面,是既有周柳之香柔,也有苏辛的豪放。是个全面的词家。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历来因其凄婉的词风而为人所欣赏,因此对于纳兰性德的认识也多以他的词作为依据。其实纳兰性德作于三藩战乱时期的杂识类文体的代表作《渌水亭杂识》,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他深刻的入世思想,大致包括了为君者、为臣者和相关国政等三个方面。这种入世思想在他的爱情外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纳兰性德。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酷爱读书,拥书数万卷,有藏书室曰“通志堂”.考“通志堂”又名“花间草堂”.据姜宸英在《跋同集书后》中说:往年容若招予住龙华僧舍,日与荪友、梁汾诸子集“花间草堂”,剧论文史,摩挲书画…….自后改葺“通志堂”,数人者复晨夕相对.几案陈设,尤极精丽,而主人不可复作矣.(《湛园集》卷十八)按龙华僧舍,就是座落在北京什海后海北岸的纳兰明珠府以左的“龙华寺”,即姜宸英在《祭纳兰性德文》中所说的“馆我萧寺”的那个萧寺.由此可知,“花间草堂”就在纳兰之居所,后经改葺,又名为“通志堂”.  相似文献   

12.
纳兰性德是一位促进满汉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他热爱汉族文化,一生刻苦自励,潜心向学,成绩斐然.不仅工诗词,而且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他常和一些擅长书画之道的汉族知识分子相聚在通志堂的渌水亭,婆娑古人法书名画,或临摹,或题咏.通志堂是他的藏书室,渌水亭是他的读书处.其度藏甚富,缥缃满架,室罗古今,拥书数万卷.纳兰性德的父亲,大学士明珠就喜欢收藏书画.据《啸亭杂录》卷十载:“凡其居处,无不锦卷牙签,充满庭宇,时人有比之邺架省.”受家庭影响,纳兰性德亦收有不少历代法书名画.笔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罗星明“经”,为以丝编缀竹简成册之通称(章炳麟语),是提纲,此指“经书”。“十三经”为儒家的基本著作,是中国两干多年封建社会的教科书。作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古籍,一定会永远留传下去的。今天,在去芜存菁,剔...  相似文献   

14.
纳兰词的感伤风格历来引人注目。后人喜爱他的词,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就是偏爱他词中那种幽怨缠绵的感伤风格。这位康熙盛世的一代天才、豪门子弟、帝王近侍,其履盛处丰、花团锦簇的三十一年生命历程中,何以有如许深重的感伤呢?本文拟从性格气质、生存环境、历史文化生或等方面对其感伤心理的有机构成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从纳兰编《通志堂经解》、写《渌水亭杂识》,可知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及政治热情的才识之士。韩菼说他“于往古治乱、政治沿革  相似文献   

15.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纳兰性德都是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愁情"作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现如今存世的词中,写愁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纵观可看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却尤其之多。他们做愁情词时,虽然各自的出身环境、经历遭遇的不同,但他们的愁情词作中所蕴含的艺术方式却大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人的生平、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对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加以比较,并探究二者愁情词蕴含的人文情愫。  相似文献   

16.
王羽 《教学随笔》2016,(7):151-152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纳兰性德都是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愁情"作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现如今存世的词中,写愁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纵观可看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却尤其之多.他们做愁情词时,虽然各自的出身环境、经历遭遇的不同,但他们的愁情词作中所蕴含的艺术方式却大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人的生平、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对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加以比较,并探究二者愁情词蕴含的人文情愫.  相似文献   

17.
夏承焘先生编《天风阁丛书·饮水词》附录三《纳兰性德年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黄天骥先生编著《纳兰性德和他的词》附录二《纳兰性德年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者是张任政先生于一九三○年十二月撰写的(原载于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四期)。后者是黄天骥先生一九八三年撰写的。在内容上较之张撰年谱,又补正了不少史实。  相似文献   

18.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罗星明三易备遗①序《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杜子春注::“《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合《周易》为三代之书。《连山》首良.夏用之;《归裁》首...  相似文献   

19.
《通志堂经解》,纳兰成德辑。这是清初最大的一部丛书,收宋元诸儒说经之书一百四十种(其中有《子夏易传》及唐人之书三种,明人之书二种),计易类三十九种,书类十九种,诗类十一种,春秋类三十五种,三礼类十二种,孝经类四种,论语类二种,孟子类三种,四书类八种,总经解七种。有两种刊本:(一)康熙十九年(1680)通志堂刊本;(二)同治十二年(1873)粤东书局刊本。徐乾学《通志堂经解序》说:“经始癸丑,逾二年讫工。”也就是说,这书在康熙十二年开始刻印,到十五年完成,而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刊本是康熙十九年的刊本,可见所说的“逾二年讫工”,只是一个约略的说法,真正完成当在十九年。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优秀的词人之一,也是清代有见解有实绩的编辑家之一。他编辑出版了《通志堂经解》、《今词初集》等丛书和专集。纳兰性德编辑思想的特点,其一是敢于以个人的微薄之力,编辑出版大型学术研究丛书,把一项需要众多经学专家完成的繁难的文化学术工程预想变成了现实。其二是他明确地提出了“吾人选书,不必务博,专取精诣杰出之彦,尽其所长,使其精神风致涌现于楮墨之间”的编辑原则,并以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实践了这个原则。他的编辑出版活动有着切实而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自觉地为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思想统治基础服务,热忱地为发展文化学术事业和文学艺术事业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