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有四重内在逻辑: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与现实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百年奋斗伟大实践,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教育改革有内部逻辑与外部逻辑、主导逻辑与辅助逻辑。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了经济逻辑、政治逻辑等外部逻辑演变为主导逻辑的异化现象,对教育改革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反思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为应对教育改革失去社会公信力的风险,走出教育改革的现实困境,有必要建构教育改革的合法性逻辑,并坚持规则、价值、实践等三个维度上的合法律性、合目的性与合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学校文化建设是建设特色学校和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在梳理学校历史发展经验、分析学校发展现状和畅想学校未来的基础上,对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文化制度等进行总结和提炼。在此意义上,学校文化建设面向学校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也由此彰显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三重逻辑。其中,学校发展历史聚焦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故事诠释,致力于通过挖掘学校历史故事、讲述学校本土文化和展现学校档案文化来阐述学校文化建设的历史性逻辑;学校发展现状聚焦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致力于通过制度规约、物质布设、师生互动与课程体系来呈现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动性逻辑;学校发展未来聚焦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愿景展望,致力于通过特色培育、多元开放、数字赋能三个维度来彰显学校文化建设的生成性逻辑。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劳动教育开展遵循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理路。从理论逻辑来看,其开展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整体统摄,并从根本上遵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观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从价值逻辑看,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实现美好生活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劳动教育遵从多位融通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5.
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必然会受到特定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同时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会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耦合的逻辑基础在于二者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方面有共同的历史使命,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于此,民族教育参与边疆治理的四重内生逻辑在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和社会逻辑;边疆治理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四重外生动力在于政治动力、经济动力、文化动力和社会动力。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之间既有耦合的逻辑原点,又有耦合的具体路径,二者间有着内在的多维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统战、安全与治理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三重逻辑。着眼于统战逻辑,“群众工作”的本质决定了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应为统一战线“画出最大同心圆”贡献自己的力量;着眼于安全逻辑,国家安全这件“头等大事”决定了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应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贡献自己的力量;着眼于治理逻辑,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了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应努力提升治理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统战、安全与治理这三重逻辑三位一体,共同推进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这个大原则对于我们深化认识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中的统战、安全与治理的逻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公颐先生墨辩逻辑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按照普通逻辑框架研究了墨家逻辑体系、把墨家的逻辑理论与逻辑运用区分开来、提出墨家逻辑是内涵逻辑的思想。针对前期学者的墨家逻辑研究,要求研究者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阐述中国逻辑发展的真实历史,然后再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客观的条件和社会的原因。提出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逻辑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道路思想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历史、现实、未来是贯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道路思想具有历史、现实与未来三重逻辑,而这三重逻辑也从本质上规定了中国道路的具体样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道路思想不仅有清晰的出场逻辑与未来指向,而且在实践逻辑上规定了实现新时代中国道路思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教材体系建设应扩展为一种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型教材的整体架构。推进教材体系整体架构的关键在于遵循价值、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在价值逻辑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材体系建设的根本逻辑,打造高质量教材体系是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逻辑,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是教材体系建设的具体逻辑。在理论逻辑上,要从价值与知识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沿着纵向衔接与横向关联的逻辑主轴展开,最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逻辑旨归。在实践逻辑上,要健全教材体系建设的治理体系,组建专业化的教材体系建设队伍,开展教材体系建设的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10.
MBA的逻辑考试是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测试。它重归纳而轻演绎,重语义而轻形式,不假定考生有专门的逻辑知识,这教师与我国高校普通逻辑的教学要求不同。如何处理好掌握逻辑知识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关系,这是MBA逻辑考试向我们逻辑教学提出的挑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三十年代,金岳霖先生以欧洲传统演绎逻辑是唯一和普遍的逻辑学观念,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逻辑"的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否认逻辑与文化的联系,坚持逻辑的唯一性和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唯一性与普遍性,这些是提出"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依据.上述观点将会面对由逻辑学研究对象、逻辑学学科性质以及逻辑史所展示的事实所引发的诸多困惑与质疑.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依附于人类的文化,即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当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状态时,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精神世界不仅有共性,也有由民族地域不同而显现的个性.在中国,先秦文化不同于古希腊文化,它的核心是伦理政治与社会人事,它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尺度与治国纲纪的构想、建立和实践,它的基本思维取向是现实的需要以及实践中的经验.以"类同"为依据进行"以类取,以类予"推演的"推类",成为先秦时期逻辑思维中居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同时也成为先秦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逻辑学是有别于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研究中国逻辑离不开对欧洲传统逻辑的借鉴,在这种借鉴研究中,应用比较法的关键有三:第一,被比较的诸对象都把与之相比较的对象视为平等的他者,而不是对立者或规范者;第二,在见其同异中,比较以见其相异乃更为重要.第三,对研究对象的异点给出制约因素的分析,就中国逻辑研究而言,就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改革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具有各种偶然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但总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或逻辑不能违背。基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教育改革应当注意把握教育的独立性和超越性、教育的时代性和历史性、教育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逻辑路径。从宏观、长远和形上的角度来看,这四个方面分别展示了逻辑与历史、内容与形式的张力。教育改革应参照各种历史机缘保持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15,(5):5-10
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在思想层面上澄清改革的理念性问题,绘制改革蓝图,还需要在行动层面上明确改革的操作性问题,实现改革蓝图。在现实的教育改革中,教育专家充当"思想者"来绘制改革蓝图,遵从的是"理论逻辑";而学校教师则扮演"行动者"来实现蓝图,遵从的是"实践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当前教育改革遭遇困境不是因为"思想者"绘制的蓝图不完美,也不是因为"行动者"的执行能力欠缺,而是犯了以"理论逻辑"代替"实践逻辑"的错误,"思"与"行"断裂,忽视了教育实践的自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教育改革中常会以列表逻辑来思考问题,这种逻辑易导致改革的片面化、单向化等。分析教育改革的列表逻辑,揭示其产生的根源和实质,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弊端和局限性,为打破、改造这种逻辑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仁术文化作为历代名医名家所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是中华优秀医德文化的精髓。将仁术文化有效融入医学高校思政课,是培养人民生命健康守护者的有效举措,需把握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看,仁术文化植根于儒家伦理且在历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现实逻辑看,仁术文化是重视医德修养、适应医学特色和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要求;从理论逻辑看,仁术文化与医学高校思政课育人目标协同一致、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从实践逻辑看,必须在仁术文化培养、教学方式方法、考评机制方面厘清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遵循技术发展逻辑、外部社会需求逻辑、专业自身发展逻辑,专业动态调整的本质是三重逻辑的耦合。构建专业动态调整的有效路径,需在遵循三重逻辑耦合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专业动态调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规划专业动态调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显著体现于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这四大维度之中。基于文化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脉”;基于理论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承继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魂”;基于历史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肇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之“根”;基于实践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8.
用逻辑观念审视一百多年来中国逻辑研究的范式,可以把既往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队伍,根据三种逻辑观念较为清晰地分成三大类别,论证了逻辑观念在中国逻辑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倡导文化逻辑观,拓展中国逻辑研究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是中国逻辑研究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职称制度对贯彻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和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基于“过程-事件”分析范式,发现教师职称评定遵循三重逻辑:“业绩”导向的政策逻辑,“关注日常”导向的实践逻辑,以及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互动生成的独特行为逻辑。政策逻辑表现出“竞演性”特征,为实践逻辑圈定框架,在形塑教师注意力的同时实现“业绩”积累;实践逻辑彰显着教育评价的初心,为政策逻辑作出补充,在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抑制投机取巧。优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需要强化日常考核与业绩累积并重的评价导向,探索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评价指标,创新教师教育科研绩效的评价体系;保障基层学校教师职称评审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评定机制,引导学校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双重导向;构建县域教师职称评审的保障机制,畅通监督渠道。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改革的政治逻辑是指支配基础教育改革运行的政治因素及其运行机理。基础教育改革形成的政治逻辑是:改革无不由政治官员提议形成,并具有主观性与功利性;改革方案无不由政治官员延请专家学者论证形成,并具有选择性与合谋性。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政治逻辑是:改革无不以试验形式渐进推行,并具有人缘性与地缘性;改革无不在总结反思中实施推广,并具有自我辩护性与潜在排他性。政治因素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力度与限度的博弈逻辑是:总体而言,政治因素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向是力度大于限度、具有外在强制性与自我挺进性特征,限度制约力度、具有外在回避性与自我消解性特征;力度的主要依据在于政治因素本身的客观必然性、行政推进力量的明显强势和非行政干预力量相对分散;限度的大致条件可以分为三类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