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学生特别是成人中专的学生在入门阶段的学习有一定困难.笔者从事多年的成人中专计算机教学,摸索出了"创设情境是基础,激发兴趣是关键,培养能力是目标."的教学三步曲,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以育人为本,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目,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德育内容.但分析教材并找出其中的内涵,结合当前实际,运用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则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 在讲计算机的应用时,给学生分析现在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展望计算机的未来,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充满信心,正确引导他们学好计算机知识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结合当前微软公司对我们国家的…  相似文献   
4.
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目标教学模式,特别是在职业学校里,由于学生的素质较差,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难学到真正的技能。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目标活动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出发,讨论完成本目标活动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目标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5.
小说文类在20世纪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提升.其中,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大学学制的建立,又成为小说史学兴起的关键因素.特别是蔡元培长校的北京大学,将小说纳入大学课程之中,不仅使之进入最高学府,提升了其文学和文化地位,而且培养了以小说为研究对象的新一代学者,实现了学术的薪火相传,成为五四新文化主张以制度化的方式得以落实的一个突出个案.  相似文献   
6.
完善素质化与能力化实验教学体系,既注重纵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实验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空间。为此,介绍几个有关颗粒物质的趣味实验,通过观察地球上存在最多、最为人们所熟悉的颗粒,从中了解大量颗粒组成的离散态物质体系具有的特别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使之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鲁迅在西北大学系列学术讲演的记录稿,《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在专著、讲义和演说的缝隙之间体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体特征,成为现代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本。  相似文献   
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开创了中国人独立撰写小说史的先河,以宏大的学术视野和精辟的理论概括,奠定了中国小说史写作的基本格局.之所以如此,除基于鲁迅杰出的艺术感受力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外,也与鲁迅对小说史这一研究体式进行了成功的理论设计密切相关.作为现代中国学人对小说史写作的最初尝试,<中国小说史略>对"小说"和"小说史"的理论设计,及鲁迅小说史研究背后的文化选择,在中国小说史学的发生阶段均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院校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师资水平决定着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当前 ,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大好形势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尤其是对地处西部的高等院校 ,困难更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改革力度 ,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  相似文献   
10.
作为鲁迅研究“务实派”的代表,李何林的鲁迅研究体现出重实证、重文本的特点。专著《鲁迅〈野草〉注解》对鲁迅最具“玄学”意味的作品集《野草》进行了“朴学”式的探究,并在对注释和解读的反复修改中不断强化这一研究策略。李何林的《野草》研究确立了鲁迅文本研究的一种范式,即通过详细的注释和逐词逐句的解读,追求文本阐释的准度而非深度。这一保持学术底线而不奢求上限的研究立场,使李何林在教学与研究、普及与提高、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朴学与玄学之间做出了取舍,其成败得失均体现出重要的学术史、思想史和精神史(知识分子心灵史)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