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评价正由传统的奖惩性评价向着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新型评价转变。本文从传统教师评价制度的缺陷入手,对我国中小学新型教师评价制度的新理念、新原则及操作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们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把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发展性评价模式,努力实现评价思想的科学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和评价管理的动态化,在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以新课程理念观照课堂教学,实现评价思想科学化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多以奖惩为目的,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排序,并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评优的一个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有较大弊端,它导致教师过分注重某…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一种以奖惩为目的,面向过去的奖惩性教师评价机制。这种终结性评价机制虽然有它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也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它对教师有激励作用但容易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行与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一种旨在促进教师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但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杨芳 《教育与职业》2004,(11):22-22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奖惩,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发展。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进程,是教师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教师生命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和实现的过程。与此相适应,就要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和奖惩性教师评价相比,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当前教师评价改革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教师评价改革是新课程实施中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之一。对当前教师评价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透视和剖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中,要处理好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关系;要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不以学生分数为唯一依据、体现教师个体差异的评价标准;要逐步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6.
教师评价是长期困扰中小学教育管理实践的一个难题。针对传统的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师评价,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评价体系。发展是这个评价体系核心的、基本的理念。确定发展的评价理念,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校长负有重大责任,要做很多工作,  相似文献   

7.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整体改革的成败。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标准,这必然就要求课程评价从各个方面都发生转变,以适应改革的趋势。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评价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缺陷,在此简要分析与评判以往的课程评价,并在新课改的视野下重新认识和厘清课程评价,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课程本身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趋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与奖惩功能,产生了诸多问题。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甄别、奖惩到促进发展已经成为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奎文区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区,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学科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受现行评价体制的影响,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担心实施新课改以后会降低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校长、教师的手脚,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成为深入实施新课程的瓶颈。为此,我们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与探索。一、评价改革方案根据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奎文区教研室围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一中心任务,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年级质量检测方案(试行稿)》(见附件…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的重视甄别和奖惩的做法面临着挑战,教师评价从甄别奖惩到促进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着重视评价结果,缺乏过程评价;以奖惩性评价为主,忽视专业化发展评价;重传统评价方式,忽视远程教育的特殊性等问题。发展性教师评价具有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特点,使远程教育教师评价方式更具科学性与多元性。在实施过程中提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结果科学化,力求全面、客观、真实地评价教师,体现以教师发展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12.
课程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通过《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以下简称《走进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及如何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已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对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要求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新课程中的评价呢?其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旧“范式”转换的时代,从认识论与方法论角度看,理性主义范式与自然主义范式在认识客观生活现实的特点、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真理陈述表现的特征、对行动的归因与解释扣对待价值标准的态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具有浓厚理性主义范式色彩,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具有鲜明自然主义范式特征,对两种教师评价制度进行审视与思考,发现淡化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建立与完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评价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评价进行改革的同时,改革校长的评价制度也成了必然。复合性校长评价把对校长的奖惩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实为校长评价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生评价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来,教育评价改革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各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都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与探索。为了总结与分享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发现评价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探讨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途径,从本期开始,本刊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董奇教授主持)联合开办《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专栏,刊登该项目组专家撰写的文章,聚焦和剖析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质性的评价方法,使由教师为中心、内容为驱动的课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驱动的课程。由于它运用多主体评价,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了评价主体的兴趣等等,学生在档案袋评价过程中,知识技能往 往能得到较 好的提升,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较好培养,因此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评价改革。从新课程一开始实施,档案袋评价就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并在新课程试验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教师在运用档案袋评价的过程中,由于使用时涉及面广,头绪太多,最后无所适从;学生使用时缺少有效的指导和明确的标准,容易流于…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兴衰与成败。如今,在课改春风指过的课改区里,新的评价方式使课堂气氛更浓了,学生更活跃了。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学生们更喜欢上课了,新课程所散发出的人文关怀让每住学生都得到了学习的信心,潜能得到了发挥。课堂一改传统评价方式的古板、教条,而呈现出灵活和多姿多彩。新课程评价正在悄然改变着学生,更在改变着教师们。本期选编了七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有改革评价方式探索的,也有对现行评价方式进行改进和反省的,刊登出以引起大家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把“量化管理”作为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正规化的主要方法,把量化考核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这种评价教师的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已凸显弊端。我们必须摒弃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教师评价唯一标准的做法,要立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新体系的建设,促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0.
教育评价制度和教师教研水平,作为两大"瓶颈",严重制约着新课程向纵深发展,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体现发展性功能的整体的课程评价,可分解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性评价三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综合体现了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保障和促进新课程沿着正确的轨道向纵深发展,很有必要搞好课堂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