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记者》2006,(21):62-62
10月15日到21日,是日本一年一度的“报纸周”。《读卖新闻》10月14日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再次印证了报纸在读心中不可取代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传媒数字     
《传媒》2006,(11):75-75
90% 日本《读卖新闻》在第59次“报纸周”到来之前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0%的人认为,报纸是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这一数据比去年高出4个百分点,同时也是11年来首次突破90%大关。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很多报纸载文介绍日本的“植树节”,但在谈到具体日期时,竟有好几种说法。一、“岛国日本不叫植树节,而叫绿化周,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至7日。”(1983年3月10日羊城晚报第三版)还有与此类似的说法散见于中国环境报、中国商业报等其它报纸。二、“在日本,每年3月1日植树节这天,全体参加植树劳动。”(1984年2月28日深圳特区报第四版)  相似文献   

4.
应日本新闻贩卖协会(以下简称“日贩协”)的邀请,我们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代表团一行6人1993年4月11日至18日对日本的报纸发行业作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考察,受到了“日贩协”热情友好的接待。“日贩协”现任会长郡司辰之助先生致力于日中友好,1972年曾随田中首相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会见。这次,郡司会长亲率“日贩协”的几位副  相似文献   

5.
现代日本华文报刊考察──改革开放后在日中国人发行的报纸段跃中前言1994年11月18日,日本新闻史上第一次“在日外国人生活信息报刊总编辑研讨会”在东京召开。研讨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一职由中国语报纸《留学生新闻》总编辑赵海成先生担任,会上,《留学生新闻》...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很多报纸载文介绍日本的“植树节”,但在谈到具体日期时,竟有好几种说法。一、“岛国日本不叫植树节,而叫绿化周,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至7日。”(1983年3月10日羊城晚报第三版) 还有与此类似的说法散见于中国环境报、中国商业报等其它报纸。二、“在日本,每年3月1日植树节这天,全体参加植树劳动。”(1984年2月28日深圳特区报第四版) 与此相同的说法其它报刊也有。三、(日本)“他们从1951年起把4月3日定  相似文献   

7.
黄鹏  杨如玉 《新闻前哨》2004,(12):66-66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在日本报纸周(10月15日至21日)举行之前,日本大报《读卖新闻》就报纸的作用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92%的日本人认为,即使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通讯发达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但是读报还是必要的。多数日本人表示今后仍将重视报纸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6,(11):80-80
日本读卖新闻社最近举办的一次全国舆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多媒体时代“需要报纸”或“相比电视更偏爱报纸”的受访所占比例合计高达92%。这说明,即使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情况下,大多数日本民众还是把读报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当代图书馆》2006,(1):65-65
“图书馆周”活动起源于亚洲。最早有“图书馆周”的国家是日本。1923年,日本图书馆协会定11月1日至7日为“图书馆周”。第一届“图书馆周”的口号是“阅读使人坚强”,主要用意在鼓励民众学习新知识,以对抗欧美列强。不过到了昭和十四年以后,日本“图书馆周”活动逐渐被“读书普及运动”所取代。韩国在1946年也开始了“图书馆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郭瑞璜 《今传媒》2006,(10X):22-23
今年6月2日,日本公正交易委员公宣布,搁置废除报纸“特殊指定”的作业,“特殊指定”继续有效。执政的自民党也宣布,不向国会提交为维护报纸“特殊指定”的《禁止垄断法》修正案。至此,日本报业、各政党同公正交易委员会之间长达半年之久的报纸“特殊指定”存废之争,以公正交易委员会退让画上了休止符。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北平沦落敌手。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速灭亡中国,在加紧军事进攻的同时,加强了政治宣传的攻势。他们运用没收或改组等办法,攫取了北平沦陷前的部分报纸,并出钱出人新出版了一些报纸。到1939年5月之前,这批敌伪报纸数量达到高峰,约有30种左右。此后,日寇为了加强对报纸宣传的控治,并由于战争大大削弱了日本的经济实力,纸张匿乏,乃几次“整理”报纸,到1944年5月1日,北平此类报纸就只剩下《华北日报》一种了。现根据日寇“整理”敌伪报纸的过程,将北平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2007,(8):14-14
日本资深媒体人河内孝所著的《新闻社》一书近日在日本引起轰动,书中揭露了日本报纸“虚胖”现象,戳破了日本报纸发行量世界第一的神话。  相似文献   

13.
《苏报案》是一起反对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事件。提起“苏报案”,就要了解《苏报》及其主笔章士钊。(一)《苏报》《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初办时由中国人胡漳的日本妻子生驹悦担任“馆主”,在上海的日本总领事馆注册.是一份日商报纸。此报和日本外务省以及黑龙会的关系均甚密切.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直接控制的文化侵略机关。在“日商”主办时期,《苏报》极力以黄色新闻毒害读者.并多次利用论说索贿行诈.滋生事端。1900年,《苏报》创办人已是声名狼藉.难于继续维持,决定歇手,把报纸全部设备转售给陈…  相似文献   

14.
日本共同社的运营机制俞宜国日本共同社是由日本61家报社和日本广播协会(NHK)加盟的“协同组合”。加盟社的62个新闻单位中有全国性报纸《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地区性报纸《东京中日新闻》、《北海道新闻》、《西日本新闻》等。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日...  相似文献   

15.
2007年4月11日至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正式访问,这是7年来中国国务院总理首次访问日本,而今年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纪念。温总理在3月16日出席人大记者招待会时称,他希望4月份对日本的访问将是一次“融冰之旅”。这一“融冰之旅”受到了中国国内媒体的热切关注;在温总理这一“融冰之旅”的前前后后,中国国内媒体也经历了一场针对国内人民对日本反面情绪的“融冰之旅”。  相似文献   

16.
以“豆”新闻取胜的日本地方报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0月13日,日本长野县《冈谷市民新闻》社社长萨摩正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学,专门介绍了日本地方报纸的经营情况。据了解,萨摩正先生所在的《冈谷市民新闻》报即人们所称的地方报纸,以区街划分报道范围,相当于我国的县级报。就是这样一张地方报在当地的发行普及率竟高达93%,可谓人手一份。而这种高普及率的地方报纸在日本均各据一方,成绩不菲。他们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以“豆”新闻取胜。笔者详细查阅了有关日本地方报纸情况,并结合萨摩正先生的介绍,谈一谈日本地方报纸“豆”新闻的形成原因及现状。“…  相似文献   

17.
刁杨 《新闻世界》2004,(10):59-59
版面是一张报纸的“脸面”,是报纸给读的直观形象,它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与内容紧密相联,但报纸版面的设计特征却随着报业的发展在不断演进。1905年2月13日这一天,《申报》将“页”改为“版”,其他报纸纷纷仿效,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为报纸“版面”一说奠定了基础。1955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等27家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由传统  相似文献   

18.
王建成 《记者摇篮》2007,(6):17-18,43
日本《朝日新闻》在2006年12月18日报道说,在发达国家,人们“远离报纸”的现象日渐严重。美、日、法、韩四国的报纸发行量连续18年在减少,报纸生存存在危机;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4月1日文章说,有关“报纸消亡说”夸大其辞;2007年4月8日“中广协”  相似文献   

19.
横滨每日新闻是日本的第一张日报。明治3年(1870)12月8日在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创刊。这张报纸是八开张,一张两面印,版面是竖排。栏数不固定,宽窄也不一。第一号的第一版是:竖排五大栏,横题。右起第一栏从上到下是“社长伏禀”,说明“报纸的大功用”,有社论的味道。第二栏是社长的“报纸告白”,讲报纸的销售。下面是报纸售价、广告价格。这一栏分三段,用横线隔开。这象是今天报纸自己登的广告。第三栏是汇兑行情,美、英、法  相似文献   

20.
汪黎黎 《传媒观察》2004,(12):48-49
9月28日,《扬子晚报》在新一轮改版之际,推出了改革的重大举措——对南京主城区的订户实行“一报两投”,即向订户在早晨和下午分两次投递报纸;在零售点实行“一报两拿”,读者可以向摊点索取“一报两拿服务卡”,凭卡每天两次到该摊点取报。与此同时,报纸在内容上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扩充,一天分两次滚动报道新闻。这一举措在全国晚报、都市报中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