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在《知识英雄》中写了50个人。作为一名记者,我的责任和义务是认真对待每一个要写的人,要写的事,不懈怠,不马虎,力争使我的记录成为所有记录中最好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其实并不容易。 方法的选择 在北京的优势是接近新闻事件的发生地,接近当事人。采访对象是我文章的“生命线”。而我认为用“人物素描”的方式来写企业案例最合适。 采访前,我会有一些自己的意图、目的以及计划,也会认真做采访  相似文献   

2.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以我的感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现象,当了"官"的记者可能就不写稿子了。我真的观察过,一些报社原本非常有才气也非常活跃的记者一旦被提拔了,有了一个挺像模样的职务,从此便是看别人写稿多,自己动手少。我真的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了激情,还是失去了冲动,或者是干脆从此就  相似文献   

3.
就像做了一场长长久久的梦,年代久远,无从追溯,如果真要找出一个起源和开端,我想,应该是我背着书包回奶奶家吃饭的那个昏沉沉的午后。被人们定义为人类史上最恐怖的恐怖袭击,那个代号"9·11"的日子……于是整个青春期都浸泡在一种思考中,为什么我要隔着电视去了解世界?除了做游客和学者之外,我能否在世界上发生大事件的现场亲历?似乎答案唯一:新闻记者。我开口说长大想做记者的时  相似文献   

4.
南京一市民为患病的母亲请了保姆,却没料到保姆与其母亲双双煤气中毒而亡,保姆家属要求赔偿。然而,雇主究竟应不应该对此承担责任?保姆与主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雇佣关系还是服务合同关系?由此引发的一场官司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许多朋友读了我写的艺术杂谈,往往觉得奇怪,问我是怎样了解到一些艺术名人的骨骨节节的确实,对于生活在灌南这样一个苏北偏僻小县城里的我来说,要想接触那些在省里以至全国都有些名气的艺术界人士,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要写好  相似文献   

6.
把"我"放在新闻中,这个"我"指的是采写新闻的作者,就是说我们在写新闻时,应该想办法把自己和新闻融为一体。这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具体体现,也是使新闻增添感情色彩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就要到来的时刻,我想我能送给中国儿童的最好的礼物就是为中国的儿童出版做点小贡献.因为是在波士顿写这篇文章,就借奥巴马的这句"change"送给一代可爱的中国孩子.改变其实真的很难,难在改变一群人,说到容易,做到难.  相似文献   

8.
离家求学11年,一直存于心中的就是做个有用的人。小时候,我想做个警察,想当个作家或诗人。后来当兵入伍,迷上了新闻写作,大大小小的稿件发表·了360多篇,部队给记了个二等功,心想退伍后到县电台当个记者就行了。但事不如愿,政府给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在一个偏远的小镇安排了工作。那时,每天除了与群众打交道以外,大都是在夜晚看点书,写点领导讲话、经验材料之类,偶尔也写个小诗、短文之类的发表。虽小有收获,但却要蒙受讥笑之语。但我矢志不移,今生今世就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工作好好干,其余时间也不能白费。就我个人…  相似文献   

9.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两地书     
孟久成 《传媒》2001,(5):34
谁都写过家信。 过去我在农场的时候,特别爱写家信,想倾诉;也盼家信,找安慰。那时没有长途电话一说,电报倒是发过几次,都是回家接站之类,简之又简,七分钱一个字,不得不简。信息沟通只有靠书信了。 当年儿子的我如今已荣升父亲,再写家信,角度变了。 如今我的儿子由黑龙江去北京读书,19岁,和我从北京来黑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策略性地写了一个上访的故事。上访和拦访的过程混杂着荒诞、无奈、悲哀和幽默。但这不是反腐报告文学也不是官场政治小说,作家想写的是中国人生活背后的逻辑"其实不是我要幽默,生活就是这样。"聊到新书的细节时,刘震云说。三年后,继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他的新长篇《我不是潘金莲》出版。刘震云自己说,这两本书算是"兄妹篇",不是一个故事,但背后的"理儿"是一样的。《我不是潘金莲》是一个类似于"打怪升级"的故事,讲述了李雪莲因与自己丈夫假离婚成真,继而被同村人误解之后,选  相似文献   

12.
一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一致认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报道真实、鲜活的现实生活,大可不必从事这个职业,要想单纯写些文字、罗列些数据,完全可以去写小说、编电视剧,做会计或去创作诗歌、小品.  相似文献   

13.
陆潜 《编辑学刊》2001,(2):61-63
冬去春来,满目鲜花.三年前在那春雨潇潇的日子里,一代文学大师姚雪垠先生仙逝于首都复兴医院.那是一个与他寓所极近的医院,怎么也想不到这位鹤发翩翩,双目炯炯体健神清的先生会突然离开人世,好长时间教我悲怅,一直想为他写一点纪念文字,却一直未启笔.因为,他留给我要想的、要写的太多,他那"老来有愿多悲壮,似火豪情暗自燃"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念,他为了那长篇巨著<李自成>奋斗了近半个世纪,遗憾的是在他仙逝四个月后,才终于全部五卷问世.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一个移动硬盘,专门保留采访录音和图片. 从业近8年,我没因为稿子写作不扎实吃过官司.即使有一些人找上门来,气势汹汹地表示要起诉,但是都被我理直气壮地给挡回去了,"我写的都是事实,有录音做证据,不服的话可以法庭上见."所以,我的移动硬盘还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垃圾桶",当然我希望它永远只是一个"垃圾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一列从安徽无为歼往北京的火车上,挨挨挤挤地坐着一群农村女孩予。她们打算去北京做保姆,第一次远离家门,看的出来既兴奋又紧张,有的在说话,有的坐在一旁沉默不语。张菊芳16岁,极力要平静的脸上透露出不安的神情。她旁边的女孩只有13岁,不过她将要对别人讲她15岁。她认为这样更容易被雇佣。到了北京后,女孩子们各奔东西。张菊芳走进一户人家做保姆。之后辗转去饭馆打工,在街上卖菜。其他女孩经历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1991年3月北京申奥的消息传来时,我还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我想表达一下一个普通中国人盼奥运的心情,于是用不太熟练的英语给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写了—封信,寄往国际奥委会总部。信发出去之后如石沉大海,申奥也失败了。我心灰意冷,几乎忘掉了速封信。  相似文献   

17.
行动的写作     
这个专题我想让写作者自己说话,他们是写《十四家》的陈庆港、写《中国在梁庄》《梁庄在中国》的梁鸿、写《上课记》的王小妮,他们的职业分别是职业摄影师、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兼诗人.本来还邀约了写《冬牧场》的李娟,她还在遥远的新疆做一个真正意义的"劳力者",我不想因为我的约稿改变她的生活节奏.作为这个专题的主持人,我还是想,他们说他们的,我说的我的,这种主持不"主"的方式,也许倒可以有一种各说各话的嘈杂.  相似文献   

18.
导语作为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是观众了解整篇电视新闻的一个窗口。因此记者在写导语时,要把需要告诉观众的新闻点及观众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东西写在其中,让导语像"吸铁石"一样紧紧吸住观众的眼球。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导语,就是最出色的导语。本文从新闻导语写作现状分析入手,谈谈县级电视台如何创新、写好电视新闻导语。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我就向陕西日报写稿了,六十至八十年代,陆续都写过,见报的也不少。1970年以后,由于调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我就以主要精力分管宣传工作了(包括通讯工作),稿是写得少了,但把不少精力用于组织、培养全地区通讯队伍了。通讯报道工作逼得我要学、要写、要想、要深入实际,要联系群众,因此也促进了我的进步。我常想,我的成长,是与搞通讯报道工作分不开的。回顾我所走过的道路,我感受最深的是: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九八二年进银行工作时开始写新闻报道的。开始,我一度认为要想见报与广播多,就得发稿多,稿子多了可能会“感动”编辑。这篇不行那篇行,于是,我一天到晚埋头写稿,有时一个星期就发十多篇。但由于对新闻业务知识一窍不通,尽管辛辛苦苦,结果广种不收,上稿率只有百分之一点五。走了一段弯路,使我悟出了一点道理,要想写好新闻,就得学习新闻业务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