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匡互生不仅仅是五四运动的杰出战士,而且也是位教育改革先驱,是现代新教育思想的研究家和实践家。他一生为教育奔波,呕心沥血,矢志教育改革,创办了名的立达学园,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优秀人才,而匡互生自己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创建于1925年,由中国近代教育家匡互生偕丰子恺、朱光潜等,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支持下共同创办,始称立达学园,它曾以一种崭新的教育理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匡互生认为,"教育的真义是引发"。今天的立达中学引先师薪火、借他山之石,视课堂为"学园",重建学校创办人所力倡力行的"引发教育"教学策略。"引发教育  相似文献   

3.
匡互生先生在立达学园的教育实践中,刨造性地探索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学指导思想和原则。这一教育思想的实践有效地使立达学园闻名海内外,在当时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就是今天研究这一教育思想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文 《现代教学》2010,(9):F0003-F0003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的前身,是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沪上名校——立达学园。1925年,为了实现“教育救国”“文化救国”的梦想,“五四”学生运动领袖匡互生与丰子恺、朱光潜等在上海集体创办了立达学园。“北有清华,南有立达”“武有黄埔,文有立达”——立达学园曾以一种崭新的教育理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5.
底气何来?     
姜野军 《湖南教育》2013,(11):62-62
1925年初,竭力推崇“爱的教育”的夏丐尊先生,因在办学问题上与经亨颐校长发生意见分歧,难以继续合作,遂辞职同匡互生、刘薰宇等一起离开春晖中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志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参与承担“上海当代普通教育史研究”等课题,並参加《中国教育年鉴》《当代中国》《教育大辞典》《上海地方教育志》的编写工作。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立达学园和它的创始人匡互生有关个性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匡互生(1891—1933),巴金称他是“一位有理想、有干劲、为国为民的教育家”,叶圣陶赞扬他是“为青年而献身”,朱自清歌颂他“心里那一团火是热、是力、是光”,周予同说他“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值得纪传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匡互生是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点火人,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是著名的中国现代教育家。他爱国爱民,痛恨腐败,作风民主,正直坦诚,具有奉献精神。这些美德亦即人类的正气,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相似文献   

9.
"美好教育"的提出合乎政治逻辑不言而喻,但我们还需追寻它的历史根源。近代浙江经亨颐主持的"人格教育派"触及教育的本质,旨在培养人格完整的人,追求的就是"美好教育"。"人格教育派"的核心人物是经亨颐,主要成员有夏丏尊、丰子恺、杨贤江、朱自清、朱光潜、匡互生、刘熏宇、刘叔琴等,其思想体系由"纯正教育""人格教育""爱的教育"三个层次构成。  相似文献   

10.
教育改革斗权贵 1919年夏,匡互生从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南。这年秋天,他和几个同学应长沙楚怡小学之聘,到那里任教,并编辑小学课本。楚怡小学是一所私立穷学校,他们所得报酬低微,而且连这点低微的报酬也常常拿不到,但他们仍然继续认真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地方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分析和讨论,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人们对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状况的认识和判断。通过对《人民教育》的文本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基础教育改革随年代变化呈逐步上升趋势,但同时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改革案例占了六成以上;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为发展驱动;地市、县区级地方改革是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主体;教育改革的内容以为教师发展、教学和行政管理改革为主;行政单方推进是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式,社会参与的比重非常小。建议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关注,构建地方基础改革的共同体模式,同时处理好改革意愿、改革行为和改革绩效之间的关系,鼓励发展驱动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在他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活动中提出了他的教育改革思想。这些教育改革思想的发展与近代教育改革进程的阶段性相吻合,也与他的文化观相联系。其教育改革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论著中。从他三个阶段的改革思想的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改革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但尊经读经是其中一以贯之的内容,这就使他的教育改革具有卫道守旧与实用革新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将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网络教育的特点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后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网络教育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几方面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育改革也随之推进。教育改革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和完善,然而教育改革并不仅仅是针对于高等教育的内部调整,对于教育体制以及外部的管理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下,高等教育管理需要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教改性质的历史分析:逡逡巡巡步向理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单文经 《教育学报》2006,2(2):25-35
单单是从我个人二三十年的教育研究经历,就已经看到不少的“教改精英”——不论是教育行政主管、抑或是教育学者专家、或是一些关心教育问题的民意代表或意见领袖——在提出教育改革的主张时,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教育改革的历史殷鉴,因而存在着不少学者所批评的:教育改革的言说或行动充满了“忽略历史” (ahistorical)的缺憾。我认为研究教育改革的历史,可以使我们与现在保持一段心理距离,让我们能够大大方方地评估过去改革的经验,并且从中获取宝贵的教训。从本文章的分析之中,似可理解教育改革乃是逡巡慢步朝向教育的理想逐步前进,而无法欲求急促见效或是快速直达也。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教育和学校变革的“话语实践”中,教育价值与多元主体及其对教育的需求相适应。本文认为,学校变革与作为教育价值主体的学校向度常常具有高度一致性:学校变革发生在学校向度上,学校主体的教育价值变化必然引起学校层面的变革运动,在学校变革实践中生成的教育价值系统,逐渐发展成熟壮大后,就会成为触发新一轮学校变革和转型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7.
高职课程改革要求人们在放弃原有课程观、重新建构课程观的基础上,对课程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高职课程有自己的改革方式,"一刀切"式的改革不适合高职课程。高职课程改革的外在动力是社会经济需求,内在动力是脱离普通高等教育,自成体系,满足不同需要。高职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过程。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应当关注教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核心,学校和家庭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两大路径,以及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源、充足的教育经费的财力资源、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的价值引领三大条件。完成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重大改革任务的关键驱动力是要提高教育改革的效能。教育改革效能是人们为不断满足教育系统内外的要求,有效获取和充分利用对培养人有利的各种资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通过教育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以实现培养人的目标为核心,进而使教育的组织和人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有效作用及其状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提高教育改革效能,是由教育改革效能与教育改革思想上的引领性、理论上的一致性和实践上的同步性决定的。提高教育改革效能,要适应教育内外环境发展的需要,有充足的教育改革资源,有高效的教育改革路径和高效的教育改革过程,要以德树人,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改革的目的,注意处理好教育改革中组织及人的发展的特性、作用及状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工业自动化时代的到来,使新西兰陷入了持续而广泛的技能短缺,并暴露出新西兰职业教育体系中技能“供应链”不完善的本质,这促使新西兰通过立法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在新的法案中,新西兰职业教育将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组建网络技术与技能学院,并创建新型教育筹资制度。新西兰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实践,以及改革中暴露的问题,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应深入听取基层建议,注重企业、社区深度参与优化区域发展,加深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重视对少数群体的职业教育,从而保障职业教育实施的公平性,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科学化,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立法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国家层面的理论框架和行动依据。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与高等教育立法进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建立在高等教育立法基石之上。从世界近现代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看,高等教育立法在调控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进程、促进高等教育大发展、优化权力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国外经验,中国应立足国情,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立法体系,建立高等教育立法修订机制,从行政思维转向法治思维,推动高等教育法治化进程,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