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教育教学的视角,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肉体,它是认知和情感形成的基础性核心,是我们和环境互动交流的支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身”体验,将身体、动作融于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效果。科普场馆中的一些互动展品,是真实情境的直接反映或模拟,是典型的具身认知环境。本文以具身认知理论和活动设计为主线,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分析具身认知理论对科普场馆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挖掘其教学价值;其次通过阐述具身教学的基本内涵,分析具身教学的要素并提出具身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仿生机器人制作活动为例呈现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具身教学活动案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身体成为传播学的前沿热点,研究身体甚至被视作一种学科创新。论文指出传播学真正缺乏的不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身体,而是作为研究视域的具身性。正是由于学界对身体与具身在一系列元问题上的认知偏差导致了当前具身传播研究领域呈现出繁荣中的混乱局面。据此,对具身性进行思想溯源,发现其深刻根植于现象学脉络。而在当代,具身性进一步在后现象学路径中从“身体-世界”的知觉具身结构被拓展为“身体-技术-世界”的技术具身模式。与此同时,指出传播学引入具身性预示着旧有离身知识型的解构和新的具身知识型的正在生成,并意味着将传播学导向一种媒介存在论及(后)现象学方法论的全新视域中。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规模迅速增长背景下,探究360度全景知识类短视频情境中的用户具身体验与内容认知间的动态交互机制,对有效提升其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从用户具身体验与视频内容认知两个维度出发构建编码框架。在此基础上以Bilibili网站360度知识类短视频用户发布弹幕为数据来源,使用认知网络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编码并构建用户认知网络,剖析具身体验与内容认知维度下不同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并基于时间序列探究用户认知网络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用户具身体验与视频内容认知关联,具身体验维度参与、在场与内容认知维度关注剧情、关注结果认知元素关联度最高。不同时间段内用户认知网络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过程中,用户明显增强了深层内容认知元素的关注和具身体验的调用,认知节点的关联深度与复杂度逐渐上升,体现了视频观看过程中认知建构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宏大历史题材的展陈设计创作中,全局观是必不可少的。以国家红色主题设计的概念界定和要素构架为基础,根据对党史馆的策展理念及展览内容的分析与研究,从宏观的布局到具体的人事物的表达,致广大尽精微,寻找到以"人"在认知过程中为主导和决定的要素,以实现全因素的沉浸式表达为目标的展陈设计思路,提出"具身认知"的设计理念,它包含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内核的宏观判断并与之一致。因此,通过"具身认知"理念与全因素协同设计模式的结合,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设计创作中的实践为例,从"内容的具身认知""形式的具身认知""手段的具身认知"三个方面阐述具身认知设计方法的具体内容以及实践成果,使"具身认知"成为一个在展陈设计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赵海明 《新闻大学》2022,(7):14-26+116-117
当前学界对于“具身”概念存在望文生义的挪用和误解。从认知科学革命中的具身认知转向以及回溯现象学的具身概念,可以发现身体是具身认知与实践的本源。机器作为传播主体则打破了“传播是人类所独有”的观点假设,通过人机交互的具身传播实践,创造情境化的意义空间与传播情境,这将深刻地影响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行动方式。仅从身体或媒介的单一维度讨论“具身”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而以人机传播为切入视角能够兼顾身体与技术两个维度,使“具身”不再是孤悬的理论。基于此,具身传播是不同传播主体间并行的、高度互动的耦合现象,主体间的意义创造构建着全新的传播情境,从而也会重塑人的身体经验和具身认知。  相似文献   

6.
在第二代认知科学革命的影响下,身体范式为档案展览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文章基于“离身困厄”到“具身体验”的转变,揭示了具身性档案展览的运行机理,并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身体、环境、认知三位一体”的逻辑理路,提出建构具身性档案展览应注重受众的具身性体验以及与展品之间的互动、重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入、关注受众自身认知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档案展览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燕  陈旭 《大观周刊》2012,(27):10-11
厌恶在很久之前就被划为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但和其他情绪相比,在很长时间内被科学研究忽视[1],随着具身认知的发展,具身厌恶逐渐成为情绪具身研究的新热点。文章对具身厌恶的概念及其与道德判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寻求其强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空间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元宇宙图书馆空间生产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基于元宇宙图书馆的空间性及其意义,从虚拟场景与具身性在场、情境构造与多样空间生产、可见性与元宇宙图书馆空间的社会化生产3个维度分析元宇宙图书馆空间生产实践,探究元宇宙图书馆空间生产中的视听具身、认知具身、想象具身等多重具身感知以及元宇宙图书馆空间生产中读者的情感凝聚、互动仪式和阅读升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具身认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剖析,探讨多模态具身阅读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公共图书馆可以构建多模态阅读服务模式,让儿童摆脱传统阅读方式的禁锢,用身体的自然觉知引领阅读,加强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阅读疗法的"离身认知"原理基于身心二元理念,构建了"阅读—认知心理"之间的直接关联,由于排斥人的身体经验和环境作用,此原理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性。阅读疗法的"具身认知"原理则基于身心一体理念,试图揭示"阅读—具身体验—认知心理"三者的关联,为阅读疗法实践中的书目选择、过程引导和环境设置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5G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广泛应用,身体在场在融合新闻实践中的意义愈发明显。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从这一视角出发,可发现当下新闻报道借助移动直播、短视频、AI、H5、VR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给用户带来了身体的连接、交互和共情等一系列具身化体验,并在新闻真实观层面引发了从离身在场的客观事实向具身在场的直接体验的转变。研究的现实启示是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策划中要注意以用户身体为出发点,注重新闻报道过程中用户的身体体验,并以用户身体反应来检验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肖瑶  吴耀辉  王之纲 《传媒》2021,(17):87-90
身体观念的返场与技术意向性的提出,是新媒介时代下重新定义传播主体与强调技术中介化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的研究路径基于伊徳技术意向图式中"(人-技术)-世界"的具身关系图式,提出具身交互情境中"(身体-具身关系)-交互场所"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于实践维度下,技术意向具有指向主体沉浸状态的能动性,并中介化于以主体身份认同为目标、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映射、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吸纳的具身交互过程.正确理解参与者、技术意向与叙事空间之间的建构关系,才能正视技术媒介的传播效果与意涵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共同情感指特定人群基于集体记忆和价值认同对特定事物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文章在梳理图书馆空间及情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情感功能及大学图书馆共同情感的内涵。根据共同情感研究对于大学图书馆的意义,提出基于空间的大学图书馆共同情感培育策略,主要包括:通过多元表征建构共同情感基础,通过具身认知拓展共同情感,通过强化情感体验固化共同情感。参考文献48。 文章在梳理图书馆空间及情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情感功能及大学图书馆共同情感的内涵。根据共同情感研究对于大学图书馆的意义,提出基于空间的大学图书馆共同情感培育策略,主要包括:通过多元表征建构共同情感基础,通过具身认知拓展共同情感,通过强化情感体验固化共同情感。参考文献48。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版》2016,(3):2-2
原创绘本名家新作2016年,接力出版社携手著名图画书作家梅子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彭懿、林格伦纪念奖提名奖获得者殷健灵等共同推出全新图画书,这些作品或反映亲情友情,或体现童真童趣,或彰显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充满爱和温暖......拥抱爱的情怀体验童真童趣婴幼启蒙具身认知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研究成果。学习是一种与身体密切相关,或者通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而实现适应环境的活动,儿童要在做中  相似文献   

15.
陈昊 《东南传播》2022,(4):12-15
2018年,中国的传播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转向,长期以来“缺席”与“离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并初步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本文基于2018-2021四年间北大核心期刊的7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归纳出具身传播研究的五个热门话题:传播研究中身体的缺席回归及内涵探析、具身理念下的理论考古、智能传播下的新型在场与具身批判、作为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具身性和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探寻。以期在梳理总结我国具身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意义]自Web1.0时代的图书馆发展至Web3.0阶段,技术与图书馆从相加到相融,双向协作促发展。通过拆解元宇宙技术创新思维及逻辑,以具身阅读为切入点,研究元宇宙图书馆的建设路径和创新功能。[方法/过程]以厘清元宇宙和图书馆发展逻辑共通点为起点,验证元宇宙图书馆的存在合理性,以结构主义范式分析元宇宙图书馆结构的整体、关系、主体、自调、转换等多重结构属性,聚焦具身阅读行为,辨析元宇宙图书馆溯源与认知、连接与断连、沉浸与脱离、公共与私域、再现与真空的多重关系。[结果 /结论 ]通过具身认知视角展开元宇宙图书馆中阅读认知行为的仪式、融合、社交特性的相关分析,探索元宇宙图书馆在原有图书馆功能基础上,进行多重建构认知视点的阅读认知、灵境泛在多维呈现的阅读融合、反哺个体拓宽社交范围的阅读社交、多元价值引导下虚实演变的阅读仪式、以图书馆为中心延展多边经济的阅读产业链方面的功能创造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主流传播学对于“身体”的研究,主要强调身体背后的意识和话语实践,而往往“遮蔽”了对身体本身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去身体化或离身理论的研究范式在以移动传播为主导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媒介:身体的延伸”和社会空间理论重新思考具身传播的必要性,并且探讨了关于具身与具身化的具体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下表现为有限的具身,而当下移动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具身已经进一步发展为具身化。  相似文献   

18.
当下具身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传播的具身性和媒介的具身性两条路径,前者关注在场与缺席、具身与离身等二元范畴,后者则看到媒介在连接人与世界时的消失和退隐。通过与思想史的对话,本文认为具身性对于媒介本体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媒介具身性意味着,媒介在提供可见内容的同时隐蔽了自身,以不可见的状态他律着其他社会场域并组织起社会的时空秩序,使人无法觉察到是媒介本身组织和建构着这个世界。媒介的不可见性与可见性的这种相反相承的关系,使媒介技术体系本身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幽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阅读史中的听觉浮现,从口语时代的公共朗读到数字时代的有声阅读,挖掘有声阅读的传统基因.阅读关乎意义,本文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有声阅读的意义建构,一方面,有声阅读的具身体验影响着读者的意义建构,基于身体的阅读行为形成对意义的把握、感知和阐释;另一方面,从身体意向性到具身化记忆,阅读行为发生了转义,读者在公共的听觉空间中实现阅读意义的共享.有声阅读是对阅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唤醒受众的阅读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对推动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技术可供性视角的研究发现,新技术为现代图书出版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儿童科普图书也在技术赋能下实现了多媒介的文本建构并创设了独特的阅读体验,阅读在空间向度上变得立体多维。AR、VR等交互功能的应用改变了儿童科普图书的阅读模式。多感官设计也被运用于儿童科普图书中,依托实物媒介延伸了感官体验,完成了由具身体验到具身认知的转化,从而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