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书》、《礼》、《乐》、《易》、《春秋》即为“六经“,它们是孔子为教学需要而整理编订的教材,是儒家经典。由于编纂者是孔子,因而,哲学史家、文学史家、教育史家更多的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如果把孔子“序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意义仅定性  相似文献   

2.
阅读的“潜水作业”是实现经典深阅读的有效方略.曾子文章对《春秋左传》、《国语》的读以致用,《论语》有24例,《曾子》有16例,《孝经》有4例,《主言》有8例,它们灌注了以史为鉴的精神,发挥了“《春秋》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自汉代开始直至清末,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延续的历史载体,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两汉经学是中国经典诠释学的肇端,其对经典的诠释方法形成了中国固有的解经传统,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经典的涵义与汉代经典诠释在中国传统经学中,经典是指儒家《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典籍,也称为“六经”。研究经典的涵义,就有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孔子在周天子失去对各“诸侯国逾制”、“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用自己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来竭力维护将要崩溃了的封建领主旧的礼乐制度,故“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诗》、《书》、《礼》、《乐》、《易》、《春秋》即为"六经",它们是孔子为教学需要而整理编订的教材,是儒家经典。由于编纂者是孔子,因而,哲学史家、文学史家、教育史家更多的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如果把孔子"序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意义仅定性  相似文献   

6.
一战后不久,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在《舆论》中再次探讨了新闻学研究的“元问题”,即新闻真实问题。本文以重访的视角考察了《舆论》被学界经典化的过程和意义。李普曼本人并非是“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舆论》也并非一本诞生于大学院墙内的学术专著,但却被新闻传播学奉为经典。因此,挖掘这一经典化过程将为探讨新闻学研究的建制与划界提供线索性价值。《舆论》中关于新闻真实之于政治民主的讨论,具有“谜题”性质,帮助勾勒现代新闻研究的核心关切。数字新闻时代,描摹新闻业的探照灯隐喻已然发生变化,新闻业所能发挥的民主功能亦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7.
《新闻春秋》是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唯一一个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学报,是一本以新闻传播研究为特色,涵盖新闻传播学历史、理论、实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新闻春秋》始终坚持学术精品路线,刊发新闻传播学领域前沿性、原创性的研究论文。2015年11月,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录。根据办刊需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新闻春秋》于2019年改为双月刊,每年2、4、6、8、10、I2月出版。本刊实行来稿匿名评阅制度,并综合评阅人意见和编辑部意见做出录用、修改或退稿决定。本刊常设栏目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传播史研究”“新闻学研究”“传播学研究”“视听传播研究”“出版学研究”“广告与传媒经济研究”“新媒体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伦理与法研究”等,欢迎海内外学界、业界同仁赐稿!  相似文献   

8.
讨论《文心雕龙》中的“经典”问题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经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如佛克马、蚁布思所说,“没有任何地方像中国那样拥有如此严格地、如此长期地被尊崇的经典:维持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本世纪的儒家经典。这些经典包括《易经》、《尚书》、《诗经》、《春秋》和《礼记》。”1经典及对经典的研究——“经学”构成了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宝库。二是《文心雕龙》中对经典的重视。“经典”一词在《文心雕龙》中的出现频率是相当之高而且其地位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吴林伯在其《〈文心雕龙〉字义疏证》中指出…  相似文献   

9.
侯步云 《兰台世界》2016,(5):138-139
《春秋》学在北宋时期为显学。刘敞是北宋《春秋》学重要代表人物,著有《七经小传》、《春秋》五书。其中《春秋》五书主要突显儒家之道、王道理念,有其经世致用之特色。  相似文献   

10.
按墨子所说,以“春秋” 之名撰史书的种类,并 非只指流传至今的《春秋》一家, 而是有多家齐出,故曰“百国春 秋”。遗憾的是,这里边隐蔽着的 “优胜劣汰”法则起了作用,至今 只剩下《鲁春秋》,通称为《春 秋》。而《春秋》这部称为经典的 史书,通过“传”的诠释形式,很快 被衍生为“三传”,那就是《左 传》、《公羊传》、《谷梁传》。尔 后,从“三传”又不断在历史的长 河中,形成百舸争流的壮丽宏伟气 象。围绕着《春秋》的轴心,演绎出 中国史学史的多声部、多流派、多 风格、多侧面、多层次、多视角的交 响乐。面对这曾经蕴涵着历史足音 的鲜活的动态长廊,《春秋学史》 一书的作者通过“史学还原”法, 回观几千年的演变,梳理出其主 脉、支流、传人、交叉、分疏,既宏观  相似文献   

11.
倪延年 《新闻春秋》2020,(1):4-10,33
本文考察了东周末年春秋时期诸侯封国《春秋》产生动因、名称来源、内容属性、“《春秋》人”的职业秉性及《春秋》发挥社会功能的途径等方面特征后,认为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封国《春秋》已经具有新闻媒介的主要属性,并因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而成为中国古代地方新闻媒介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认识,也可说是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起源。  相似文献   

12.
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学术丛书“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已有《严复卷》《蔡元培卷》《章太炎卷》等21卷面世,《钱穆卷》等14卷,也将于近期陆续面世,全套书约计3000万字。 这套书的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文学、考古等诸多人文社科领域。编委和各卷编校者皆为当代著名学者。“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有如下几个编纂特  相似文献   

13.
著述缘起 先祖杨树达先生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史学家,在他一生的学术事业中,历史文献的整理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整理古籍,既采用清代朴学家的办法,又“绳之文法,推诸修辞之理”①,故能成就其学术。其功力在考据,整理古籍多用考据的方法,涉及义理者不多。但他有一部著作,“一以大义为主,考订之说概不录入”,这就是《春秋大义述》。 《春秋》一经,寓褒贬于微言大义之中,但这微言大义却散在篇中,茫无统纪。《春秋》三传中,《左传》是从史的角  相似文献   

14.
2014年5月12日,山东省文化厅出台《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文件要求,在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实施“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在提供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强化以文化人的功能。文件指出:在设施布局方面,要设置统一标牌、国学讲堂、国学经典阅览室(阅览区)、文化体验室(活动区)等;在活动内容方面,包括经典诵读、国学普及、礼乐教化、  相似文献   

15.
胡靖同志在《略谈编辑改稿》一文中提到:“编辑要否改稿,这原本不成其为问题,现在据说有了疑问了。”按我的浅见,编辑改稿的问题,确实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讨。 (一) 我国的编辑工作具有悠久历史,殷商武丁的王妃妇姒,妇姒是专司整理当时的文书——甲骨文的,他们将所收集的文字材料,分门别类,按年编排,整理成书籍的雏形。春秋末期的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传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作出杰出贡献,他的编辑  相似文献   

16.
《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史记》本纪以《五帝本纪》为首、世家以《吴太伯世家》为首、列传以《伯夷列传》为首。《春秋》篇首和《史记》的三种体例,都以“让国”之事发端,表达了一种以礼让精神为内涵的道德史观。  相似文献   

17.
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教授说书”模式,既显示了电视媒介特殊的传播规律,也深刻反映出“学术人”转为“电视人”的价值冲突.“故事化”、“悬念化”的讲述模式,其实是以牺牲“学术人”的思想传递为代价的,而其结果则有可能使经典文化被电视机制所消解.  相似文献   

18.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0,(6):117-122
《四库全书荟要提要》、文津阁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判所收录春秋类典籍,多以朱子《春秋》说为据,然朱子自称五经中最不能理会的便是《春秋》①,朱子亦无春秋学专著,那么以朱子《春秋》说为标准的实质内容为何?本文试就三部提要称述,与引以为评判指标之朱子《春秋》,条理其内容,以说明编纂《四库全书》选书与形成评价的基本要项与内容,对朱子说的接受与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一雅 《大观周刊》2012,(45):40-41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代词是汉语虚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古汉语代词的继承和发展情况在本书中有着较为全面的体现。本文对《左传》经典篇目(参考《古文观止》中所选篇目)代词的研究,结合了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训诂学的方法训释虚词的意义,以语法学的方法说明其具体性质和语法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左传》经典篇日中代词和代词数量比较多,类别全面,为今后语法学和代词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杜预所撰《春秋释例·土地名》,本以西晋泰始政区为断限注解春秋地名。在太康平吴之后,杜预对其进行了调整:荆州、扬州、徐州“未界大江之表,皆改从今为正”,即以太康元年政区对此区域进行标注。在考察《春秋释例》文本、搜集佚文的基础上,可以复原出西晋泰始、太康时期的部分政区情况。通过对“东莞淳于县”记载的考察,发现杜预并未以太康元年郡国尽改荆、扬、徐三州长江以北地区的政区,这或与《春秋释例·土地名》与《古今书春秋盟会图》相配有关。这一认识,也为理解《春秋释例·土地名》《春秋经传集解》采用不同政区断限的原因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