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戏剧”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戏剧运动,经理查德·谢克纳倡导,并实施了大量戏剧实践活动.环境戏剧主张戏剧的自身能动性和社会实践性的积极探索,是对传统戏剧“摹仿说”观念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对当今与未来戏剧创作及研究具有诸多价值.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活跃在美国新闻界的重要新闻写作理论,后来传播到英、法、日等国家,在指导新闻实践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理论传入我国,对促进我国新闻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深度报道理论的提出 从20世纪初叶开始,客观报道理论所确立的客观、迅速、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的报道原则,成了西方新  相似文献   

3.
赵鹏 《出版广角》2017,(24):73-75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唯美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对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20世纪20年代,但杜宇、史东山、汪煦昌、田汉等人的电影创作就曾经受到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到了20世纪30年代,唯美主义的理念在刘呐鸥、黄嘉谟等人提倡的“软性电影”理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上海电影的繁荣造就了视觉文化的发达,同时也为唯美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日常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4.
李卫召 《大观周刊》2011,(16):225-228
“陌生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学中尤其是诗歌语言中,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一个核心问题,后被布莱希特等戏剧家应用到戏剧中,进而延伸到其它各个艺术领域,发挥了奇特的效果。通过分析研究“陌生化”在视觉传达中的体现及作用,确认其在视觉传达中的视觉共鸣,进而引起视线关注的功能;可以得出对“陌生化”理论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和丰富视觉的趣味性,进一步揭示视觉艺术的生活来源性、阐释视觉媒介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性、有效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诗人、戏剧家及翻译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和中国革命时期文化战线中的一面旗帜.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郭沫若开始翻译并介绍了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国外的浪漫主义学派,其中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歌及其理论对郭沫若有着重要的影响.雪莱诗歌的个性魅力及思想,以至于感情生活都对郭沫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吸引力.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在其《雪莱的诗歌》一文中提到:"翻译雪莱的诗,就会让我成为雪莱本人,我现在翻译他的诗歌就像自己在创作一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全球信息化大潮不仅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带来了管理理论的变革,甚至影响到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地球村,信息技术发展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推动者最初的预期.  相似文献   

7.
"初创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档案学理论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漫长历程.从民国时期的初具雏形到建国后的步入正规,从六七十年代的独立、反思到80年代的恢复发展,从80年代中期的不断成熟到90年代的深入发展,直至今日,站在21世纪的阶梯上回望,我们可以说: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已经驶上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档案学研究更是发展迅猛、成就辉煌,理论论著琳琅满目,研究成果难以数计.  相似文献   

8.
董每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曲研究学者、戏剧活动家、戏剧作家和戏剧导演。他的中国戏剧学术研究在“以演剧为核心的舞台观”这一思想统摄下,构建起自己独有的“剧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因此,对董每戡的剧学思想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剧学特征,准确评估其剧学贡献和影响,是进行董每戡剧学个案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论定董每戡在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史上重要地位的主要依据。同时,通过对董每戡剧学进行个案研究,来反思20世纪中国戏剧学研究路径及整体价值,并对当下戏剧学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即促使我们对20世纪戏剧学进行拓展学人个案研究、加强整体研究以及戏剧史的多元化书写,以期更好地助力于20世纪中国戏剧学的整体性建构以及当下戏剧学的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9.
略萨在中国的译介和出版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略萨全面走进中国;第二阶段为21世纪以来到现在,这一阶段略萨在中国的影响力持续升温,进而走向经典作家的行列.略萨2010年摘得诺贝尔奖桂冠,使其在中国的传播开始由精英化、专业化转向大众化.而中国作家对略萨情有独钟,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重要作家都对略萨的作品有不同程度的接受,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也深刻地影响了这批中国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已走过了30年的历史,在这30年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然而伴随其发展过程也出现了一些瓶颈性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科归属出现变动,模糊不定;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几成顽疾;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又带来空前的挑战等等.本文拟对这些瓶颈性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档案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寻找到突破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华文报刊在世界华文报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轨迹大致是: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美国华文报刊的初创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文报刊的政治纷争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华文报刊的繁荣期.本文拟对上述三个阶段美国华文报刊的历史发展与表现特征作一概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中国戏剧创作和发展的高峰期。《大公报》针对当时戏剧发展的热潮,于1927年9月13日创办《戏剧周刊》,通过刊登新剧发展动态、评论新剧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了新剧发展与传播的公共舆论平台。同时,采用图片、连载等形式,增强传播效果,发挥了报刊的宣传和舆论动员功能,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档案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外档案学理论的传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欧美档案学理论的影响尤为广泛和深刻。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档案学理论对欧美档案学理论的借鉴与自身发展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就此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评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档案利用理论是档案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随档案工作的发展需要而建立,随档案学的不断成熟而日趋完善。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西方档案利用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之间,成熟与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档案利用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70年代末至今是我国档案利用理论的发展阶段。通过中西方档案理论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档案利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孟京辉即以话剧导演的身份活跃在中国话剧圈子里。其出道之初所做的叛逆举动,其数年间所导演的戏剧,至今都仍被赞誉为“先锋”的典范。时至今日,由孟京辉戏剧工作室一手筹建的蜂巢剧院每晚都在上演着“孟氏戏剧”,且毫不意外地座无虚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图书馆学是指中国学者在借鉴两方图书馆学思想以及其它学科思想的基础上,用中国式的、民族化的思维去解释图书馆现象,探索图书馆基本规律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思想、体系、结论等.前人关于中国图书馆学历史分期有不同意见.图书馆学历史分期的依据,包括哲学依据、社会依据和学术内在依据.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的分期划分应为:20世纪初-40年代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为中国图书馆学的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变革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今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变革中平稳前进时期.  相似文献   

17.
河南豫剧作为地方戏剧的主要剧种之一,曾经历过辉煌,<朝阳沟>、<李双双>使豫剧由河南走向全国.新郑市豫剧团在大气候的影响下,也有起有落.20世纪80年代自创剧目<包公误>被搬上银幕,<追鱼>、<青蛇传>走进了中南海.在发展的高潮时期,没有重视豫剧艺术档案的管理,造成了宗贵资料的散失.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期豫剧的再度复兴,他们深刻认识到豫剧艺术档案的重要性,花费近万元经费,东奔西走,历尽了千辛万苦,从散存在个人手中收集到剧本、剧照等资料数百件,经过整理形成200余卷档案,从而避免了给后人带来永久的遗憾.  相似文献   

18.
沃珂瑶 《今传媒》2020,28(5):151-152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碰撞交融最激烈的时期,正是这个时代环境造就了丰子恺这种新时期文人的艺术风貌。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史上一位大师级别的装帧艺术家,他的装帧设计可谓独树一帜,从封面到扉页,从环衬到插画,种类繁多。从他所绘制的封面画中都不难看出他推崇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尽管其装帧艺术形式比较简约,但简约不失精炼,日久逐渐弥新。本文基于丰子恺这个书籍装帧大师,通过对其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装帧设计封面画进行挖掘,从"简"作为切入点,来探索其装帧艺术风格,进而引申出其对现代书籍装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璐璐  谭晓闯 《传媒》2015,(21):56-57
脱口秀来自英语Talk Show音译,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指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其雏形起源于英国的休闲吧聚会,但真正的发展是在美国,美国广播业的诞生推动了脱口秀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国脱口秀节目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已趋近完善,并对美国社会乃至全球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行政效率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对公文工作一直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视角,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公文工作效率研究和实践探索历程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了当前公文工作效率研究需要克服的一些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