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租界为后期鲁迅提供了生活和战斗的相对理想空间,成为他进行"散兵战"的"堑壕".租界在革命话语中的不名誉性往往导致租界居住者本身要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在居住租界的"避难"意义与"革命"的"赴难"意义的抵触中,鲁迅完成了对"半租界"的选择,并因此减轻了原本可能遭受的严重迫害.由于鲁迅从不奢望身外的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能给予自己任何掩护,鲁迅也从未准备接受带有实际政治色彩的掩护,因而,他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左翼文化运动中一名隐藏于租界的"散兵".中共组织及其成员对租界中的鲁迅的保护能力其实有限,相反,后者却起到了保护前者的一定作用.但鲁迅参与左翼文化运动后的租界生存从未能摆脱人身安全方面的焦虑感,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交往方面的寂寞感.  相似文献   

2.
以"精明"为核心性格特征的所谓"上海人",既是近代以来上海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上海文化的产物和人格化表现。无论从籍贯意义上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鲁迅都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上海及上海文化始终未能"消化"鲁迅、"溶解"鲁迅,鲁迅也始终对上海文化主要采取批判态度。"上海人"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处在鲁迅人格精神的对立面。在鲁迅那里,与"上海人"的"精明"针锋相对的,是其彻底的反虚伪、反庸俗、反市侩、反财富和权力崇拜的做"呆子"的意识。他在其生命后期不懈地进行对"聪明人"的批判和对"呆子"精神的颂扬,自觉抵抗上海文化、"上海人"性格中的信奉个人利益至上、实利主义的"精明"倾向,呼唤气魄宏大、精神强健、正直、质朴、无私、真诚的"上海人"。鲁迅对"精明"之外的真正能够支撑民族文化革新的强健人格的探寻,折射出强健的生存和战斗的意志。  相似文献   

3.
问:上海语文课本高一第一学期有一篇课文<香菱学诗>,其"思考与练习"的题目中有"悲剧是将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的引文.我查了鲁迅<坟>中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发现鲁迅的原话与此明显不同.那么,是课本引文出错了,还是另有出处?这"悲剧论"是鲁迅自己的思想,还是引用别人的话而全集编者没有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化"之类,都是现在的说法.上世纪三十年代争论"京派"与"海派"时,没这个说法.但鲁迅当年定义北京"多官",有"帮闲"的一路人,上海"近商",有"帮忙"的一路人,说得很精辟,但这是一种非常概括的定义.京沪两地,至今还是官与商的区别,只是形态、原因,和鲁迅时代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5.
为在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九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决定对馆内珍藏的鲁迅先生的遗物——鲁迅先生的胸部X光玻璃片进行一次读片会,以正确诊断鲁迅先生的肺部病变. 上海著名医学专家、教授们根据鲁迅先生一九三六年六月十五日拍摄的胸部X光片与有关医生的病情纪录,认为鲁迅先生患两侧慢性开放性肺结核,右侧结核性胸膜炎,病情属于中等程度,因  相似文献   

6.
鲁迅为何在1926年翻译荷兰作家望·葛覃的长篇童话诗《小约翰》,是个值得重新厘清的问题,鲁迅为《小约翰》所写的"引言"是解开此问题的密钥.与其说《小约翰》影响了此时期鲁迅的生命选择,毋宁说鲁迅将此时段的思考投射到《小约翰》的翻译实践中.1926年到1927年鲁迅在人生抉择之际,面临选择什么样的"生"的问题,并经历了短暂...  相似文献   

7.
2005年夏,"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广东珠海举行.当28位参赛教师"表演"完毕后,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樑先生现场授课.先生授课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风筝>的主题是"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相似文献   

8.
2014年鲁迅生平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在日本、北京、广东、上海等阶段。代表性观点主要有:杨荫榆治校并无严重过失,中国的文化界、教育界应该为她恢复名誉。鲁迅对自我历史的遮蔽和重叙,让我们看到了回忆的建构性和历史的话语本质。作为广东青年的"这一个",廖立峨与鲁迅的交往不但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广州情结,而且反证了鲁迅进化论的复杂性和延续性。鲁迅不赞成施蜇存向青年推荐古书,其目的不是"抛弃中华文化,模仿苏俄文化"。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婚姻关系完全符合"自然法"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中的最后十年,是在上海度过的。这十年,是鲁迅斗争最艰苦、最光辉的十年。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和革命斗争的需要,鲁迅在上海经常迁移寓所,外出避难,几乎每年都要变换住所。了解与掌握鲁迅在上海寓居变化的情况,这对于深入学习与研究鲁迅,很有意义。现我们将鲁迅在上海寓居的地力,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鲁迅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篇目主要是这么几篇:<踢"鬼"的故事>(有的教科书改编成<我不怕鬼>)<给颜黎民的信><在仙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百草园><早><有的人>和<一面><鲁迅与时间>.除了人教版、原上海S版和原浙教版基本还保持其中的两三篇外,其他版本教科书大多只收录<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11.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鲁迅作品"鸡肋说" "晦涩说""压抑痛苦说" "时代隔膜说"等各种说法也炸开了锅. 其实,类似说法并不新鲜,近年来几乎是定时地间歇性地爆发,原因基本围绕上述几个"说".而反对者则一直坚称,鲁迅作品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甚至将其作品被删减上升到了"这是民族脊梁的垮塌"、 "数典忘祖的闹剧"的认识高度. 然而,人们需要好好思索并讨论的,恐怕不应是删或者不删,而是该如何教与读.  相似文献   

12.
以"立人"为中心--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文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著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文化品格.鲁迅著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立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3.
袁瑶 《班主任》2001,(4):18-19
鲁迅先生主张"拿来主义",他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指经过选择,有目的地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因素,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4.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曾回忆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这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他们师生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甚至在老先生谢世后,鲁迅先生还与他的家人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相信没有人会怀疑.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在中国的巨大影晌力相信没有人会怀疑.鲁迅的战斗手段几乎都是通过文字.其实,鲁迅也有过一次做"杀手"的机会,只不过他最终拒绝了. 鲁迅到日本留学时,在日本东京有一个著名的团体叫做光复会,其主要成员基本来自中国浙江.这个团体专注于组织暗杀和会党起义,反清意识很强,而且有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翟永坤,字资生,笔名容坤,生于一九○○年十月,卒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父亲年青在北京求学时期,因从事文学创作关系,曾多次拜访过鲁迅,聆听过先生的教诲.一九二六年秋,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最后定居上海,其间,和我父亲有过多次书信来往.《鲁迅书信集》中选载的鲁迅给翟永坤的七封信,应是研究鲁迅这一阶段的经历与思想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民众文艺周刊>在邵飘萍的报刊改革下成为当时文学思潮和运动的历史记录,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参与了其编辑工作,并"通读"、"校阅"稿件至16期.鲁迅在<民众文艺周刊>发表杂文七篇,译文三篇,杂文内容包含称颂革命先驱,同情底层民众,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暴行和反动文人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并且有形象性、融理于情的文学特征.<民众文艺周刊>记录了鲁迅的抗争,也促成了鲁迅杂文思想和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五四"运动的肇发期起到它的落潮期,鲁迅对处于新旧更替历史大潮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极其关注,在他的许多小说作品中,鲁迅积极而深刻地探索、分析了20世纪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就鲁迅小说中所叙写的觉醒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生活情形和人生选择进行阐述,并认为这同时也是鲁迅刻画20世纪初中国觉醒知识分子形象的重要创作支点.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开创了中国人独立撰写小说史的先河,以宏大的学术视野和精辟的理论概括,奠定了中国小说史写作的基本格局.之所以如此,除基于鲁迅杰出的艺术感受力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外,也与鲁迅对小说史这一研究体式进行了成功的理论设计密切相关.作为现代中国学人对小说史写作的最初尝试,<中国小说史略>对"小说"和"小说史"的理论设计,及鲁迅小说史研究背后的文化选择,在中国小说史学的发生阶段均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读鲁迅的小说,常常会接触到作品中的"我".在鲁迅前期创作的二十五篇小说中就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正确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对于学习鲁迅作品,搞好鲁迅作品教学以及当前繁荣文艺创作都是有益处的.正确地把握文艺的典型化的创作规律及典型人物的艺术特性是正确地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的关键.文艺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以生活真实为依据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真人真事的简单再现和翻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