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高山仰止的盛赞法排除了成“圣”的可能,而以“仁”作为最高人生理想,从而也把个体的企达仁境作为现实人生的最高价值。孔子既以仁的实现作为人生终极目的之所在,那么,如何得仁,通过何种途径达至仁境就构成了孔子价值观的基本问题。我认为,孔子对个体实现人生理想,获得人生价值设计了两条途径,一是所谓为学,二是所谓为仕。《子张》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话虽然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却恰切地道出了孔子对个体人生的价值设计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人格思想在《论语》中主要体现在君子、仁人和圣人的道德品格上。孔子所提倡的人格修养就是通过对“仁”的不断追求,使君子的道德品质趋于完满,以成就圣人的完美品质。这是一个在恰当的位置上力求进取而非偏激的发展过程,也深刻地体现了孔子的人格思想中“和”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篇》  相似文献   

4.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孔子创立的“仁”的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学说,以人为中心展开,又以人的重塑为终结.《论语·述而》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君子”是孔子建构的理想人格.“君子”不是完人,“圣人”才是完人.但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连“尧舜其犹病诸”,所以,“君子”是带有很强现实倾向性的理想人格.学术界对君子人格的探讨多拘于其模式,内涵及现代诠释上,  相似文献   

6.
[原文]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令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圣人之赐,可无祭乎?”(选自《说苑·贵德》)  相似文献   

7.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孔子以前,学在官府.“痒”、“序”、“校”的教学内容,已不可考.孔子大概是我国第一个“教育个体户”吧,从史料记载,他首开私人办学之记录,创百代兴学之风,功不可没.一部《论语》,记录了他的教学思想,其中讲思想品德的最多,如孝、悌、忠、信等,但其核心是一个“仁”字,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的内涵,他本人解释甚多,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等.文革中,“四人帮”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抓住“克己复礼”大批特批,认为孔子是复辟周朝奴隶制的“礼”,这是曲解.其实孔子讲过:“吾道一以贯之.”学生曾参加领神会,对同学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才是“仁”的主要内涵,而“仁”的最高境界是“圣”,例如,当子贡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他还说“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说,善济沧生,安定天下,就是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忠”.例如,他批评过管仲不节俭,不知礼,但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见息干戈,安天下,休养黎民,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这就是“仁”.他还反对用活人殉葬,即使用木偶、土偶作殉葬品,也深恶痛绝:“始作俑者,其先后乎  相似文献   

8.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也哉?”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  相似文献   

9.
圣人(王)、君子人格是孔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它是建立在“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塑造圣人(王)、君子人格,孔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准则以及“克己”的道德修养方法,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这里讲的儒家主要是指先秦儒家。先秦诸子在“以其道易天下”的同时,差不多都有一套改造人、培养人的理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人生理想(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圣人成为统治者,就能施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内圣之学(也可称之为“成人”之学,或关于理想人格的学  相似文献   

11.
何谓对话教学中的智慧呢?请看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教学过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同样是问仁,当仲弓来问时,孔子则曰:“出  相似文献   

12.
原文愈与李贺书①,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③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  相似文献   

13.
问尧     
或曰:“尧之圣不逮舜,尧不能用九官、诛四罪,而舜能焉。”曰:“舜之所以圣,由尧之圣。舜之用与诛,宜也。”曰:“然则尧之时,独不可用与诛乎?”曰:“将以遗舜也。”“其以遗舜奈何?”“尧信舜之圣久矣,将举而禅焉,且以信于众,因四岳之举,遂试之。其试由是夫起,圣人不苟以名服天下,心信其德于众。德莫大于用贤诛恶,于是遂  相似文献   

14.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者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人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 ?亦从众耳。既…  相似文献   

15.
以“仁”为本是孔子教育价值观的核心,他主张把学生的“仁”德教育和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孔子的教育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内圣”在孔子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君子”理想人格,“外王”即“弘道”,就是要实现个体向社会的超越,结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社会本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孔子思想及其教育活动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发现,而个人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必须以国家、民族和社会为归趋。  相似文献   

16.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②人君无谏臣③,则失政,士④无教友,则失德;狂马不释其策⑤;操弓不反于乐⑥;木受绳则直⑦;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⑧;孰不顺成⑨?毁仁恶士⑩,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鞣(11)自直,斩而射之,通过犀革(12)。又何学为乎(13)?”  相似文献   

18.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根据.但记录者不是一个人,记录也不系统.有的篇章比较长.内容较详尽.几乎可以作为小说来读;有的短得无头无尾.甚至不能成句.限于古时的书写条件.遣词造句尽量从简,又没有标点之法,因而有些章句读起来就令人费解了.《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由于句读的不同,导致对孔子思想的铨释不同.本文拟对这一个问题作一些讨论.传统的句读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朱熹《四书集註》)按照其字面来理解,意思是很明显的.于是,批孔者抓住这两句话,认为是孔子专制思想的典型表现.指责孔子主张推行愚民政策.大加挞伐.尊孔者或避而不谈.或惋惜地称之为孔子思想中的自我矛盾,或是保守思想的表现.孔子的原意是不是这样的呢?宋儒早有看法.朱熹引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见同上)认为孔子原意并不是不使  相似文献   

19.
那天清晨     
那天清晨,学生学习《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学生反复诵读。"孔子家的马房着火了,他退朝回来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做了什么?""曰:‘伤人乎?’不问马。"学生很快说出意思:"孔子着急地问:‘有没有入受伤了?’没有问马的情况。""马房着火了,孔子急着关心的是——""人。""会是哪些人?""估计是那些仆人。""对,可能是那些照料马匹的马夫。孔子如此关心他们,你读懂了什么?""孔子很善良,有一颗仁爱之心。""很好!‘仁’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仁"字。还没转过身,忽闻一男生大声说:"孔子这样做不对。他不能光想着人啊!对马问也不问,怎么能说他仁爱呢?"连珠炮般一气说完,爽直率真,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20.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原则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晋大夫白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昭公十二年记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