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新编古装剧<李香君>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强的本子,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李香君>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主题鲜明,情节感人;继承发展,兼收并蓄;重笔浓彩,刻画人物.而剧情冲突不够、情节设计有待商榷等,则是本剧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17世纪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晚年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入手,探讨其在人物形象创作方面的自主性活动.弥尔顿在晚年作品中先后塑造了三位悲剧英雄形象:撒旦、耶稣和参孙.这主要是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的诗人有意无意中抒发内心的苦闷、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坚定信念的自然情感流露所致.  相似文献   

3.
天命灾异是董仲舒之天的哲学的重要内容.董仲舒诠释<春秋>、<公羊传>,大谈灾异与人事的天人感应.灾异是天之所命,是天意的表现.人君的行为失道,天以灾异谴告、警惧,人君见灾异,"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灾异自会消失;如果人君不能反省改过,则伤败乃至.因此,天命灾异表现了天的道德理性,肯定了人君的主体性,加强了人君无可逃避的责任感.董仲舒著<灾异之记>,以阴阳之道解释<春秋>灾异.董仲舒的天命灾异思想,虽无知识的意义,但有道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泰栋 《科技文萃》2005,(12):114-117
经世致用,是浙东学派的学术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而其思想内涵则更丰富,仅就黄宗羲之<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法>等篇章来说,是他个人经历明清之际急剧变化,经过多年反思与探索,萌发了难能可贵的民主主义思想.在明清时代,他的思想成了民主主义的启蒙.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法>等篇章所包涵的思想要比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著作几乎要早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5.
商鞅变法使落后的秦国兵强国富,最后统一了中国,但由于他刻薄少恩,不讲诚信,商君之学在汉以后逐渐衰微.19世纪中叶以来,国势日衰,<商君书>中加强农战、富国强兵的思想与时代的主流思潮相吻合,其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又多被疑为伪作.张林祥的<商君书研究>对<商君书>的成书、真伪及各篇的作者、作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商君书>中的历史观、法治观和社会价值观作出了新的阐释;在研究方法上,思辨性和逻辑性得到较严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近读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偶有所得,列叙于下. 一 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相似文献   

7.
<旺莽传>作为<汉书>的"第一巨篇"、"第一变体",在历史编撰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体例上"名为列传,例依本纪",纪年上"纪莽事用莽年",篇目安排上"传终全书,别为一代",且"广收文诰,为文增色".这些别识心裁的编撰特色,使史家能更全面、真实、深入,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也使<王莽传>成了体现<汉书>历史编撰成就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8.
对<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蒙恬北逐匈奴年代提出了质疑,并对其"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毒"一句读法作了考释;同时对<汉书>中<张良传>、<郦商传>、<百官公卿表序>内若干语句进行了辨析,指出了<田广明传>中颜注之一误.  相似文献   

9.
李明军 《现代语文》2005,(9):100-101
在当下我国通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入选作品篇目最多的作家,其作品作为精读、精讲篇目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里选入10篇鲁迅作品,其中散文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五猖会>;散文诗2篇:<雪>、<风筝>;小说3篇:<社戏>、<故乡>、<孔乙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里选入6篇,其中散文3篇:<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呐喊>自序>;小说3篇:<药>、<祝福>、<阿Q正传>.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所占的比例是否太大,另当别论,但从选入的篇目质量和数量上看,都可见鲁迅作品的重要性.本文拟以鲁迅小说作品为例,略谈一下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据载:今年暑期开学,各地教材又换血了.有人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有鲁迅的<阿Q正传><药>和<纪念刘和珍君>. 网上某项调查说,不少"80后"网友,支持删掉鲁迅文章.网友remeo说,他对鲁迅的文章有心理阴影,又长又拗口,老师却要求篇篇会背,"因为背<社戏>,我脸都被打肿了".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刘备,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罗贯中描写<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时,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型,同时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而有意淡化其枭雄色彩.这样的刘备形象,虽有血肉不够丰满、个性特征不足、个别描写过头的弱点,却仍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范型.  相似文献   

12.
<伤逝>自发表以来.就有许多研究者从社会学、叙事学、文化启蒙、女权主义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本文试图避开以上切入视角,从婚姻家庭中两性关系的角度解读<伤逝>,探究涓生和子君婚恋悲剧的潜在根源.  相似文献   

13.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是其总纲.为了保证总纲的顺利实施,<学记>继而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制体系、管理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并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记>中的"教学为先"、"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善喻"等命题,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这首<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诗很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句子首尾上递下接,十分连贯,把诗人与刘十六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仁义礼乐皆出于法"是出自<管子>的一个独特命题,在<商君书>和黄老思想中可约略窥见它的形成轨迹.前者从功能、后果的意义上证明德出于法,刑为仁义之本;后者以道论法,从"道生法"的形而上命题,落实到"执道者生法"、君出法的现实命题,最后演变为齐法家的君出道德、法摄仁义礼乐教化,这样就与晋法家殊途同归了.这个命题的形成透露了战国时代中后期百家争鸣中此消彼长的一些消息.  相似文献   

16.
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的盛唐时代,众多的诗人们都希望立功边塞,从而实现自己博取功名的愿望,他们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从军诗歌.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而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治者必须"重民"、"爱民"、"惠民",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做仁人贤君,施行"德治"、"仁政";教化民众,构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8.
船山把明德新民定位在君德、化民成俗的关系来阐发<大学>一书义理,即是说新民必本于"已明之君德",除此之外化民成俗还必须有齐治平功夫.因此船山对<大学>全书的诠释就具有明显的政治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9.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在结构上均可用奏鸣曲式的音乐结构来诠释,其音乐的陈述与小说的叙事方式相吻合,在爱情主题的描绘中,抓住了小说中的"紫藤花"这一物象特征,进行了音乐主题创作.文章旨在将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进行对比,发掘二者的共性,从而达到细致而完整地演绎歌剧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整部作品,把握其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胡适通过<终身大事>把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以及现代戏剧的形式引进中国.同时,胡适也吸取问题剧批判现实的精髓,通过<终身大事>揭示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反人性的文化根源.鲁迅则是继续思考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提出的问题,他不仅揭示"中国娜拉"出走后的悲惨命运,更暗示娜拉,不仅指子君这样的女性,也包括涓生,挣脱玩偶的命运之路是艰苦卓绝的.胡适从文化着眼,批判旧文化,引入新文化,要建设新文化新制度推进现代化进程;鲁迅则围绕"人的解放",揭示人里面的软弱自私黑暗,提出要战斗要有牺牲的爱,要肩住黑暗的闸门,要立现代化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