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上 ,因此就要求其立法所确立的裁决机制具有同市场经济相契合的经济价值 ,主要表现在“一裁终局”制度的确立 ,仲裁时效制度、仲裁期间制度的建立 ,不迁就当事人保证案件得到及时审结制度和仲裁地点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把合同或财产权争议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一种协议,具有契约性质,是仲裁机构对涉外民商事法律纠纷行使管辖权,排斥法院管辖权的意思表示。仲裁协议是否合法有效,受到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案件的可仲裁性和仲裁协议的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仲裁机构或法院审查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时应适用何种法律显得非常重要。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直接关系到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概述、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原则以及我国现行立法及实践有关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现状及对其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出台以来,国际商事仲裁呈现司法化趋势。仲裁机构的涉外仲裁活动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或协助,并开始突破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化是否具有正当性,需要从价值追求的角度为其寻求理论支撑。仲裁与司法的关系错综复杂,各种观点仁智有别。研究如何在仲裁与司法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或说司法化如何做到更加合理以符合仲裁的实质利益,对于促进我国涉外仲裁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鉴于国际商事仲裁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仲裁来解决纠纷。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方当事人违反仲裁协议到外国法院起诉的情况,另一方当事人则向法院申请禁诉令救济。但禁诉令还存在广泛的争议,它存在干涉他国管辖权的嫌疑,也与某些国际仲裁规则相矛盾。禁诉令是对仲裁的司法保护还是司法干预?通过对国际上新近的案例的分析,探析禁诉令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运用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体育纠纷的大量增长,使得体育仲裁备受关注,本丈旨在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体育仲裁制度的积极成果,探讨我国体育仲裁制度建立所必须遵循的独立性、强制性、一裁终局原则。  相似文献   

6.
国际商事仲裁是非诉讼解决纠纷方式的一种,它体现了主体的意思自治。同时,法院的协助与监督在国际商事仲裁的各个环节中也是必不可缺的。在21世纪的今天,明确法院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地位,发挥法院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作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阐释国际商事仲裁与法院协助监督的不同性质,分析关于一国涉外和国内商事仲裁的监督制度的主要争议以及我国监督制度的现状,提出作者对我国建立处理国际商事仲裁的监督制度的建议——实行双轨的程序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7.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变迁折射出隐藏在其深层次中法理:意思自治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石;相较于公正价值,效益价值是商事当事人首选;立法和司法应重于当事人提交仲裁的真意,而不能过于强调真意的表示形式。  相似文献   

8.
仲裁庭自裁管辖权原则已被国际仲裁立法和实践广泛接受,它是指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有权裁定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以决定自己的管辖权,而不是指在任何情况下,仲裁管辖权都应由仲裁庭来决定。而且,仲裁庭的管辖权决定不是终局的.必须接受法院的审查。我国将仲裁管辖权的确认权赋予仲裁委员会不符合国际商事仲裁的惯例,是不科学的,建议我国仲裁制度确立仲裁庭自裁管辖权原则。  相似文献   

9.
仲裁协议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石。就仲裁协议的形式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要求仲裁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书面仲裁协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而默示仲裁协议在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和实践中仍存有争议。从鼓励仲裁、支持仲裁的理念出发,在国际商事仲裁中承认默示仲裁协议实有必要。它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也是对国际商事仲裁的本质及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一裁二审”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所存在的缺陷日益明显,特别表现在仲裁和诉讼程序当中。对此,本文建议引入劳动争议“双轨制”处理方式,将这种处理程序改造为适合中国国情的“裁审分立、各自终局”。“裁”、“审”应具体分工,并建立监督关系。仲裁分为约定仲裁和强制仲裁两类,大部分案件在约定仲裁下可仲裁终局,对涉及公共利益的进入到诉讼程序的强制仲裁案件,法院也只审理程序问题,以此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仲裁法》在对本国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制度方面,与世界法制较健全的国家的仲裁法律制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必须在立法和司法制度建设方面作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显失公平作为可撤销法律行为的原因,如何认定,包括《民通意见》72条在内的诸多法条规定并不详备。司法实务中一些特殊因素的考量,对具体案件的公正认定,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抢夺行为向抢劫罪转化的条件即“携带凶器”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欲准确阐释“携带凶器”的法律内涵并正确适用该款之规定,可以从“推带凶器”的客观表现,主观因素和在司法认定中应考虑的因素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商事审判中,以鉴定结论为代表的"科学证据"在诉讼中的地位日渐突出,许多类型案件的解决需要通过鉴定来认定事实,鉴定对法官证据采信和事实认定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熟知法律的法官却未必精通其他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司法鉴定工作一方面日益成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为法官认定事实、裁决纠纷提供了有效的协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有关司法鉴定的立法相对滞后、对鉴定机构的监管缺失、鉴定机构良莠不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司法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本文将以笔者所在的法院在商事审判中司法鉴定工作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构,以期为缩短审理期限,提高鉴定效率助力。  相似文献   

15.
运用程序偏差概念考察诉讼程序运行,是我国诉讼法研究的新视角。诉讼的程序偏差,是指诉讼程序的制度设计和实践运行偏离了程序规则的要求而产生的缺点和错误。这些缺点和错误有的是程序本身固有的和先在的,即程序内在偏差;有的是由程序实践中介入的非理性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即程序衍生偏差。他们都会对诉讼程序的公正运行产生我效应,因而诉讼程序运行应当关注程序偏差并最大限度地校正偏差、消解效应,以保证诉讼程序运行达到合理化。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设立和明确了一些重要的物权法律制度,其中对于留置权法律制度,《物权法》改变以往的法定原则,扩大了留置权的适用范围,建立了商事留置权制度,明确了留置权优先于抵押权和质权的原则,这对保证经济生活中债权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留置权是否应受某种限制这一问题,学界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外立法对留置权限制的相关规定,从我国《物权法》和《担保法》出发,从留置权的设定、标的物的限制等方面对留置权成立的限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实务对留置权限制的操作规则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7.
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司法救济制度,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领域中的实践。在我国,由于经济上的障碍、权利义务观念的淡薄、沟通交流上的障碍、法律服务资源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妨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为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规范法律援助制度,从而使法律援助制度走向法制化。  相似文献   

18.
定量因素应当是在立法过程中被设立的。但是,定量因素的完善离不开司法机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当由国家一级的立法机关对情节加重犯中定量因素的种类做出明确的规定,由各省的立法机关参照种类的规定,根据最高立法机关设立的制定系数的原则,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对权数予以设定。之后,由司法机关完成相乘之后的相加,即对于复杂案件采取“加权求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指出司法公正和效率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司法观念的现代化、司法权独立的真正落实、良好的立法状况、高素质的司法队伍、积极的当事人和完善有效的司法监督体系是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并以此为标准,对制约我国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缺陷提出了纠正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20.
规范意义下我国司法解释的类型可以界分为解释、规定、规则、批复、决定五种.关于实践中司法解释存在的脱离个案进行规范抽象解释的现象,不少学者将其概括地描述为司法解释的"立法化"趋势.通过对不同类型司法解释的分析可知,规定、规则和批复型司法解释仍属于最高司法权力行使的应有之义;而决定、解释型司法解释则具有明显的准立法性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