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不仅获得了国内文坛主流作家的崇高地位,也赢得了国际文坛重要作家的充分认同。在葛浩文已译介的20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近50部作品中,莫言的小说翻译最多。《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标识性小说,其英文版充分表征了葛浩文以"直译式意译"或"异化式归化"为原则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2.
《蛙》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在2011年获茅盾文学奖,其英译本由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翻译。文章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为理论支撑,以莫言的《蛙》及葛浩文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从形式标记中的音系标记、词汇标记、句法标记以及修辞标记四个层面探析《蛙》的语言风格是否在葛浩文译本中得到再现,并探讨译文的风格翻译转码策略,以期用实例证明风格标记理论对小说语言风格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葛浩文是汉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硕果累累的翻译家,他翻译的莫言小说促生了中国百年缺失的诺贝尔文学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获奖最多的小说,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对莫言小说之《生死疲劳》的翻译活动及剖析翻译背后译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4.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汉学家,近年来,葛浩文翻译了诸多中国现当代小说。莫言的《红高粱》获得了诺贝尔奖。葛浩文优秀的翻译对其获奖有功不可没的功劳。本文通过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忠实、背叛、重写及跨文化交流活动来研究他所翻译的《红高粱》是否忠实于原作及其被广大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葛浩文于2007年将毕飞宇创作的《青衣》翻译成英语,相继在英美出版,大获好评,次年入围《独立报》外国小说奖的复审名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忠实与变通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忠实策略再现了中国特色文化,彰显了原作的文学性;变通策略表现为对原作的文本结构及语言的进行解构,从而为目的语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本文认为《青衣》英译本中忠实与变通策略相得益彰,取长补短,是《青衣》获得西方读者认可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创作的小说《酒国》叙事结构独特,语言幽默怪诞,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文章选取葛浩文的英译本,分析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总结优缺点,从而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莫言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巨大成功,葛浩文英译发挥了重要作用。《莫言小说英译风格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考察》选取六部莫言经典小说汉英语料,运用语料库处理软件和统计工具分析英译风格特征以及翻译策略,并对方言误译进行改正。该书语料丰富、研究方法系统、结论客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也存在个别关键术语表述不一、词汇语法错误以及中式思维负面影响等问题,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第一部一经译介到国外就得到广泛认可并进入商业渠道的著作。作为莫言小说的首席翻译者,葛浩文对于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高粱》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使人物性格更加生动具体,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这对于译者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本中对方言词汇翻译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葛浩文的处理方法及策略,以期为以后的方言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土文学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蛙》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作品,秉承了其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2014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出版的《蛙》在面向英语国家读者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莫言《蛙》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研究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的影响及译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身份的转换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于鑫宇 《英语广场》2024,(10):19-23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叙述语言极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使得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列举《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实例,探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在中国和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有关莫言作品的书评在极具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对西方英语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与译者霍华德·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的翻译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从目的论视角下试析葛浩文翻译莫言《丰乳肥臀》的策略及策略达到的目的:为了迎合广大英语读者而运用归化策略,使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作品及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葛浩文英译本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葛浩文译本中四字格的翻译,例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如何在"三维"转换理论的指导下从源文化出发,文本旅行到目标语文化,并最终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助力。  相似文献   

14.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莫言的成功,离不开其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离不开各国优秀翻译家的尽心竭力。著名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被认为是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接生婆”。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翻译之难,在于文化特质的翻译。作者认为,研究葛浩文关于文化特质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无主句是汉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作者以《生死疲劳》中无主句的英译为例,管窥翻译家葛浩文对这一汉语特有句式的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方言词汇是作家们刻画人物形象、还原原文语境和增强作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高密作家,莫言能够娴熟地运用当地方言。其作品《红高粱》通过方言词赋予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文化特色。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正确理解方言词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力求再现原文方言词汇的语言效果。基于此,通过实例分析,探讨葛浩文《红高粱》译本中方言词汇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李晓琴 《英语广场》2020,(23):20-22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际文坛对其小说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国内对于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逐渐深入。在英译莫言作品并使其走向国际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葛浩文。国内学者对于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更多在其翻译语言等方面。本文对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的策略进行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17.
赵羲 《海外英语》2014,(4):144-146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目前是莫言在海外销量最佳的英译作品。葛浩文的译作超脱出归化异化之争,翻译手法灵活,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同时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习语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水平。该文以《红高粱家族》中习语的翻译为例,探究葛浩文习语翻译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83):11-12
本文以莫言原作中的模糊语言为基础,以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葛浩文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为莫言研究和模糊语言研究提供一些尝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是小说家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段,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增强译文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也经常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原著作者的"陌生化"手法。在原著陌生化文学特质的保留方面,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堪称典范,在其译作《生死疲劳》中葛浩文成功地再现了原著作者莫言"陌生化"的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质,使目标语读者透过语言层面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异域文化风情。葛浩文成功地实现了保持原著精神实质和译文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其翻译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学译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莫言小说英译中,葛浩文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他在践行追求忠实、关注读者、创造性叛逆等文化翻译观念基础上,采用了彰显主体性、化解"悖论"、积极改写等文化翻译策略,为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