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情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的文学家们留下了许多浩若烟海、脍炙人口的描绘爱情的文学佳作。中国古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国罗米欧与朱力叶,可以说是经典爱情。中国的“问世间情为何物,只让人生死相许”,则是对爱情文学意义上的最好诠释。那么用科学去解读爱情又是怎样一番妙趣横生的情况呢?“恋爱兴奋剂”爱情之所以令人神魂颠倒,完全是因为人脑中的“恋爱兴奋剂”在起作用。“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内啡肽  相似文献   

2.
《知识窗》2009,(4)
比尔.盖茨:“爱情.比软件还要难开发。”哥伦布:“在爱情这个领域,我又发现了一片新大陆。”诺贝尔:“我对爱情不是很在行,所以诺贝尔奖中没有设爱情奖这一项,还请各位情场高手见谅。”  相似文献   

3.
"魅"之视野下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魅”这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出自人类社会产生到现在,人类对自然之“魅”的理解有三种形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附魅、祛魅和返魅。通过对自然“附魅”、“祛魅”和“返魅”产生的原因和特征进行分析,可知自然之“魅”的附—祛—返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借助科学及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的不断解构、建构活动。  相似文献   

4.
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理性是道德理性的进一步扩充,是一种人类从生态伦理学意义上选择行为模式的理性。文章试图通过对生态理性的分析与研究,以显示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重大转向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进步、文明。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1、“大自然观”———人类与自然同生共进中的整体论思维;2、“大生产观”———人类与自然物质变换中的最优论思维;3、“大社会观”———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中的双赢论思维。从构建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入手,必然导出与之相适应的基本规范和价值取向,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发展日益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人化自然”的范围逐渐增加,科技在增强人类适应和控制“人化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性。随着“智能型”机器人的发明和应用,扬弃的继承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整个夏天,世界各地频发的飓风、泥石流、火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本期我们特刊发了关于“泥石流”和“台风”两篇文章。人类在科学认识自然的同时,是否也应反思人类本身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呢?  相似文献   

7.
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论困境及其症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诉求人与非人类的价值平等性,非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赋予自然以主体性,另一方面消解人的主体性,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反而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自在性;无视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因而无视实践的受动性决定了人类呵护自然的必要性,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内在价值论的认识论症结;自然的价值是实践中的生成与创造,主体性与属人性是价值范畴的本质属性;因此,为了树立人类的环境伦理意识,非人类中心主义更应该彰显人的主体性———作为“存在的看护者”或“守护者”的主体性,作为“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一位保加利亚的哲学家注意到这样的事实:1935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原子”条目只占了3页,而“爱情”条目却占了11页;到1966年,同一部百科全书,却慷慨地给予“原子”条目整13页,而“爱情”条目只占1页。这一变化曾引起一些哲学家的不满。我们由这一事例却可以见微知著:它说明英国人随时代的发展,大大强化了自己的科技意识。人类的历史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迈进的历史,作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杠杆,科学技术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和理解,《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这一变化,是理所当然的事。还在《大不…  相似文献   

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饮食文化的理念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思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民间智慧精确地道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滋养着人,而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同的水土,也就是在自然界的多样性中才滋生出多样性的人类种群。人类素质和文化精神的多样性也都是源于自然,源于那方水土。中国北方的水土,滋养着北方人,孕育了齐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语境下的“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一维,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暗示了作为类存在的人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这一观点所蕴含的思想可追溯至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培根、笛卡尔的认识论中;因此,在认识论视域下审视“精神生产”的概念,不难发现,培根提出了作为人造物的“归纳法”,为人的精神生产提供了认识工具,使得人类在认识自然之时即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生产者。笛卡尔对“观念”的分析则表明人在认识外部自然世界的过程中,生产出了某种“表象”观念。相比之下,马克思更强调精神生产作为人类认识活动,追求实现人的类本质的本真,即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韩国的爱情电视剧、小说风靡亚洲,这与韩国的“浪漫文化”分不开,而聪明的韩国商人更是瞄准了浪漫市场,巧立名目为全年定下了21个情人节,借机大发“爱情财”。  相似文献   

12.
约纳斯通过目的论证明了自然及其中生命体具有价值,通过内在的客观价值证明了“应该”的客观性,指出这种“应该”是通过存在体现出来的,存在具有目的性,其根本目的就是生命,存在把生命视为自己绝对的价值,正因此它向人们发出了“应该”的呼唤,运用现象学直观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或“听出”这呼唤。最后他告诉我们,这“应该”或责任的终极对象是自然和人类的本体论的善,也就是作为整体的自然和人的理念,至此他也就水到渠成地证明了为什么要对大自然和遥远的后代负责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13.
鲁迅曾揶揄过:“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不管鲁先生究竟是在讽言“科学”还是在讽言“好梦”,这句话确实说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事实。 “中国文化根底全在道教”(鲁迅语),而道家思想的根基就是:“法自然”(《老子》)。可以说,“法自然”正是  相似文献   

14.
一对伴侣是循着怎样的爱情路线找到彼此的?心理学家荣格回答:他们是听从了内心深处“异性我”的召唤。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提出人类除了自身特有的个体潜意识之外,还继承了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集体潜意识,即“原型”。而我们也从祖先那里继承了爱情的原型。几千年来的男女交往,使男女两性都具有了一种无意识的异性人格。荣格把男人心底的女性人格称为“阿尼玛”,把女人心底的男性人格叫作“阿尼姆斯”。正是因为我们身上都具有这种“异性我”,两性之间才得以相互理解,而不是相隔两重山。而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正是男女之…  相似文献   

15.
是否有人曾对你说,“我爱你,但这不是爱情”?如果有,这可不是个好消息。因为他想说的是“我喜欢你,但我发现你对我没有性的吸引力”。性的吸引力是爱情关系的一个限定性的特征,它影响我们对浪漫爱情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历程中逐步走向辉煌,与此同时也遭到了自然界可怕的报复:“蓝天白云”对不少城市人已经陌生,人们已习惯于呼吸污浊的空气,承受天降酸雨的痛苦,人类生存的地方成了自然界最大的垃圾箱,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反思。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认为:“人类对地球做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商业性清理大拍卖,这一过程结束时将给人类留下一个备受污染、肮脏不堪的污星。”而丹尼  相似文献   

17.
敬畏自然与有所作为的辩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该把人类对自然界完全无所知状况下产生的“恐惧”,与对自然界有所知甚至知之较多之后所产生的“敬畏”加以区别。敬畏自然并不一定导致无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正是对自然的敬畏之感产生了研究自然的冲动和动力。人不能完全地无所敬畏。完全的无所敬畏导致的可能不是有所作为,而是胡作非为。在敬畏自然与有所作为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或许更有利于人类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国园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精神,叫“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交融达到最佳境界。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高度工业化发展之后又重新思考这一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主题。人类有与自然为友,充分享受自然赐予的美好时光。对于久  相似文献   

19.
外来物种、转基因生物、克隆生物、人造生命——这些威名赫赫的生物还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就是非原自然生物。非原自然生物基本上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创造的非原自然生物一开始都是迈着“天使”的脚步莅临人世的,这些饱含人类期望的“天使”后来的表现大都差强人意,有的品种甚至走向人类原本期望的反面。那它们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  相似文献   

20.
爱情,文学家称之为“生活中的诗歌与太阳”。然而,古往今来这首“诗歌”越读越朦胧,这颗“太阳”越看越奇妙。看来要想真正弄清楚一点个中的奥秘,减少一些疑惑,还得好好地把“爱情”仔细端详一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