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到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和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一起出席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中印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暨“中国节”闭幕式晚会。全印中国学生会派留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相似文献   

2.
无线电     
《高中生》2009,(8):37-37
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埃及留学生和印度留学生在聊天。埃及留学生说:“最近在尼罗河边挖掘出成捆的电话线,这证明我们埃及人早就发明电话了!”  相似文献   

3.
在墨西哥办一个"中国节",让"老墨"们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个想法缘自学校的"印度节"活动,我们几个来墨西哥交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觉得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节"可以为墨西哥同龄人打开一个窗口,去了解和认识我们古老又现代的祖国。我们的这个想法和墨西哥国立理工大学语言中心的墨西哥老师一拍即合,彼时我们5个中国留学生在语言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我去印度旅游时,正好离印度人最重要的节日“迪瓦利”节还有一周多的时间。首都新德里已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气氛。印度人过“迪瓦利”节的方式与中国人过春节相似,大量到城市打工的农村人口会在节前返乡,这段日子也可以称得上是印度的“春运”。  相似文献   

5.
每年6月17日是爸爸留学的名古屋工业大学的校园节。这两年,中国留学生会的叔叔、阿姨们为了捐助中国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上学,在校园节这两天开办了一个中国饮食摊。自己动手,做些正宗的中国风味食品卖给参加校园节的日本学生及周围的日本人,所得收入全部捐赠给“希望工程”我今年10岁。上小学二年级时随爸爸、妈妈来到日本,现在名古屋市老松小学念五年级。别人称我为“小留学生”,所以中国留学生会的一些活动我都很高兴参加。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从爸爸、妈妈那里我知道了“希望工程”,了解到中国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像我一样年龄的小朋友们…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开头一节写“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种种丑态,字里行间流露出青年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轻蔑厌恨之情。这种感情,借助于夸张、比喻、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得以表达,收到了一定的讽刺效果。但是,如果仅仅抓住这些修辞手法,来理解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显然是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的。  相似文献   

7.
九月的节日     
每年的9、10两月,是印度历的阿斯文月。各地都举行庆祝女神杜尔迦(又称“卡丽”或“帕瓦提”)节的活动。印度杜沙哈拉人仍缅怀着拉玛人正是在杜尔迦女神的支持下,才战胜了恶魔拉万那的那场战役。印度人还在一些地方树起了巨幅恶魔拉万那的塑像或雕像。  相似文献   

8.
高中历史教材在亚洲革命风暴一节中,重点讲述了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但是,对于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主力军———“土兵”,教材及教参都没有作详细明确的表述。什么是“土兵”?它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成为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主力军?等相关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些疑点。  相似文献   

9.
对汉语与印地语"级比"句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印度留学生习得三种级比句式时出现的偏误情况,归纳了产生偏误的类型及原因,以期为印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神州学人》2010,(6):17-17
5月3日,福冈市一年一度的“博多打鼓节”正式拉开帷幕。九州地区中国学友会派出了来自九州大学、九州女子大学、九州外国语学院、福冈工业大学等机构的63名同学组成的“中国留学生方队”参加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1.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经过了复杂的申请过程和缴纳了昂贵的费用后,终于进入了欧洲或美国的名校,开始了高科技专业的学习。很快,他们就发现大多数的名教授和老师是印度人。中国留学生感到困惑,怎么好不容易来到了欧美的名校,教课的却是印度人。  相似文献   

12.
翻开《世界地图》,在巨大的亚欧大陆南端,有一个尖尖的三角地带向浩瀚的印度洋插去,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印度,梵文之意为“月亮”。在西方人眼中,印度正如月亮一般美丽而神秘,古老的文明与东、西方文化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印度人在计算机、医学和法律上的成就举世瞩目——美国的硅谷每年都要引进大量印度的IT人才;每当有复杂的X光胸片美国医师读不了,便会从互联网上发给印度新德里的医生去读,再把诊断结果传回来。同时,印度又保存了大量神秘的东方文化。非常有趣的是,印度一年到头都是节——胡里节、沐浴节、驯牛节、大象节……还有“家家点灯、户户‘放火’”的排灯节。印度的节庆活动之独特、神秘和疯狂,几乎能拍一部好莱坞大片,让我们去一睹为快吧!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11,(5):22-22
节日到处有,趣事一箩筐。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各不相同,也导致了各种节日的千奇百怪。在印度的阿姆利则就有一个“遗产节”。  相似文献   

14.
与其他国别的留学生相比,印度MBBS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上一直存在滞后现象。动机被视为第二语言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之一,由于医学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试图了解印度MBBS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对成绩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留学生有关“比”字句的使用作了初步考察,发现留学生在使用“比”字句时会出现“误加”、“搭配偏误”、“误用”和“语序偏误”等偏误形式.本文对留学生有关“比”字句不同句式的使用情况作了考察.作者认为,纠正偏误,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途径是加强言语实践,提高汉语语感.  相似文献   

16.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又是我国的邻国。“印度”在多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中印边界冲突的原因,很长时期中印关系一直在低谷徘徊,因此,许多国人对印度的了解仅仅局限在“人多、贫穷、落后”的层面,而对印度缺乏科学、公正的认识。因此,本节内容一直是各版本初中世界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一词系外来词,由日本人发明。早在我国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文化、科技发展很快,东边的日本政府就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呆很久,所以日本政府第二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时,还派遣了“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以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而“还学生”则是指在遣唐使回国时随之一起回国的学生。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何为“留学生”?@张胜年  相似文献   

18.
王静  胡建新 《现代语文》2009,(12):107-109
趋向补语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中亚留学生平时在作业、试卷、作文中误用趋向补语“起来”的例子,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了中亚留学生习得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类型和原因,以期对留学生趋向补语“起来”的教学提出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加快了我国高校面向国际开放办学的进程,也改变了中国学生“走出去”的单一流向,留学生生源的“逆差”正逐步缩小.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逐年递增,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作为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承担者,留学生辅导员如何从“专职”走向“专业”,成为一支专业化的保障队伍,需要在对留学生个性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留学生辅导员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20.
北京联合大学从1996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在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留学生管理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我校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外国留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留学生考试规定”、“留学生考勤规定”、“留学生住宿制度”等等。对这些规章制度在入学之初我们都详细地宣传讲解,使他们的行为有规可循。我们还邀请市外管处的警官来校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