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伴随着直播的垂直化发展,具有社交和电商双重属性的电商直播应运而生.在众多电商直播中,淘宝直播的规模和关注度都处于领先地位.从互动仪式链理论出发,对淘宝直播的互动仪式进行分析发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直播平台为用户提供虚拟在场和共同关注,局外人界限变得模糊且隐匿,在电商互动的引导下用户不断进行情感累积,形成群体认同,推...  相似文献   

2.
根据柯林斯的观点,人们的互动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个人之间不断接触而延伸的仪式链。不同于泛娱乐化的主流直播,学习直播中少有直接互动,那么,学习直播是否具有情感体验?本文使用深度访谈法和网络观察法的研究方法,以互动仪式链为框架进行检验,发现学习直播满足互动仪式链的要素。在满足互动仪式链的条件下,分析学习直播对用户的情感体验,总结出学习直播的特征、制约性因素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电子产品的普及,"掌上购物"已成为新型的购买方式,网络直播以其可视化强、互动及时、真实便捷等优势,迅速吸引用户成为新型的在线营销模式并形成直播产业链.本文以网络直播的现状为切入口,分析了当前我国图书直播营销的常见模式与面临的困难,提出为用户打造合适的产品、为产品找合适的主播、创造良好的直播场景、创新直播方式等建...  相似文献   

4.
以直播为媒介的平台实践对消费者和企业的互动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梅罗维茨的场景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和虚拟民族志观察对图书直播场景中的互动实践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主播身份调试与场景调性冲突、直播主体间有效互动缺失、把直播作为关系连接的长线思维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进而提出UOP整合,优化主播结构;重视直播社群建设,运营私域流量,搭建关系连接渠道;以强互动增强用户体验价值的互动模型和创新思路,以期从理论层面增加场景研究的丰富性,并为提升图书直播互动效果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务直播的发展经历了广播与电视现场政务直播、网络政务直播、社交媒体微直播和社交媒体移动政务直播四个阶段,并在近两年形成一股新浪潮.移动政务直播为政府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新平台,已成为当下互联网最吸人眼球的风口以及最大的流量入口之一.在这一形势下,政府如何使用移动直播有效地传播政务信息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视频直播将成为"两微一端"后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用户量、传播力迎来更大突破,"边走边看边播"和具有"临场感"的移动视频直播时代已经到来,因此笔者以互动仪式链这一理论分析了直播间内部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霄 《东南传播》2021,(2):15-19
近年来,电商直播作为新兴的网络消费模式,不仅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强烈追捧,还引发了各路资本、平台的瞩目与青睐。面对电商直播的迅猛发展态势,究竟是什么促成了电商直播这场大型互动仪式的持续发生?本研究结合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模型,对直播带货的火爆现象进行了微观情境下的要素、互动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8.
宋晓琳 《青年记者》2017,(20):90-91
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在过去的一年中,网络直播发展达到了井喷状态. 网络直播是可以同一时间通过网络系统在不同的交流平台观看的影片.网络直播是互联网文化的新业态,也是媒介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主要就网络直播的高互动性优势,运用互动仪式链作为理论基础,分析网络直播互动仪式要素,并对网络直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互动仪式由四要素组成:两个或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置界限、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广播是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媒介。特别是在人们行车的过程中,广播直播节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入互动话题讨论越来越受到广播直播节目的喜欢,但是在互动话题的选择上也要加强,避免出现为了互动而互动的情况。针对社会群体对于广播直播节目互动话题的关注性程度提高,及其在广播直播节目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广播直播节目互动话题在节目形式丰富、节目针对性和凝聚度提升、加强和听众互动上的功能角度出发,对广播直播节目互动话题选择的目的性、原则和切入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为广播直播节目主持人互动话题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提升广播直播节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快速发展,其中政务直播将政务和网络相结合,在推进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公众参政议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架设在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是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手段。但在政务直播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风险和挑战。建议应从网络平台的规范化、政务公开的全面性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政务直播的多样性、直播方式的常态化等方面着手,让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心走实。  相似文献   

11.
王磊 《中国广播》2011,(9):54-56
广播现场直播节目在新闻发生现场和听众互动,这种模式为听众所喜爱。但是,这一互动环节在研究中往往被等同于和非现场的听众进行互动,因而被忽略。其实,广播现场直播中的现场互动是广播和听众的重要黏合剂,是体现直播现场感的重要手段,是强化传播效果的利器。用好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现场互动环节,可以从少数人入手影响大多数,精心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广播现场直播节目中现场互动的发生条件、影响原理和方式、节目中的权重比例以及如何设计、策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线访谈”将网络的互动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它采用了MPEG4等技术,可支持多人实时参与网络互动访谈。在访谈中,受众在观看网络视频直播节目的同时,不但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互动交流,而且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与在线观看的其它用户乃至于直播室的主持人、嘉宾进行实时交流,实时参与直播节目。  相似文献   

13.
双向视频直播课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本文以互动式教学理论为视角,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建构了直播课前、课中、课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师之间多方位互动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体融合加速推进,在融媒体新闻报道当中移动直播成为主要方式。本文从融合媒体传播平台的发展入手,讨论传统演播室环境下如何构建融媒体传播技术平台,阐述融媒体直播与互动系统的结合,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5.
张艳红 《中国广播》2011,(12):63-65
本文讨论了微博应用于广播直播互动的意义和特点,揭示了微博之即时信息共享精神与广播直播优势的高度契合性。提出,微博应用于广播直播互动的基本策略包括:设置议题,适时更新;随时监控,适度反应;人性沟通,注重互动;整合传播,自我推广。当微博与广播的融合程度日益深入,“微播”平台将彻底打破广播频率的地域限制,促成广播事业的又一次勃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国内网络直播平台"斗鱼TV"为例,采用数据分析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性地分析受众使用网络互动直播平台的现状.研究发现使用网络互动直播平台的男性受众多于女性受众.接近半数的受众通过手机APP使用直播平台,且通常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较为完善的场合使用的几率较大.不同性别受众对网络互动直播平台的认知印象并无显著性差异,总体上呈现消极化态势.  相似文献   

17.
盖盛楠 《东南传播》2021,(4):114-118
作为泛娱乐化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重要的盈利途径,电商直播如何增强用户的消费黏性,是后疫情时期主播和平台迫切关注的问题.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重点分析电商直播平台主播特性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头部主播李佳琦激活直播间互动仪式链的具体方法,研究发现头部主播对用户的认知态度和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主播通过专业知识储备、互动仪式营造、个性身份定位与话语表达及群体符号建构等方式,能有效激活直播间互动仪式链,增加用户消费黏性.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访谈类节目是重要的视听节目类型,其中的直播形式更是受到观众们的欢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移动新闻访谈直播成为当下的热点形态.本文重点关注各类移动新闻客户端上的新闻访谈直播,首先从形态演进角度分析了从广播电视新闻访谈直播到移动新闻访谈直播的形态演进;其次,结合互动仪式链相关理论,从移动访谈直播间、直播过程的互动、访谈内容的共享三个层面分析了移动新闻访谈直播的特点;最后,总结了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分析移动新闻访谈直播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毕秋灵 《今传媒》2016,(7):112-113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始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新闻视频直播通过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传播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形成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和网络社交形态.这种以实时化、社交化为特征的互联网应用正在改变新闻现场的定义和新闻叙事的方式,其特点表现为内容选题突出悬念和参与感,用户生产和专业生产共同构建出新闻视频直播生态,将用户变成了新闻信息生产的一部分,满足了用户的新闻参与感.  相似文献   

20.
朱艳 《传媒》2021,(19):51-53
近年来,"两微一端一抖音"传播生态格局已经构成公众进行舆论表达的核心舆论场域,政务抖音号也成为我国政务话语传播的全新形式与渠道,有效提高了政府信息的传播效果.但在传播实践中,许多经营者不能有效平衡严肃报道与情感互动的关系,无法在"情感共同体"的建构中实现政府信息的有效传播,没有发挥政务抖音号的优势作用.对此,本文基于传受互动视野,结合具体案例,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并尝试提出政务抖音号传播效果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