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幼儿告状行为在小班比较常见,这些告状行为看上去事小,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师幼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正确了解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不能不当回事,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3.
<正>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的欺负或者发现同伴的行为违反了教师的要求时,为了阻止同伴的行为,主动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1]告状行为是幼儿的一种心理表达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新手教师(教龄在1~3年且暂无职称的教师)如果缺乏正确的策略应对,不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阻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师幼互动的角度出发,探析新手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5.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师幼互动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就提问而言,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既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提问,也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疑问,是师幼间、同伴间相互“抛接球”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是一个天然的社会构成,教师是与幼儿发生互动行为的重要成员。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师幼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就提问而言,既可老师向幼儿发起疑问,又可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提问。有效的提问将使师幼之间的互动变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需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师幼互动的质量是影响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应答指在具体的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基于幼儿言行表现所做出的回应和反应行为。应答行为作为师幼互动中教师的主要互动行为,其适宜性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师幼互动中教师适宜应答策略的研究”以“关注幼儿——关注互动——研究应答行为和策略——调整和改善应答行为——实现高质量应答与互动”为基本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91):193-194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自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突出目的是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3要会分析评判幼儿“告状”的内容幼儿“告状”的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及其个性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小班幼儿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与自身利益有关,要求老师保护、帮助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的认知、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有了发展,其“告状”内容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的幼儿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而且善于观察和关心周围的事物,所以其“告状”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告状”现象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表现。作…  相似文献   

10.
何彩云 《文教资料》2014,(15):124-125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经常遇到幼儿告状行为,面对幼儿一天出现无数次的告状行为,教师是否分析过告状原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作者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师德素养要与教师的专业素养紧密结合。因为师德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德品格的问题,更多的是体现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与教师专业行为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师幼互动的过程能体现出教师真实的师德素养与教育信念。实践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的解读,认为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与受教育的基石;松弛感是良好师生关系中的一种舒适状态。师幼互动贯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2.
师幼互动中的教师互动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活动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幼儿教师的互动行为在目的、内容、形式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幼儿教师应注意提升师幼互动中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师幼互动的情境性,达成与幼儿互动行为目的的一致性,多采用“离心式”意义互动形式,注意互动行为内容的科学适宜性,提高互动行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师幼互动是指师幼双方对彼此语言、行为意义的理解和反馈。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知识经验,师幼互动能否有效发生依赖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支持和引导,依赖于教师能否“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为此,我们对如何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如何支持、引导幼儿与材料、同伴以及教师有效互动进行了实践探索。一、改变材料形态材料是幼儿游戏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教师的很多教育意图也是通过材料自然地传达给幼儿,并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实现的。然而我们经常发现幼儿在游戏时游离于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为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提供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环境是教学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基础,良好的环境能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师幼互动,主动与环境、同伴互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三则案例来说明师幼互动情景中幼儿和教师各自的实际状态,来反思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教授行为”.从而进一步探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合理的“接枝”,如何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来实施有效的“教授行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以此推进我们教育行为的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6.
幼儿期是健康情感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幼儿的行为充满着情绪色彩,自制力和有意性较差,容易受情绪情感影响。穆欣娜甚至把幼儿看作“情绪的俘虏”。师幼互动中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心理氛围是影响幼儿情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师幼情感互动对幼儿情感适应、行为发展、社会性观念的初步形成等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师幼互动中强调情感的支持和交流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中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的,带有小组及个别性质的学习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已有的经验、能力、兴趣及性格等方面能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如有的幼儿喜欢科学区,有的幼儿则喜欢表演区,还有的喜欢在操作区中自由创作。如何通过师幼互动,而使幼儿在区域活动现实中存在的这种自然性的表现有效地互动起来,使幼儿得以更加全面的发展,这对幼儿的成长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我在组织区域活动中,对建立积极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发展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8.
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总爱求助于老师,这就是所谓的“告状”。我认为幼儿告状是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对幼儿的“告状”要加以区别、正确引导,教幼儿学会如何“告状”。 一、要热情帮助同伴。有些小事本来相互间是可以解决的,如“老师××摔倒了”,或者“××鞋  相似文献   

19.
<正>新《纲要》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指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能够了解幼儿兴趣、需求,了解幼儿原有水平,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分析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了解幼儿的困惑,找到幼儿发展真正的增长点,针对幼儿实际,引导幼儿与环境、与教师、与同伴积极互动。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每个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师幼互动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就提问而言,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既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提问,也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疑问,是师幼间、同伴间相互"抛接球"的过程。现实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提问设计中,更多地关注怎样通过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