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静夜思》(六年制第四册13课)有句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望庐山瀑布》又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作何解?翻阅手头上的教参,均解为“怀疑”。诗人既知“床前”洒落的是银白色的月光,为何还要“怀疑”它是“地上霜”呢?而《望庐山瀑布》一诗,从诗题到诗句已两次出现“瀑布”一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自然是“瀑布”,又为什么要“怀疑”呢?因此,“疑”之解释有疑。我认为这两处之“疑”,均应解为“像”、“似”、这样解才理通情顺,并且合乎比喻修辞格:“床前明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古诗出词现“疑”字.如: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第七册李白《望庐山瀑布》)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第四册李白《静夜思》)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都没有在字词上作解释,一些老师把这两首古诗中的“疑”,解释为“怀疑”,教学参考书也持这种观点.《小学语文古诗释解》这本书则把这两首的诗句分别译为:③瀑布从三千尺高的地方飞一样直泻下来,简直疑心它是从九天上落下来的银河.  相似文献   

3.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的两个“疑”作何解?一般选本如清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现代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都没有替它作注,似乎“疑”很容易理解,无须作注。正因如此,不少人认为“疑”就是“怀疑”的意思。《语文学习》(94年第2期)载文说:“诗人出外奔波已久,深感时序更替之快,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古诗词出现“疑”字。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两首古诗的“疑”,解释为“怀疑”,教学参考书也持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妥。道理很简单:诗人先肯定了某种事物,就不应再怀疑它是别的事物。如①②两例,既然上句说明遥看瀑布,飞流直下,为什么还要怀  相似文献   

5.
贺年永 《语文知识》2000,(12):16-17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中的“疑是”至今无确解。多数人讲成“怀疑是”,另有一些人释“疑”为怀疑,疑心,疑惑,以为,未注“是”为何义。这两种解释都未落实“是”为“这”的指代义。在有的语言环境中,“疑是”是可以讲成“怀疑这”的。例如唐代张渭的《早梅》诗:  相似文献   

6.
梁剑峰 《语文知识》2005,(12):10-10
我国古典诗歌常干无疑之处巧设“疑”,从而达到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诗仙李白就很擅长用“疑”字。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不仅写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时迷离恍惚的情景,而且引出了抬头望月、对月思乡之情。诗中一连串的动作、心理,都是从“疑”字生发出来的。他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相似文献   

7.
古诗中几个常被误解的字□江苏泰兴刘春阳语文教学中,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若不注意,便会讲错,贻误学生。现辑录一组供广大语文老师参考。一“疑”先看两例: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相似文献   

8.
一张旗《说“疑”》一文(载《语文学习》2000年第5期),根据《辞海》中“疑”有“似”的义项,认为李白《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的“疑”即“似(象)”,并举出杜甫《梦李白》、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及薄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句子作为例证。而耿建华在《唐宋诗词精译·诗卷》关于《静夜思》的“解析”中又认为“床”“应从‘井栏’解”黄河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55页)。庆学在《郭沫若妙解‘床’字》一文(载徐州师大《中学语文教学周报》)中介绍说,郭沫若先生也认为“床”为“井栏”义。笔者以为,上述解释是与《静夜思》所凸现的意境难以吻合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通讯》1985年第10期《文学翻译中的真实性问题》一文的“三,艺术真实”一节中,引用一首Bynner所译李白《静夜思》,我认为这首译诗值得商榷。 该文论述这首译诗的原文如下。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10.
《静夜思》“疑是地上霜”一句中的“疑”,资料上有三种解释:①怀疑;②以为;③好像.我认为应释为“好像”更妥.因诗人独在异乡,思念家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静夜思》是摹仿之作刘朝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小诗平白易懂.简短好记.琅琅上口.是典型的“启蒙读物”。早在宋代,就被选进《千家诗》一书而“家喻户晓”。从古至今的文学评论家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这首...  相似文献   

12.
先看两个例子:①“明月如霜,好风如水。”(苏轼《永遇乐》)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例①中用“霜”喻“明月”,用“水”比“好风”。“霜”和“水”在这里不带动作,是静态的。而例②中用“银河落九天”比喻“直下三千尺”的“飞流”,“银河落九天”则是一个带有动作的喻体,它不仅描绘出瀑布的形状,而且还形容出瀑布那种一泻千丈的气势。这种把喻体的各种动作描绘出来,即是以一个带有动作的甲物去比喻乙物的比喻就  相似文献   

13.
《静夜思》在中国语文教材中通常记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在日本汉文中.这首诗记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初中三年级的华裔学生相木将希发现上述差异后,决心问个究竟。他和同学咨询了日本出版商,但对方回答“不清楚”。于是,他们通过查询,终于得知中国现在通用的《静夜思》系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经过改写,日本汉文表述则是李白作诗原文。据称,中国大陆学者一般都同意,日本版本的《静夜思》和现存最早的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一致,应当是李白原诗。  相似文献   

14.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乐府题,一作《夜思》。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  相似文献   

15.
小学古诗中有些疑难词语,教学释义时常有分歧。给正确理解诗意带来一定困难,这儿择要举例试作辨释。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疑:教参释作“怀疑”。近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疑”应作“象”、“好象”,理由是从上句看出诗人已知道“床前”的地上是“月光”,怎会再“怀疑”它是“地上霜”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古诗《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这句的“疑”字和“霜”字,在《教参》中分别解释为“疑,怀疑”。“霜,深秋后半夜的白霜,点出了时间。”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妥。 首先,从一、二两句的联系看,这种解释不妥当、第一,“床前明月光”,说得很清楚——床前银白色的东西肯定了是明月光。既然前面得以肯定,那么在第二句中又怎么会  相似文献   

1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20个字,语言平实明白,意境清冷优美,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时候,诵读这首诗,认为床是我们生活中睡觉用的床。现在教学《静夜思》,仔细研读教材,觉得床作  相似文献   

18.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通常只作为“怀疑”解,其实它是比喻句中独具弹性的比喻词。这类比喻词在古典诗词中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它一方面保留着词之原义,另一方面却又能发挥该词中的微妙因素,以抉择特定内涵融  相似文献   

19.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初一语文课本未注释,其它资料,有的注作“好象”,有的注为“怀疑”,有的认为注作“怀疑”,“与诗意并不相符”,应注为比喻词“如同”、“好象”。认真品味《静夜思》,注为“怀疑”,才切合其诗的意境。意境,是作者对外观事物(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感受所达到的一种情怀。要正确地领会诸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怀。读者必须凭籍诗作潜在的条件、诗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经历(遭遇)、思想感情,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审美感去认真体味诗歌形象。李白追求开明政治,具有“解世纷”、“济天下”、”安黎元”的抱负。他傲骨嶙峋,蔑视权贵,招致达  相似文献   

20.
<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20个字,语言平实明白,意境清冷优美,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时候,诵读这首诗,认为"床"是我们生活中睡觉用的床。现在教学《静夜思》,仔细研读教材,觉得"床"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