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鲁迅赢得世界声誉的是其小说.<呐喊>、<彷徨>共收25篇小说,比较著名的<孔乙己>、<明天>、<风波>、<社戏>、<祝福>情节展开的具体环境都是"鲁镇".本文以"鲁镇"为视角对这几篇作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从叙事动机和创作目的来说,是为故乡"树碑立传",是"为了忘却的回忆".作品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夏天义、夏天智均以悲剧死亡结局,这决非单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描写,而是包含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在"的哲学内涵.死亡叙述由最初的生命体验辐射到社会文化层面,最终上升为一种悲悯美学.  相似文献   

3.
道光<徽州府志>是研究徽州社会与历史的基本原始文献.通过对其所载各类"文化人物"以及文人著述的统计,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徽州自唐至清中叶文化发展的一般趋势唐五代时尚不发达,宋元时期渐长渐高,明清时期则如日中天.此种趋势的发生,除了社会文化自身发展的原因和徽商的作用外,理学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西汉"过秦"思潮的发生和发展--从陆贾到司马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朝自陆贾首发"过秦"之嚆矢,中经张释之、贾山、贾谊、晁错等人的努力,到武帝时,研究"过秦"成为巨大的社会思潮.司马迁以<史记>为载体投入"过秦"研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探讨秦失政的原因,重点关注现实政治方面,以<史记>承担起为现实和未来服务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5.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6.
从君字的内涵和外延的演变及封建社会封君制度的变迁,从上层社会和民间社会的文化互动中,可以窥见古代文化变迁之一斑.其中乡君、县君之封始于三国曹魏,可纠<辞源>之误.  相似文献   

7.
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以写实的笔法,勾勒出年轻的知识分子池大为在"转型"期的社会语境中,面对金钱和权利经受的灵魂拷问.他既完成了对精神之父的弑杀,又充当起"守灵者"的孝子身份.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分析,就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角色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秦腔>的出版,显示了贾平凹在小说艺术上求新求变不断创新的精神.小说原生态式的写实手法,以秦腔为意象的象征性和以人物张引生所具有的灵异特征构成的传奇性,使这部小说有了审美上的新看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边城>中各人物形象的分析,体现了沈从文对"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的张扬和赞颂,进而挖掘了作品产生的文化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全盘西化"论者陈序经心路历程的探析,尤其是对他所持的文化理论与主张的解读,以期发见其学者人格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悲悯意识和以"西化"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虽然陈序经的文化理论与主张存在着缺陷与偏颇,但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却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11.
道家庄子是隐逸^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研究《庄子》中的隐逸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隐士文化的根源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道家“出世”的思想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隐逸之风发挥了一种异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调节和互补。正是因为发挥了这样的文化功能,隐士文化才延续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基本内涵的新目标。而教育这个社会大系统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子系统,对社会发展具有经济、发展、文化、生态、政治等五个方面的功能。二者究竟有些什么关系呢?对此,作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村干部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着基层的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村官”虽小,面广量大,一旦蜕变,危害不小。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村官腐败”现象已经成为农村“内伤”,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深刻剖析“村官腐败”,加强对“村官”的教育和管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火寿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火寿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法OOA(object-oriented analysis)对影响泉州中心市区城中村的邻里关系进行详实的社会调查和探究,通过调研试图基本了解和掌握城中村居民的信息,对邻里关系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文章通过对泉州中心市区中典型的“城中村”进行实地考察,借鉴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的相关研究,从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就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法OOA(object-oriented analysis)对影响泉州中心市区城中村的邻里关系进行详实的社会调查和探究,通过调研试图基本了解和掌握城中村居民的信息,对邻里关系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文章通过对泉州中心市区中典型的“城中村”进行实地考察,借鉴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的相关研究,从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就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文化是一种契合于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为农民的实践和乡村秩序提供意义体系和价值规范,因此,它拥有自为的存在价值和内在的运行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将文化简单地意识形态化和工具化,并用国家政权按照科层式的行政机制去推进,结果因违背文化的内在规律而使乡村文化建设陷入困境。所以,要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必须根据文化的特质,改变当下农村文化的行政供给模式,实现农村文化的乡村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郑茂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8):99-101
在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制度框架下,从政府与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和"官治"与"自治"两条主线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呈现出一条自治化(县政乡治)——行政化(乡政治理)——行政化与自治化并行(乡政村治)的变迁轨迹。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逻辑影响深远,以至我们改善乡村治理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脱离"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抑或半熟人社会这一历史基础及其演变,都不能不重视乡村治理单一行政化的近代特征及其教训,都不能不肯定村民自治这一具有民主价值的当代元素。  相似文献   

19.
张谷英古建筑群,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宗法家族社会中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它将儒家文化、民俗文化、风水文化融于建筑中,是不可多得的湘北民居活化石。通过建筑形制、构造、选址及装饰艺术.可以窥见其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20.
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古村落中孕育的传统哲学思想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在古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景观甚至是诗篇绘画中我们都可窥见一二。这些对于中国环境教育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资源。通过利用古村落文化的思想资源,开发古村落文化的教材资源并加强古村落内外课程人力资源建设,可以让我们充分挖掘古村落文化中环境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