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信天游旋法中的“双四度音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宗仁  杨晨 《考试周刊》2011,(61):33-34
信天游是中国民歌山歌类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的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歌词多为即兴创作,语言精练质朴,形象生动,演唱时高亢嘹亮。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双四度音调结构”,所谓“音调结构”.指的是“在特定的音阶基础上形成的旋律构成原则.从本质上反映了某一民族、某一地区音乐语言的特点.是该民族、该地区丰富多样的音调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芩文对信天游独特的旋法,以及双四度音调结构的概念特点作详细解释。  相似文献   

2.
陕北民歌是陕北民俗文化的一幅生动画卷,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和深厚的地域色彩,却也正是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独特的方言使得陕北民歌的英译成为难题。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翻译界享誉盛名,不仅适用于诗歌翻译,也适用于民歌翻译。本文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角度,即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探讨陕北民歌的英译,以期对陕北民歌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三美论”是中国古诗词英译大家许渊冲先生总结出来的古诗英译美学追求。三美之中,作为内容的“意美”本应是翻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作为形式的“音美”和“形美”次之。但是,在许先生的翻译实践中却表现出一种对形式的极端追求,以“音美”和“形美”作为翻译时先入为主的前提条件,从而导致了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高度,其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李白作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诗词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光彩。许渊冲先生运用“三美论”,即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中国古诗词进行了翻译。文章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李白诗词为例,分析“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三美"原则是许渊冲的翻译观,是他在翻译李清照词中努力达到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诗词翻译中,只有充分体现了"三美"原则,译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文相媲美。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海量信息得以全球共享,文化交融的速度逐渐加快。歌曲作为通俗艺术最广泛的表现形式之一越来越为大家所熟知和喜爱。歌词翻译的需求日益增长,对跨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指导,从"可读性"的翻译目的出发,以汉译英华晨宇歌词为例,总结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作者在歌词翻译实践中的相关技巧。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而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学说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对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指出其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红楼梦》"红豆曲"在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译本以及大卫·霍克斯译本中的翻译。探讨两位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在传达原作的过程中在音、形、意方面的得与失,论证"三美"原则在"红豆曲"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唐代律诗和汉字有着共同的"并置呼应"表意形式,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理论为英文译文体现唐诗的这种"并置呼应"之美提供了实践原则与标准。笔者运用许先生的"三美"原则,翻译了三首唐代格律诗,以还原原诗的押韵、对仗之美。  相似文献   

11.
信天游是产生并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较为原始的民歌形式。它曲调高亢悠扬,形式自由多变;表情达意率直,热烈却又不失含蓄和细腻之感。文章援引具体民歌实例,对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既率直又含蓄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考证《大武乐章》包含《昊天有成命》,此结论却为高亨等学者否定。王氏循《武宿夜》以考《大武》的方法是正确的,《昊天有成命》中的“成王”决非姬诵,故不能以此将其排除在《大武》之外,而《我将》亦非《武宿夜》。总之,《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为《大武》之一篇信无可疑。  相似文献   

13.
枚乘《七发》开创了汉大赋这一体式,是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的直接祖先。但枚乘的《七发》背后还存在着古老的师承,司马相如的作品却脱离了上古文学传统,确立了汉赋的表现世界,标志着汉赋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国语》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道""德"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春秋时的独特意义。《国语》中的"道"概念从"天道"到"人道",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的解释开始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德"概念从无"心"到有"心",开始注重人的内在品格修养以及人自身能力的开发,反映了春秋时期德内涵的一次重要转换。《国语》中的"道""德"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关注人的内在品德及主观能动性。"道""德"强调的都是人对自身品格的修养与完善和对生活的思考,对我国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游于艺”思想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于艺”是孔子政治失意后所采取的一种生活和心灵安顿方式,也是后世失意者医治心灵痛苦的屡试不爽的良药和文化艺术得以产生、兴盛的动力之一。孔子的“游艺”是朝着超越世俗、恢复自我的天性发展,庄子的“游心”则进一步要求摆脱一切世俗的、功利的、工具的羁绊,完全返回到人的本性,使心灵有着更为开放,更为广阔,更为纯净,更适合想象的自由驰骋和人格的自我张扬。因而,庄子的“游心”是对孔子“游艺”的逻辑展开,庄与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兼容,共同对后世艺术家、文学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逝世的800周年.陆游(1125—1210)是我国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陆游喜爱牡丹,《陆放翁全集》中有关的诗文达20多篇.他在中国牡丹研究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其《天彭牡丹谱》(1178),是我国现存南宋最重要的牡丹谱录,为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西南牡丹专著.陆游作为我国古代西南牡丹研究的先驱者,其有关著作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与文化成就和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因此,陆游还是一名杰出的园艺学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修身”的道德教育思想有注重外在规范与行为养成的传统,同时内在蕴含“修心”的思路。中国文化中的“心”概念与西方哲学对认知与理性的强调相对,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取向,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心作为内在意义世界,标画出人的道德意义系统,该意义世界和意义系统具有在世品格与开放自主性。从这一心概念出发,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理路可以被概括为“以心观心”。“以心观心”的内在理路是:首先引导人从心的角度观照道心和他心,从而进入道德意义系统;以前者为前提,指引人从我心走向道心和他心,并在这一行动过程中进一步体认道德意义,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充实意义世界,共创和谐美善的人间。  相似文献   

18.
游国恩《天问纂义》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对楚辞研究者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其部分按语时见发明,对楚辞研究者极具启发性.但该书亦存在着按语未能及时吸收同时代研究成果及部分按语错误、文本校订错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昊天有成命》诗中的"成王"一词的含义向来有争议,历代学者或将之理解为"成此王功"或认为其应指周成王姬诵,经深入考辨此诗中"成王"解为"成此王功"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戴复古词基本上是慢词长调,展现深挚的人生况味与时事忧情,化俗为雅,气势壮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诗化倾向,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词体的言说空间。但这一成就长期为其诗名所掩。总体上看,戴复古承继放翁衣钵,可以说是宋代苏辛词派的殿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