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年毛泽东继承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又接受了近代启蒙思想和西方伦理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以他的“大本大源”理论为基础.并以重视教育、组织团体、利用报刊进行文化宣传等为具体的方式。为达到通过道德改造社会的目的,他又提出了以“三达德”为主要内容的固民素质理想模式。青年毛泽东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是他早期思想中最有光彩的部分之一,同时也体现了他早期思想中道德主义和唯意志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青年毛泽东潜心思辨哲学,强调要寻找大本大源。在社会历史观上,首先,他把观念当成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要改造社会就先要革新思想,变化民智;其次,他持一种英雄史观,提倡圣贤创世与救世,圣人拯救芸芸众生并共跻于圣域;再次,在看待人类未来社会这个问题上,他设想有一种人皆圣贤,人人平等的大同理想社会出现。虽然对这种理想社会尚存在一种矛盾心理,但并没有影响他的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同志,在“五四”时期是天津地区学生爱国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他不仅在政治战线上为改造社会、拯救民族作了百折不回的斗争,而且也是一位在文化战线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他曾经撰写了许多政论性的文章,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启发学生和民众的觉悟;他也曾运用诗歌这个武器,娴熟地驾驭刚刚萌芽的新诗体,写出了一组内容精深、诗情浓郁、语言晓畅的优秀白话诗。这些诗篇,闪耀着“五四”时期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光芒,表现了周恩来同志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郭沫若通过狂人和凤凰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展示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他们提出了拯救社会的方式和方法:鲁迅主张通过劝转使人吃人的社会过渡到真正的人的社会;郭沫若则主张通过涅槃让旧世界毁灭,诞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两种方式体现了鲁迅与郭沫若不同的主体态度和人生选择,也显现了他们在救世思想上的分歧和不同。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郭沫若通过狂人和凤凰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展示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他们提出了拯救社会的方式和方法:鲁迅主张通过劝转使人吃人的社会过渡到真正的人的社会;郭沫若则主张通过涅榘让旧世界毁灭,诞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两种方式体现了鲁迅与郭沫若不同的主体态度和人生选择,也显现了他们在救世思想上的分歧和不同。  相似文献   

6.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在于建构理想信念,是救世治世的重要工具。主张在教育活动中施教者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实施教学,主张言传身教,同时强调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墨子的教育思想对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不满于当时的教育体制,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主张,他的教育思想的显著特色是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改造社会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去,从而使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笔者认为进一步探讨和总结梁漱冥的教育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促使瞿秋白产生改造社会的思想。瞿秋白主张反帝反封建,反对旧观念、旧道德,创造新的信仰、新的道德;在改造社会的方法上,瞿秋白赞同革命的方法,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的佛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由一个郁闷的儒生到崇尚佛学解脱心理困境,既与其个人经历有莫大关系,也与其平生志向有关。接受佛学不仅使他得到新的思想营养,还使他得到温暖的人际环境和新的人生境界。他所吸收的佛学内容如“无我”、“平等”、“心力救世”等,是他解脱心理困境和拯救社会的主要思想资粮。  相似文献   

10.
1918至1921年是毛泽东的思想急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1918年前,毛泽东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提出了"民众的大联合",宣传"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他从主张不流血的革命转变到选择"激烈的共产主义"。1920年夏,他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到1920年12月,他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积极从事建党活动,认识到中国必须成立一个新型政党来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共一大吸收了包括他的思想在内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制定了反帝革命纲领。总之,毛泽东逐步认识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中国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有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像毛泽东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的必然结果,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庄子提出的社会治理理念,其基本特征在于主张"在宥天下",强调执政者应"正而后行"、"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庄子的社会治理理念内蕴着的基本精神,如节制或约束执政者的权力、尊重人民群众对自由的渴求及当家作主意识、功成而弗居、没有体现民意的法度不足行等思想,对于进一步优化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则是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书刊杂志作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在这一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西方大量的思想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科学与民主开始深入人心,封建主义遭到无情批判,显示了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不懈追求。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宣传抗日救亡的书刊杂志大量涌现,救亡取代启蒙成为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国家是实施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救助活动大体上分为经常性救助、紧急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三大类。救助内容包括减免徭役赋税、减轻刑罚、赈济生活用品、调粟赈民、养恤、掩埋遗骸、疫病救助、安辑流民等。两汉时期的国家救助,对于化解民众的生存危机,安定人民的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历史发展阶段和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其救助体系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助困文化是由特定意义下的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组织、语言行为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结的体系。我国的助困文化谅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乐善好施传统美德的衍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其内涵和形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推陈出新。代表着先进助困文化的助困文明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发挥着社会整合与社会导向的功能,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倡扬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林雅琴 《海外英语》2011,(10):281-282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ilgrim’s Progress and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paper aims to reveal what common ground is shared by the two novels and what light is thrown on the theme of spiritual salvation. The fruit of the study leads to a conclusion that both novels have employed religious doctrines and social criticisms to make the theme of spiritual salvation more palatable for their readers.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的客观存在,本从社会整合作为一种解决的手段更作为一条重要的社会规律阐述了对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作用,并从社会整合的应用即社会政策、产权重构、社会救助等方面作了论述。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关键在于产权重构即明晰农民的土地产权与工人的劳动力产权和财产产权。  相似文献   

17.
《天路历程》是漫长的18世纪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作者约翰·班扬在这部宗教寓言中将基于个人主体性的信仰选择视为个人宗教身份及社会权威建构的驱动力,并在"救赎""名利场"这两个命题中揭示了权力与权威个人主体化的过程。班扬认为,个人救赎是基于个人认知,自主选择的信仰之路,并在神意指引下,独自面对各种考验,直至灵性的成长;同时,个人救赎是在与他者,以及社会这类"名利场"的互动中得到验证,并以推动属灵社会的建构为目标。班扬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参与新兴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深度契合,对社会精神建构有着深远影响。《天路历程》在文本传播与社会影响这两个层面揭示了个人主体性之于文学公共领域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理念的发展历程,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实现“普惠公平,兼顾效率“战略转变,建立“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途径作相应探索。  相似文献   

19.
《复活》是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无论是在主题提炼、人物设置与刻画手法,乃至为消除社会弊病所开设的济世药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思想整体,旨在阐述救世思想。对现实灾难以及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现象,庄子有深刻的体悟。他提出的独特的救世之方,是从精神修养入手,培养逍遥自适的心灵境界;以顺世存身为生存法则;以自然无为为治世理想。庄子救世之方的实质是精神自由,有消极的一面,但也不可忽视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