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日,一个号称"明代郑和用过的明永乐青花热水瓶"因出现在央视《寻宝——走进晋江》节目上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时的"奇谈趣闻"。节目上,鉴定专家们直率地调侃  相似文献   

2.
正麻将虽然块头小,却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娱乐工具,深受国人喜欢,在外国也有不少粉丝。不过,它是谁发明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人们一般认为麻将的发明者是郑和。郑和曾七次率船队出使西洋,船队常年在海上航行,水手们的生活难免枯燥乏味。因此,他发明了一种"竹牌"供消遣用,这种竹牌就是我国最早的麻将。  相似文献   

3.
近日,一个号称“明代郑和用过的明永乐青花热水瓶”因出现在央视《寻宝——走进晋江》节目上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时的“奇谈趣闻”。节目上,鉴定专家们直率地调侃说:“如果郑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喷嚏”;这是“对中国历史和中国陶瓷史全方位的突破,太有才了!”  相似文献   

4.
最佳戒毒法     
给瘾君子们服用超强力的迷幻药似乎并不是个好主意,但现在一个研究小组正打算这么做。他们认为,一种名为伊波因的强力迷幻剂可能是将瘾君子们从堕落深渊带回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断变动的星空在北半球,古代的航海家们对北极星无比崇敬,因为它给在茫茫大海中探险的人们一个明确的方向,使船只不至于偏离预定航线太远。中国大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出海时,虽然已经有了指南针,但是在印度洋茫茫的波涛  相似文献   

6.
科学史家宋正海先生曾两次撰文讨论如果郑和航海到达欧洲,历史将怎样发展演进这个问题。一文题曰《科学历史在这里沉思——郑和航海与近代世界》,另一文题曰《如果郑和航海到欧洲……》。后一篇文章实际上只是前一篇论文的缩写。这两篇论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涵已由两文的小标题表达得非常清楚:一、郑和船队有充分实力绕过好望角到达西欧;二、郑和船队与亨利船队可能相遇在马德拉群岛;三、郑和必将(取代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成为地理大发现的英雄;四、将加速西欧资本主义崛起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殖民地化;五、美洲的发现要晚,但印第…  相似文献   

7.
从红木材料的现状入手,通过其独特的物理属性和悠久的应用历史,以及一系列经典案例的例举,分析了红木材料在现代设计中以营造文雅古朴的环境为主的四种运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从其环保性等四个方面归纳总结出红木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小镇轶事     
小镇这些年变化很大。 单是这条老街上,原来稀散的土房变成砖房后,又翻盖成了两排三层的小洋楼;以前的几间杂货店也变成了一溜儿专营店面。小镇上的男人们大都上省城打工了,脑子灵活的人不仅带回了不少钞票,还带回了些新的想法。不知道哪位有钱的主就把十字路口的废品收购站买下拆了,开了一家超市,  相似文献   

9.
一、产品性能与技术特点 1.该产品耐酸碱、耐高温、耐磨、耐水,比重、质感、强度不是红木胜似红木,并具有不怕火烧、水浸不软的优点。款式新颖,图案清晰精美,并可根据需要随时变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曾发起过一项调查,让来自"一带一路"地区20个国家的青年选出"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得票最多的是中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它们被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高铁来自尼泊尔的留学生那比娜说:"中国首先让我吃惊的是生活方式,中国人几乎可以在科技的帮助下做任何事。中国方便的交通太让人着迷了,我很想把高铁带回尼泊尔。""中国高铁的建设令人惊叹。""从北  相似文献   

11.
<正>610年前,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由郑和率领从中国江苏太仓刘家湾的港口启航。此后的28年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是文明礼仪之师,在中国航海史和对外开放交往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先驱性的意义。为何下西洋?环顾世界,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环游世界之壮举世人皆知。其实早在哥伦布环游世界70年前,中国人郑和就已率先环游世界,开启了一代  相似文献   

12.
倪方六 《百科知识》2012,(21):41-42
"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这是中国宋代造的巨船——木兰舟。明代,郑和的船队更拥有大船62艘,载人近3万。与当代相比,中国古代的航海故事要精彩许多。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的印象里,南极一直是寒冷和荒凉的。南极陆地表面绝大部分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白茫茫的一片死寂。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南极冰层中含有远古时代的微生物,并把它们带回实验室养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专家通过评审,确认安徽天柱山牙医程维来先生创制的"中华人牙第一塔"为"镶嵌最多的人牙红木雕刻作品",荣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2009年秋北京首届全国"医学美学艺术展"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筹委会闻讯后,隆重推荐该塔为"两会"参展作品。届时"中华人牙第一塔"将闪亮入驻,向海内外嘉宾一展当代中华儿女创新创造的时代风采。  相似文献   

15.
15世纪(1405~1433)我国航海家郑和(1371~1435)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下西洋,执行明朝“朝贡贸易”的国策。郑和船队由200余艘海船组成,装载货物并有乘员2.7万余名,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经南中国海、越南沿岸、暹逻湾、中南半岛沿岸、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每次航程约10余万里,遍访南亚和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规模之大、人员之众、航程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的印象里.南极一直是寒冷和荒凉的。南极陆地表面绝大部分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白茫茫的一片死寂。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南极冰层中含有远古时代的微生物,并把它们带回实验室养了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留守的哑巴     
民国时,湖北清恩寺住着八个和尚,其中有个哑巴,法号福海。有一年,庙里香火不旺,眼看就要断炊,于是大家商量,决定留下福海看守寺庙,其余和尚都下山化缘。其他和尚不知疲倦地奔波,几日后,都带回了一些钱物,大家想着再不用挨饿,日子总算可以过下去。可当和尚们化缘回来,发现庙门紧锁着,福海则在里面睡觉。有个和尚抱怨道:"我们每天辛苦地奔走,福海却在庙里舒服地享受,真是太不公平了!"其他和尚也  相似文献   

18.
李军 《知识窗》2007,(12):29-29
中国大明王朝造船技术居世界前列,航海能力更是首屈一指。郑和七下西洋,其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郑和船队组织严密、武装精良、训练有素,堪称“无敌舰队”。那么,为何明代海军未能称雄海上呢?  相似文献   

19.
赵新图 《科教文汇》2009,(31):245-246
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近三十年间,遍访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物质、文化交流,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吏无前例,对中国工艺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明式家具的用材、装饰、雕镂、器型和风格等几方面,说明明式家具的发展与郑和下西洋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0.
些许了解中国陶瓷史的人都知道,瓷器自诞生以来就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形象而存在,同时它又是历史上最早的外销商品之一,并且有着世界性的巨大影响力。本文着眼"郑和下西洋"时期,综合分析在这段特殊时期与瓷器外销之间的牵连,以及当时社会政治因素、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