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们熟知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两句是借鉴了五代南唐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唐朝王勃《滕王阁序》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是借鉴了庾信的名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有一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相似文献   

2.
【知识整合】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句名篇更是为人们耳熟能详、广泛传诵。为了引导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精髓,培养人文精神,增强语言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而在近十来年的高考语文中,“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考查,也只在1999~2000年中断了两年,2001年以后便成为稳定的考点。  相似文献   

3.
豆豆新书架     
《新作文》2004,(11)
新书推荐《古诗名句一本通》《谚语一本通》《成语一本通》诞生地方湖南省少年儿童出版社豆豆荐语这是一组集“拼音、注解、插图、例句、典故”于一体的少儿系列丛书。读此丛书,开心长智,能够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它还可作为我们的资料用书呢!★《古诗名句一本通》中国曾是诗的王国,我国古代诗歌是人类文化瑰宝,此书所收名句更是其思想语言精华所在,它们或富于哲理、或写景优美,或抒情感人,读后能让我们获得思想启迪和文学熏陶。★《谚语一本通》书中所介绍的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深刻的道…  相似文献   

4.
郭刚  杨青舟 《阅读与鉴赏》2009,(6):59-59,6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酋中的名句。因为作品将寻常景象写得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对官场之厌恶、对自然之挚爱,流露了真实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想,所以成为世代传诵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因于平淡中见淳美且语言含蓄、意在言外。所以引起无数后人对人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重新思考而成为千古名句,尤其“悠然”一词。因精当表现作者的闲适、自在和不经意更被历代文人及失意官僚咀嚼了近两千年。当然,从文化层次分析,还因为两旬之关键词“菊”与“南山”有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中国加入WTO ,跨国界的经济活动和商品贸易日趋全球化 ,“跨文化”成为众望所归的理念。外语教学与学习更是直接触及了“跨文化”问题 :“每一种第二语言的使用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化…… ,使用外国语则会引起更大程度的文化化…… ,学习外国语要比在本民族文化环境中学习第二种语言接触更多的文化问题。这是因为学习外国语几乎每时每刻得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的人。”(H .DouglasBrown《语言教学原则》)新修订的各级外语教学大纲更强调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交际能力主要是由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组成 ,不了解对象国的…  相似文献   

6.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这一块包容了《考试说明》关于考试内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与“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两大部分的10个知识点,能力层级涉及“A”级识记的5点,分别是“语音”“汉字”“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文化常识”和“名言名句”。涉及“D”级应用的...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辅导》2023,(30):38-52
<正>开场交际话题导入——相传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对句中的一个字反复推敲,一再修改,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才满意,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据记载,经典名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战争与和平》改过7次;《浮士德》历时一个甲子,修改10多次。  相似文献   

8.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虞世南《蝉》中有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临江仙·柳絮》中有名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虞世南、曹雪芹的诗句启示我们思考“‘自远’与‘借力’”的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筷子之思     
筷子文化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中国人使用筷子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筷子古时候叫箸。唐代诗人李白《行路难》中就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名句;杜甫《丽人行》诗也有:“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相似文献   

10.
郑弘 《文教资料》2006,(14):31-32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长于记人。对于文章中人物语言的艺术加工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反问”作为一种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史记》中运用得比较丰富。其中“何以……为”与“何……为”、“何……之有”以及“不亦……乎”三种固定搭配很具特色。在语法研究上也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1.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现代作家唐彼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中论证作家运用文字语言不能离开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时,也引用了这句名诗作为论据。然而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则认为“闹”字用得不好。他在《窥词管见》中曾如是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加一‘闹’字,此语特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相似文献   

12.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复句:“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这可说是复句分析中的“名句”,历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多有提及,很值得我们注意。如果我们单纯从语言本身(把它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抽取出来)或者从语法(复句)的角度来探究,完全可以认为:这个复句,不仅第一重是因果关系;而且第二重“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与“主顾也没有好声气”也构成了比较明显的因果关系。但当我们从“学习语言论”的角度出发,从语言的生成性原理及其特征着手,把这个复句还原到它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也就是还原到文章里…  相似文献   

13.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把考试内容分为五大块: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将分A、D两个能力层级来对考生进行考查,前为“识记”级,后为“表达应用”级。在“表达应用”级中有两点明显的变化,必须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一是  相似文献   

14.
高考新要求GAOKAOXINYAOQIU《课程标准》对“文学体裁”、“名句名篇”分别提出了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006年《考试大纲》对“文学体裁”、“名句名篇”要求为:“识记文学体裁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007年《考试大纲》有所变化,在“必考内容”之“古代诗文阅读”中,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在“选考内容”之“文学类文本  相似文献   

15.
梁松林 《江西教育》2004,(18):29-30
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与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spair在《语言论》中说过“语言有个底座.……语言不脱离文化存在,这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  相似文献   

16.
语文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古诗文名句默写题,如果学生在平时就抓好名句的学习,那么做名句默写题就稳操胜券了。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四条强化名句的方法,供各位同学参考。第一,通过认知强化名句。名句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有时代共性,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并且有哲理的语句。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白居易);二是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的语句。如  相似文献   

17.
书法教学中融汇国学经典名句
  我校书法校本课程将校园文化与国学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色书法教学体系。书法校本课程中,每册开篇分别是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的画像与他们在经典中论述的同“人”相关的警句。在四年级、五年级校本书法教材中,所采用的照片与书写内容全部挖掘了校园里的书法墙作品、校园书法名句作品,还有独具特色的四合院牌匾书法。这些作品从《周易》到《礼记》《中庸》,每一篇章都为学生更多元地学习书法与国学内容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8.
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提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使得沉寂了三年的“名言名句”重出“江湖”,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以前的《考试说明》中要求默写“名言名句”的简单恢复,而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涉及到了“篇”的考查。适当地了解名句名篇默写题的常见题型,做到成“型”在胸,依型默写,对从容应考是有帮助的。一、补足型即给出名篇的题目(有时包括作者),让考生写出全段(或全篇);或给出文中的首句、尾句、过渡句等,要求考生据此把原段(或原文)补充完整。如2003全国高考试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1)子曰:“质胜文则野,…  相似文献   

19.
《诗经·小雅·采薇》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里的诗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这首诗里千古传诵的名句,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或者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上,都值得品读。鉴赏时,可以从名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鉴赏整首诗,学习鉴赏的一些方法。在语言理解运用、阅读鉴赏、文化传承等方面,突破名句鉴赏全诗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1999年以来,高考取消了名言名句的默写考查。不久前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对《考试说明》作了修订,增加了“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内容。对此,考试部中心张伟明老师作出了如下的阐释:“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我们感觉到背诵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背诵名句名篇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陶冶情操、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由于 2001年的考生没有准备,因此他说,今年这方面的考查“暂不作要求”。从这里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从 2002年始,极有可能要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