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子语类》中助词"将"的用例,其结构共9类,以"动语+将+趋向补语"为最,出现了"动+将+处所补语+趋向补语""动+宾语+将+趋向补语""不+将+动+宾语(趋向补语)"等结构。其属性问题学界有词缀说、介词说和助词说,文章将其定性为助词,语法功能相当于现代汉语"着""了""过"。  相似文献   

2.
助词是汉语语法学界较有争议的一个词类,朱熹的《诗集传》中有多处关于助词的注释,常以“语辞”“语助辞”“语助”“助语辞”等名称来说明,这些不同的术语所表示的语法功能没有明显差别,研究《诗集传》中所标注出的助词可以为探索汉语助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横的方面对古代汉语助词(以《诗经》中的助词为代表)和现代汉语助词的形、音、义进行分析和比较;又从纵的方面对古今汉语助词的产生、发展、变化、消亡作对比研究,发现语音在助词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突出,从而得出结论:语音是助词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将"出现的频率很高,用法很多,词性也灵活多样,它可以作动词、介词、副词和助词.其中有很多时候"将"放在补充结构中,在这种结构中的"将"是助词,在《水浒传》中它主要是放在补语中心语和趋向补语之间即补充结构中,根据以往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知道,这种结构在魏晋已出现,经唐宋时期进一步发展,元明时达到高峰,清代下半叶用例渐趋稀少.  相似文献   

6.
助词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词类,但在古代,助词的概念却很模糊、宽泛,且分类不十分科学。为窥见汉人对语助词的研究状况,本文对《毛传》语助词训释条例做了一些探讨。文章认为:《毛传》从直接揭明、隐含暗指、以同类语气词相释三方面对助词进行训释,已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华 《文教资料》2009,(8):38-40
《水浒传》中一些动态助词,尤其是"得"类助词的用法功能反映了整个汉语助词系统自我调整完善和个例助词功能归并整合的过程,本文对该小说中动态助词"得、的、地"的用法分布计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助词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词类,但在古代,助词的概念却很模糊、宽泛,且分类不十分科学.《毛传》从直接揭明例、以同类语气词相释例和隐含方式暗指例三方面对语助词进行训释,由此可窥见汉人对语助词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9.
多数学者将《左传》中鲁国"公室"之"公"理解为国君,并与《左传》称呼鲁国在位国君之"公"混同。考察"鲁侯""鲁公""公室"等词在西周、春秋时期的用法,发现"公室"之"公"与《左传》称在位国君之"公"无关,把"公"理解为过世的国君较为妥当。"公室"是鲁国历代因袭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合体。它属于整个家族,不单独属于家族中的任何个人(包括国君)。  相似文献   

10.
"指"族释语是《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释义中较为常用的专门释义用语,主要包括"指""泛指""特指""专指""兼指""借指""多指""也指""一般指"等。其中,"特指"所释的词语在条目和释义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但研究薄弱。文章试图以《现汉》第6版所收录的313个"特指"所释词语为研究对象,选取词典中出现"特指"这一专门释义用语的条目为考察范围,运用静态描写、定性与定量、描写与解释等研究方法,尝试探究这部分词语的条目、词类、音节的分布情况,归纳其释义特点,以期能够丰富《现汉》第6版释义用语研究的相关材料,深化对"特指"所释词语的认识,同时能够为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和词典编纂工作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中出现837次的"是",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和连词词素。作为指示代词的"是",在句中可作定语、宾语、主语和谓语,这种用法范围广,情况复杂,出现次数较多,需要根据上下文意做出相应的译释。作为连词词素的"是",主要是从指示代词的用法虚化而来,多与"以""是""故"等连用。  相似文献   

12.
《论语》疑问句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何准确辨别《论语》中的疑问句以及正确分析疑问句句法结构的问题。在《论语》中,"乎""与(欤)"等语助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疑问句的辨识,但在不同语境中却可标志感叹句、反问句、测度问句等句式,故同时也要考虑表揣测语气的"其"、表反问语气的"岂"等语气副词的作用,才能准确辨别疑问句,从而正确理解句意。疑问代词"何"具有作宾语、状语、定语等多种语法功能,以"何"的句法地位分析为例来剖析疑问句的深层结构,这是辨别疑问句的一个方法,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理解语意。  相似文献   

13.
"颐",《说文》解:篆文作"頤",""为其古字。""形似有口之匣状,笔者猜度其本义当于储物之器有关,"匜"与""形相近,"匜",古时盛水之器具,《左传》:"奉匜沃盥"。  相似文献   

14.
惠红军 《现代语文》2013,(5):68-71,2
陕西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ti]"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作体助词,用来标记存现体、持续体、伴随体、实现体等体范畴,它与普通话中的"着""得""了"等体助词所反映的体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二是用作结构助词,用来标记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构成一种"底"字结构。在本质上,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是一个同音形词。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礼貌用语的分析研究已得到广泛的认识和多角度的探索,前人对委婉语、称呼语等的考究也相当深刻。但是对《左传》中较为少见的问候语及致歉语的系统分析论述还尚未企及。本文试从文化形成角度出发来考释《左传》中涉及到的问候语和致歉语。  相似文献   

16.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2007,(23)
主持人:近年来,"剩女""面霸"之类的新词酷语频频出现。这些新词酷语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谢俊英(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副研究员):一是在普通话中夹杂方言。今年网络上流行一个感叹词:"饿滴神啊!"这是电视剧《武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去"是一个古今常用字(词).《说文》《说文解字注》《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中都提出"去"字本义是"离开",而任学良同志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订正》中提出:甲骨文中那么多"去"都是"往"的意思,"人相违"不是本义,而是"后起义".裘锡圭同志又在《说"去""今"》一文中提出,"去"的本义是"开口","去"字的"离"开义可能就是由"张开"义引申而来的.笔者在考究"去"字本义过程中发现"去"是个相当重要复杂的词.可以说,前人从各个角度对"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王学奇(1999年)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释.  相似文献   

20.
黔东苗语"no~(44)"在"?u~(31)+no~(44)、o~(33)+?u~(31)+no~(44)……""?iɑ?~(55)+no~(44)、■hiu~(44)+no~(44)……"等结构中表示概数或约量。黔东苗语概数助词"no~(44)"的结构可以划分为进位制数词+no~(44)、度量衡单位量词+no~(44)、数量结构+no~(44)三种类型。通过对语言事实的考察分析,发现在概数结构中,no~(44)的词义可以表示"左右""略超于""略多"与"略等于",其中,"左右"占绝大多数,"略多"和"略超于"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