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关中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和稳定期基本上是交替出现的。风灾、水灾和旱灾的发生则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其中风灾在农历六月份发生频率最高;旱灾则大多集中在春、夏两季;而水灾绝大多数集中在秋季,尤以农历八月最为频繁。从其总体趋势看,唐后期风灾和水灾的发生频率均比前期高一倍。另外,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特征也较为明显。这些自然灾害对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清朝前期的197年(1644-1840年)间,今安徽境内有191年发生水灾,170年发生旱灾,此外,还有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清王朝对安徽灾荒的救治有蠲免、赈济、仓储、水利等方式,这些救助方式对帮助灾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明代277年中,江淮大地发生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各类灾害,灾害频率不仅高于全国同期,而且也比明代以前的安徽高得多。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明王朝采取了各种救灾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灾荒救治举措对当今安徽防灾减灾事业不无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4.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北魏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对当时社会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北魏地处中国北方,旱灾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低温冻害和水灾。加之北魏处于寒冷期,灾害影响比较严重。北魏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尽力救灾。北魏救灾措施比之于西晋、十六国诸王朝来说有相当大的进步。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多数情况下尽力尽责地救灾,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初期(1949-1956),河南省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以水灾最为严重,具有受灾地区广、灾情严重的特点。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河南省委和政府采取了救助灾民、扩大副业生产、进行生产自救等一系列措施,带领和帮助灾区群众渡过灾荒,恢复生产。本文以河南省水患及其救助为例,对新中国初期河南省赈灾救灾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太湖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该地区的水灾也逐渐频繁.当地的自然环境是水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人类的活动却是引发水灾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破坏了太湖地区固定的水域环境.在对水灾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时,宋人却忽略了水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当地的水土流失造成的河道淤塞.面对该地水灾的频繁发生,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都采取了防灾和救灾措施,但是,受历史条件所限,防灾和救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7.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在全部救灾主体中,政府居于最关键的地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近代官府对安徽灾荒的救治,既有兴修水利、农业推广、植树造林以及储粮备荒、兴办农村合作事业等防灾减灾的措施,也有赈济灾民、蠲免赋税等救灾赈济之举,些措施对保障灾民的生活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1743年-1744年直隶地区发生严重旱灾,时任直隶总督高斌殚精竭虑,精心筹谋,赈济灾民,不遗余力。在其所采取的措施中,既有面对灾荒时的应急举措,又有针对灾荒之后的重建工作,这对减小旱灾损失,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无疑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在今天看来,这些措施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旱灾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中国也是一个旱灾频仍的国家.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采取科学的救灾措施和制定抗旱的预警机制,是提高抗旱能力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苏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主要灾害有水灾、旱灾、虫灾等,其特点是损失惨重、灾害频繁、灾害具有季节性等,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恶化生态环境,摧毁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灾后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进而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导致了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至40年代是陇南水旱灾害的频发时期,水旱灾害的强度之大和发生频率之高在此时段内表现得尤为突出,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极为惨重。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救灾主体的作用,救灾在总体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必须看到,封建性和现代性的交织构成了当时政府应对水旱灾害措施的基本特征,再加上受特定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制约,政府的救灾效果很有限,体现出社会转型时期政府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37年贵州省发生了严重的全省性的大旱灾,受灾民众之多、区域之广,为历史所罕见。当时国内有影响力的报纸——《申报》对此作出大量的报道,并呼吁国人赈济黔灾。中央、贵州地方政府以及民间救灾机构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救济,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贵州灾荒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强,洪水灾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洪水灾害的动力机制,进行有效地防灾减灾已迫在眉睫。以天山黄水沟突发性洪水为例,应用混沌理论对洪水灾害的动力机制做了深入研究。研究中,计算分析了黄水沟洪峰流量时间序列的关联分维数(D2 )、Kolomogorov熵 (K)等非线形特征。结果表明 :黄水沟突发性洪水具有混沌动力系统的一些特征,洪峰流量的时间序列分布是一个确定的低维混沌吸引子,黄水沟洪水可预报时间的平均长度约为 8天.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铁路这一特殊承灾体成灾机理和致灾因子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理论和数理统计,对铁路环境水害危险度计算模型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以下简称为 陆桥新疆段 )3 9年(1 95 9~ 1 997年)的水害资料为统计分析数据,以水害频次、水害密度和断道时间为铁路环境水害危险度计算和危险性评估指标,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原理,确定出水害密度、断道时间和水害频次在危险性评估中的权重依次为:5、3、2。然后,基于水害密度、水害频次和断道时间三指标的内在联系,以及权重的大小,以沿线三级车站之间的区段为对比分析单元,构建出铁路环境水害危险度计算模型.最后,应用这一模型对陆桥新疆段水害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发现所得结果与水害实际分布情况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在救灾物资运输车辆分配问题上,重点关注车辆分配对灾区灾民心理的影响.基于相对剥夺模型对配送车辆进行分配,利用横向和纵向相对剥夺感评价车辆分配的公平性.首先,利用横向相对剥夺感评价不同种类物资运输车辆的分配公平性,分析救灾物资运输车辆分配失衡的原因;然后利用纵向相对剥夺感评价不同受灾地区车辆分配的公平性,得到均衡分配车辆的方法,使救灾物资的配送更加符合灾民需求.该方法可为决策者提供救灾物资运输车辆分配的依据,也可增强救灾物资配送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我国现代灾害历史研究 ,回顾了现代灾害科学、灾害工学、灾害法 (律 )学及灾害保障等的研究状况 ,并展望了现代灾害科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黄河频繁决溢、日常防护不断,由此也导致物料的日常耗费、储备规模都颇为可观.为保障黄河防治的顺利开展,朝廷也逐渐在物料的准备、使用、保管等多重环节加强检计,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体制,从而对当时的黄河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时期黄河防治中物料检计制度的确立,对宋代乃至后世的黄河防治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山区河道防洪规划治理过程中,结合“三位一体”规划思路,将生态水利建设与山洪灾害防治相结合,分析了流域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道生态治理方案,在确保流域洪水调蓄能力及岸堤自身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发挥河道生态效益,将传统水利工程简单的“防洪减灾”的功能拓展为既能起到防洪减灾作用,又与山区的水利生态建设规划进行统一。  相似文献   

19.
潜水运动特点及军事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潜水运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潜水运动在特种作战、抢险救灾、船舶防卫与维修、健康心理及康复医疗等军事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