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目的论理论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目标文本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不同,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然后根据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对其进行目的论分析,分析其翻译的目的,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指导下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柏慧 《英语广场》2023,(29):11-14
目的论由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提出,包括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这三个原则。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分析《岛上书店》汉译本译者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并讨论目的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晓 《海外英语》2020,(6):37-38,58
《红楼梦》的回目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小说最负盛名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版(简称杨译)和霍克斯版(简称霍译).该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多个角度对比两译本回目翻译之异同,旨在探究杨译和霍译如何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翻译《红楼梦》的回目,却殊途同归,使译本均获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4.
吕春敏 《考试周刊》2012,(27):20-20
随着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功能翻译理论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以汉斯.弗米尔为代表人物的目的论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因此,目的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作者以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于《尖尖的枞树之乡》的翻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九大以来治理中国的生动记录。文章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挑选译文本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例,分析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技巧,以及目的论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探讨政治文献翻译的策略应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功能派学者提出来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可以被概括为,翻译行为目的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理论认为以翻译目的为导向,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是翻译的最高法则.这一理论产生并广泛应用于翻译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文从目的论出发,研究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在美剧《权力的游戏》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和具体体现,以期对字幕翻译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何蕾 《海外英语》2014,(18):123+128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该文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皇帝内经》的Veith女士和李照国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得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两译文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李红梅 《文教资料》2007,(5):171-172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兼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从而达到了其向西方人讲述东方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88):15-16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习语。习语翻译在这部作品翻译中至关重要。目的论认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由翻译目的决定。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三原则出发,以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家族》为例研究习语翻译,以期为习语翻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刘春雨 《文教资料》2011,(26):30-31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将其应用到字幕翻译中具有很大的解释力和可行性。本文以电影《非诚勿扰Ⅱ》的字幕英译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使读者进一步理解目的论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功能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具有交际功能,译者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取决于其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来决定。陈羽纶所译的《冒险史之波西米亚丑闻》主要采用归化翻译,具有本土化色彩,这是由陈羽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其所定位的读者群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的诗歌翻译能否再现原诗的形式和含义,直接影响着译本的质量和读者接受程度.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中诗歌部分非常精彩,具有文学性和时代性,其翻译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将目的论的主要原则运用到诗歌翻译的研究中,分析《老残游记》中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诗歌翻译策略,得出译文与目的论的三原则契合,从...  相似文献   

13.
拓华 《文教资料》2014,(15):39-40
近年来,英文电影大量引进,字幕翻译成为中国观众理解英文电影的唯一途径。但是,目前关于字幕翻译的理论不够完善。本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结合翻译实践,以迪斯尼最新电影《冰雪奇缘》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电影艺术的特点,并提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一般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永芳 《文教资料》2013,(23):20-22
目的决定手段。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手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对电影《魂断蓝桥》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商腾 《英语广场》2021,(11):54-56
随着影视业的不断发展,字幕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阐述了目的论翻译理论概念,并以《神盾局特工》为研究对象,依托目的论翻译理论,对《神盾局特工》字幕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字幕翻译中的有效翻译策略,希望可以为国内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提供可行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梦工厂出品的电影《功夫熊猫2》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除了幽默搞笑的情节对白以及其大量的中国元素外,成功的字幕翻译也功不可没。本文基于自建《功夫熊猫2》字幕语料库,抽取官方版和人人影视版为研究对象,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并结合语料库检索工具,对比分析两个版本的字幕翻译,揭示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述傅东华先生的译本《飘》。  相似文献   

18.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theorie)为核心,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以此理论为出发点,我们透析张爱玲英译本《金锁记》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试图从中寻找张爱玲采用相关翻译策略想要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选词是翻译的重要步骤,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中。从目的论视角切入,从目的论三原则出发,结合语境分析英文小说《摆渡人》中的选词翻译,并探讨译文是否达到了原文所期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从习语俗语、历史典故、方言等方面比较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三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莱尔译本和蓝诗玲译本)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他们的翻译方法也有很大差异。文章最后指出,这三个译本基本反映了三代人对鲁迅的理解和诠释,因而都拥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