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诒让所著《契文举例》是学界公认的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其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虽有谬误和不足之处,然其甲骨文字考释方法却极为科学和周详。在书中,孙诒让主要运用了以《说文解字》释字、比较金文释字、偏旁分析法释字、义近形旁通用释字、音考字以及与古文献相考证等方法。孙氏之后的甲骨文研究方法虽然林林总总,但均可从《契文举例》中探寻其根源,足可见孙氏甲骨文研究考释方法影响之深之远。《契文举例》是甲骨文研究的开山之作,其学术成就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考释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要点,利用《说文解字》是运用最早的甲骨文考释的方法。本文对甲骨文考释方法进行梳理,举实例讨论利用《说文解字》考释甲骨文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考释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要点,利用《说文解字》是运用最早的甲骨文考释的方法。本文对甲骨文考释方法进行梳理,举实例讨论利用《说文解字》考释甲骨文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5.
"■"和"燀"均见于《说文解字·火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字系"■"字的讹误,从火"■"声,属侵部,与属谈部的"惔"旁转。本文从甲骨文字形入手,认为"■"在造字之初其实与"燀"同为一字,从火单声,而"单"与"惔"在上古的读音非常相近,这样就对"■"的字音字形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谢宜华 《语文知识》2012,(2):103-105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玉部》正文一百二十六字的字形、意义类别、非"玉"属字、编排原则等四方面的分析来研究此部字,概括《说文解字·玉部》字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释义皆据小篆,字源的远离性无疑会造成误释。自甲骨文出土以来,字源归本,各家疏注日出,固有歧义,然渐正统。今亦据甲骨文对《说文解字》误释的之、主、东、午、垂、乘、出七字试作疏证。疏法先形后义,引典句,且每字注有今音、中古音和上古音。  相似文献   

8.
王杰立 《文教资料》2010,(29):44-45
六书是古文字学家对文字结构规律的概括,是许慎《说文解字》的理论基础。本文应用六书理论举例来分析甲骨文.并证明汉代出现的六书适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所载“舟”部字及它部含“舟”形者凡 91 个,其中“舟”部字 16 个,非“舟”部字 75 个。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舟”这一构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混同与分化,从而导致《说文解字》及后人对其中一些字的误释。借助甲骨文、金文及楷书,对其进行梳理,辨析其发展源流,有助于此类汉字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吴烨 《考试周刊》2014,(50):36-36
甲骨文、小篆等古体源字无一不彰显着先人的智慧,《说文解字》一书在今天仍然起着沟通古今的重要作用。本文从造字、析字的角度,阐述说文解字对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保留了汉字的本形,能体现造字意图,罗振玉据之纠正了《说文解字》的一些错误,大体上可分为析形、释义、归部三个方面,涉及70个汉字。  相似文献   

12.
叠文是汉字体系中一类特殊字体,它的起源较早,自甲骨文时期就存在,至今仍被使用。最完整、系统地收录叠文的专书就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叠文可以分为二体叠文、三体叠文、四体叠文。以《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三体叠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殊的结构类型、表意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揭示叠文在整个文字系统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释"皈"     
彭瑛 《现代语文》2006,(12):110-111
1.0 皈 "皈"字在《说文解字》中并无收录,在金文甲骨文中也不见古字体,本是为翻译佛经而造的后起字,最早见于唐朝.如:  相似文献   

14.
提倡国字     
【说文解字】汉字实际上可以称为中国的国字。"國"这个字出现得很早,造字之初没有这个字,因为那时没有形成国家,氏族群居还没有国家这个概念,当然也就没有这个字。《说文解字》:"国,邦也,从□,从或。"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国,邦也,从□或声。□其  相似文献   

15.
卢翠 《怀化师专学报》2010,(12):100-102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对《论语》的征引,可谓匠心独运。笔者从《说文解字》引《论语》之条目概析、《说文解字》引《论语》之形式、《说文解字》引《论语》之目的三个方面,对《说文解字》征引《论语》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部首"十"与"忄"字形相近,但表意不同。据《说文解字》:"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凡十之属,皆从‘十'。"则十有周备、齐全、量多之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出现的从火之字,与《说文解字》"火"部字作了对应统计分析,并按照"火"字的变体分析其构字方式,同时列出了各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项,以期与对外汉字教学结合起来并为其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中收录有很多器物字,这些器物字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应来源于对殷商时期器物形制的描摹。选取商代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器器物字,对照《说文解字》,从这些食器器物字及以这些食器器物字为重要构成部件的同类字形的构成入手,放在甲骨文卜辞中分析其具体用法,同时还将出土实物摆放的位置、器物内盛放的物品及其使用痕迹来补正分析器物的用法,以期用卜辞和实物资料来明确器物的具体使用方法,了解殷商时期器物的用途和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20.
玉部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在金文中逐渐发展繁荣,在《说文解字》中形成了庞大的字族。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直接体现在玉部字的发展与繁荣中。透过玉部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礼文化、审美文化和宗教文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