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认为:(1)中国美学史不仅是哲学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而且也是审美艺术史、审美化史和审美风尚史的研究;(2)范畴和命题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3)研究中国美学史,必须以研究主体自己的思路对历史事实进行重构,以达到与现代美学的思维性沟通,从更深层次发掘中国美学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鲍桑葵使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是他的《美学史》久盛不衰的最重要的因素。鲍氏有着较高的鉴赏力和对前于他时代的美学思想的直觉力,他对美学史中的许多概念与命题的把握都落实在对历史的直觉上面,联系美的艺术史来叙述审美观念史,正是此著最为鲜明的特色与卓著之处。  相似文献   

3.
建构中国美学史的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术史上相对年轻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依然存在着不少盲点、空白,整个领域存在着失衡和研究框架的跛足现象。这就要重新确立起研究对象和领域,实现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在总体的整合。在这一建构过程中,需要有新的美学史观,寻求美学史框架的平衡性。中国美学史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复活、现代视界、现象描述、经验揭示。史识、史感是对历史事变、事实、事例、人物等,经过评判、评说所得出的理性结论和真知卓识。历时性解读更具有史的本体性意义,包含有承绪与变异,或同化与“异化”的两种发展方向,而异化更应给予学术重视。异化表征了历史发展的曲折经历,使其更真实地体现出历史的演交情形。而异化过程借助于“中介”得以完成,从而形成了基本演化图式。在基本研究方法上应体现史的本体性机制、美学的根本特征、研究主体素质发挥的综合要求。用中国美学史的思维方式体认美学史,从而实现审美的诗性体验的目标。美学史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应当具有和焕发个人的学术风采,要有个人独特的体认、领略、把握、感受,甚至属于其个人的话语系统。这一切需要学术创新和遵守学术规范,才能在良好的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内建构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4.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如不学好矛盾概念,就不可能学好唯物辩证法的其他原理,就不可能了解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实质,就不可能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它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有些同学往往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谓矛盾概念混同于哲学中的矛盾概念,把一些不团结的现象,如争吵,冲突称之为矛盾,把团结友爱,协同一致视为不存在矛盾,把前言不对后语看作为矛盾等。显然,这是对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缺乏科学的理解。也只有学好矛盾概念,真正理解它,才能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学会全面看问题,克服片面性,少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此,我们应当下力气学好矛盾概念。  相似文献   

5.
论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涉及到美的本质、自然美等问题,也涉及到整个美学体系的建立问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什么是审美关系?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和苏联的许多美学家都把它说成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苏联哲学研究所、艺术史研究所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一书,把审美关系归结为人对现实的"审美感知"、"审美感受"、"审美享受"、"情感评价"、"自我认识"的关系,归结为人对现实的"艺术掌握",归结为"一般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形而上学"的现象学,可以看出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学一直以来是在双重维度上发生——狭义的"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广义的"未来形而上学",如斯特劳森把形而上学理解为描述的形而上学和修正的形而上学。1"西方哲学中国化"是在双重维度统一的意义上重建中国式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国化如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史一样,既注重对概念、命题等知识进行界定与明晰,而走了一条狭义的形而上学之路;也注重建构概念、命题之间的逻辑推理的理论体系,以实现西方哲学的中国形态,而走了一条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之路;更注重现代形态的整个理论表达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中国人的精神诉求与思想理论的价值意义,而走上一条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的未来形而上学之路。  相似文献   

7.
以陆机的“心游万仞(《文赋》)、刘勰的“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游》)等论述为代表的“神游”论,是我国古代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本文拟对神游论的哲学意蕴、美学内涵及其在美学史、文学史、艺术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试作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是有很大成绩的。光是西方美学史,就有好几部。它们一般的写法是,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一直写到本世纪的现代美学,各个时期都有对几个代表性美学家的论述。凡是进了“史”的美学家,对他们大多褒多于贬。这样的美学史,起了普及西方美学思想的作用。但是,能不能从另一种角度采取另一种方法研究西方美学史呢?读了庄其荣的《西方美学史探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觉得他别寻新路,以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探讨了西方美学思想,因而给我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庄其荣不是从古至今地论述西方美学史,而是着重研究若干个西方古典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再以这些古典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为座标,从纵横两个座标轴上  相似文献   

9.
从美学史和艺术史的考察可以发现 ,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上 ,艺术惯例发生过几次大的突变 ,以至于用传统的“美”和“审美”的概念已经完全不能概括整个现代艺术的功能特点了。在面对艺术功能发展的不平衡性及艺术功能模式的现代转换时 ,美学似乎成了第一个 ,也是最大的牺牲品。现代美学的转型过程造成了美学的危机。美学危机的两个重要表征 ,即美学研究对象的泛化及术语使用上的混乱都出现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美学史在哲学史与诸艺理论和批评史如音乐理论史、绘画理论史、学理论批评史之间,本质上要更接近哲学史。庄、玄、禅的美学都不起源于艺术经验而是起源于更为基础的感性经验。美学史的研究和构建,应以阐明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为基本目标。古代美学具有审美优先的特点,必须依托纯粹认识论,去把握古人审美经验中人与自然之关系;宜运用连续的个案研究和中西比较方法,理清美学史上两次突破和三次综合之路径,从断片式微观研究渐进于历史线索的宏观展开;宜选准各个关学发展史段的基础本,探明其中蕴含的核心问题,以使不同的史段得以区分开来并形成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究竟什么样的对象才是审美对象?它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或者说,应具备哪些足可揭示自身特殊性质的规定性?这是西方美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国内美学界尚待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已有研究者把对审美对象的看法概括为两种:一种认为,审美对象即审美态度的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只要能对它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就行。另一种认为,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有别,它必须具有某些能直接诉诸感官的特质,换句话说,是所谓“审美特质”决定审美对象。①对于这两种观点和理论,我都不能赞同。  相似文献   

12.
体验是西方“感性史”的一个核心概念,体验概念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对西方理性主义的一次反击,对凸现西方感性历史的发展其有重要意义;体验和生命具有密切联系,体验是对生命的体验,把体验作为生存范畴来理解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体验的本质:审美体验与艺术密不可分,研究审美体验对揭示艺术的本质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美学的美学史研究有三个层次 ,一曰东西方美学史的分别研究 ;二曰对东西方美学史的异同比较 ,三曰提出人类审美演变的三大历史形态。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是和谐美学在逻辑与历史统一中的自我深化。它极具理论张力 ,然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西方美学史"的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史不是一种简单的美学史料编纂、描述史。一部成熟的美学史著应该展现出当代学者与历史上美学思想家的对话 ,这个对话的中心问题是美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对此后国内西方美学史教材的编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国内编著的西方美学史教材一直沿用叙述史的历史书写范式。这种历史书写范式在貌似客观公正的历史叙述背后隐藏着悖论,对美学教学和研究具有明显的桎梏性作用。西方美学史教材编著者应该根据史学理论的发展,从叙述史转向问题史,编写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理论反思品格的教材。  相似文献   

16.
体验是西方“感性史”的一个核心概念,体验概念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对西方理性主义的一次反击,对凸现西方感性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验和生命具有密切联系,体验是对生命的体验,把体验作为生存范畴来理解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体验的本质;审美体验与艺术密不可分,研究审美体验对揭示艺术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暴力美学"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与时尚和消费以及审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内涵。本文从暴力美学电影到暴力绘画再到行为艺术中的暴力倾向出发,分析暴力美学产生的原因;它的背景及历史渊源;以及暴力美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审美意蕴。从两方面分析暴力美学的渊源。一是艺术史上从古至今都有对暴力美的表现和对暴力形式美的追求,二是暴力题材电影自身的发展和绘画艺术上的暴力美学的演变。最后指出暴力美学的艺术表现意蕴还在于它折射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那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的需要;一种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得到精神的自由和艺术上的自我展现。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历史的写作都有自己的范式,美学史的写作亦不倒外。汉语语境的西方美学史写作,一直依循着一种教科书的体例,这既有这一“共同体”本身的组织形式上的原因,又有研究本身的视野和问题意识的局限。在今天,美学史的写作应当具有一种范式意识,应当首先考察范式本身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在审美范畴中,从古代“和谐”向近代“崇高”的历史性转换,是我国美学界目前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广阔的视野,紧密结合中外美学史发展的实际状况,从“生活本身的裂变”必然引起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的变迁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证;并进而论述了随着“崇高”的崛起,作为构成美的要素的“丑”的渗透,不仅使“审美对象显得多样化”,而且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文章最后还简要地分析了与“崇高”的审美理想相并行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生活经验如何转化为审美经验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古典的相思诗来研究.它不同于以往形而上学的研究,而是把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文学现象上并借鉴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探讨这一转化过程中的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