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民族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民族主义的内涵认识较为模糊,民族意识的表达存在非理性和虚拟性。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应开发民族主义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拓宽民族主义教育的途径,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左翼作家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中 ,茅盾对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是他的独特贡献 ,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由作为理论基础的两个命题和一个基本文艺主张组成。两个命题是 :第一 ,文艺原本是表现民族意识的 ;第二 ,近代是民族主义文艺时代。一个基本文艺主张是 ,要创造以民族意识为“中心意识”的民族主义文艺。茅盾通过概念的澄清和具体实例的剖析批驳了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的两个命题 ,然后又结合政治现实的分析 ,指出了国民党文人的民族主义文艺主张的欺骗性和反动性。就当时的情况而言 ,茅盾的批判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作家是一个民族的代言人,鲁迅与卡夫卡作为中西方代表性的文学家,他们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展现了一幅幅民族的生动画面,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某些本质特征。通过对两位作家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背叛者、被驱逐者、伪装者等三种人物形象系列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现代文学是研究阿拉伯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途径。阿拉伯作家以文学引导文化复兴,强调文学作品中使用统一的语言来唤醒阿拉伯世界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在阿拉伯现代文学中,民族主义逐渐取代宗教因素成为主旋律,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并存。旅美派和阿拉伯本土作家都把文学作为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阵地。阿拉伯现代文学也反映出阿拉伯民族国家构建进程中凸显的种种问题。阿拉伯现代文学是增强民族认同与团结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相似文献   

5.
蔡媛媛 《文教资料》2007,(35):33-34
对"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有着深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文化情结。在鲁迅、茅盾等人的带动下,对于"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出现了几次高潮。此文从"弱小民族"的定义、"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高潮阶段以及为何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等几个方面,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明治文学中的民族主义思潮主要有两支:以明六社成员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和以<日本人>、<日本>同仁为中心的国粹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由启蒙民智向伸张国权发展,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国粹主义作家从东方和日本传统中发掘思想资源,其代表冈仓天心系统论述了以日本为核心来统一亚洲文化的思想.大正文坛的民族意识日趋高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评论家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和当时流行的"支那趣味"文学.  相似文献   

7.
试论民族意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民族意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民族意识既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又有明显的层次性。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是民族意识的三个层次,并依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每个层次都与民族相应的发展阶段相联系。伦理观、价值观、国家观等是民族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的极端表现。稳定性、独立性、能动性、发展性是民族意识的重要特点。民族意识在民族识别中起重要的作用,它是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准,但决不是唯一标准,对民族意识的考察离不开对其生成基础的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8.
从澳大利亚著名作家亨利·劳森的名篇《他母亲的伙伴》一文中分析其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内容含蓄,构思精巧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东方古代神话中表达了鲜明的部族意识,拥有话语权力部族的神上升为主神,异族神则被丑化、恶化,从被否定的神身上大都可以看到部族冲突与融合的痕迹。从类角度看,东方古代学中的民族意识突出表现在颂诗和史传学中。从区域看,西亚古代学的民族意识最为强烈,这是西亚的地理位置、化渗透和民族型态所决定的。代表西亚古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是希伯来的《旧约》和波斯学史上的“舒欧毕思潮”。东方古代学的民族意识比西方古代学强烈复杂得多,并对近现代东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 ,但在其一生的创作实践中 ,尤其是后期 ,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杂文。究其原因 ,杂文自身的特点为其创作的繁荣赢得了机遇 ;鲁迅作为伟大的民族作家 ,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拯救国家的民族意识。鲁迅杂文对 2 0世纪中国革命以及中国杂感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试图从《午后悬崖》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入手,探究鲁迅式思考对后代作家的影响。文章主要从死生之意义、社会财富的分配及国民精神审视三个方面来探究鲁迅式思考在后代作家作品中的再现,从而认识鲁迅小说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这两位作家的创作时间虽然相隔半个世纪,但他们笔下的人物及所处的历史境遇与社会文化背景却有相通之处。在他们的笔下,人的病态是作为社会病象的一种曲折反映,而人的疗救与死亡则成为作家自身文化立场的传达。文章旨在表现基本国情与文化传统不同的两位作家对病态及其疗救得文化思考和意义探寻。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已经成为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艺术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自私卑怯、愚昧无知、狭隘保守、麻木盲从等弱点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国民精神诸多弱点的集合体现。老舍作为20世纪小说作家中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批判者之一,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判的诸多方面,他都受惠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鲁迅,本文以阿Q这一类型人物为例,就老舍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找寻鲁迅因子所在,从中透晰他对鲁迅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他一生都在追求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其中包含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明天》、《祝福》、《伤逝》被称作"妇女命运三部曲",鲁迅对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命运给予了观照。本文简要例证鲁迅叙事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其创作背景并探讨他是如何为女性走出內囿困境和挣脱传统桎梏指明道路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都有明显而执的负罪意识,他们都将个人的负罪感、痛苦感融入群体当中,进而承担起对整个民族和全人类的前途的忧患重任。但是,他们负罪意识产生的根源不同,鲁迅是因为他的理想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之间发生了强烈冲突而产生了负罪意识;陀氏则是因为追求自由的天性与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在内心形成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产生严重的负罪意识。他们的释罪方式也不同,鲁迅的释罪方式是否定自我。以求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陀氏释罪的方式是经过苦难的净化,肯定自我。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著述蕴含着庞大、丰富的人学因子,构成了一个自足的人学世界。从鲁迅正视现实、关怀当下的"生存论"时间观出发,挖掘其注重作家主体人格力量的"立人"文艺思想,深入其内部考察鲁迅的四维人学思想框架:以科学去蒙昧,以信仰树尊严,以个性行人道,以思想立精神。人学视角是一把利刃,可以剖开鲁迅研究的诸多难题,也能将鲁迅关于人的发展观念步骤化、具体化,以借鉴其进步意义和促进中国人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尸骸”意象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身体写作可以体现书写者对人本身和历史的独特认知。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既立足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时代精神,又对看似无所不能的“现代性”抱有警惕。与其笔下“速朽”的“尸骸”意象相比,张承志在反抗和否定精神上与之相似,但在民族“心史”建构过程中走向永远新鲜的“血衣”。不同作家对“尸骸”意象的塑造展示了历史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以及个性的经验与表述。  相似文献   

19.
《英子文友书简·英子作品选》收录了上世纪30、40年代巴金等文学家给英子(王任之)的百多封信件和英子本人的部分作品。信件内容涉及文学、人生以及关于时局和鲁迅等的看法。也表达了文学家们对徽州的向往及对徽州历史文献的重视。英子的作品也是迄今见到上世纪30、40年代微州作家参与左翼文学活动为数不多的创作。这些都是徽州现代文学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