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阐明高职院校法科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价值,通过比较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法学课程设置、理论法学教育、法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存在的差异,分析高职院校开展法律信仰教育遭遇的困境,探索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法律价值观启蒙方式、法律思维教学方法及法治文明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2.
法科学生对法律信仰的态度和法律行为模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法律职业生涯,进而关乎法治社会的具体运行。我们对法科学生对法律信仰所持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实证调查,得到了一些仅凭简单的理论研究难以推演的结论。这其中固然反映了学生的主观态度,但也能暴露和揭示出现行法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法律信仰方面的一些缺陷和失误。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的实践直接关系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然而,近年来法学教育却鲜有涉及,即便是对在校的法科大学生也忽略法律信仰教育。本文基于法科学生法律信仰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的法律信仰认知现状,以及影响法律信仰的因素,并提出通过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育方式、转换教育理念、转移教育重心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4.
高校法科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学教育目的的自身特性、法治国家建设以及法律内在属性外化的要求,决定了高校法科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不可或缺性.但就现实情况看,这种教育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文章从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性这一特点出发,论述了高校法科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法学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出法律职业中优秀的工作者,这些年我国法学教育主要是通过法律实践部门培养了大量的专门法律人才,推动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但是在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重要的思想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这导致我们培养出的法律人才欠缺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信仰。本文就如何改变法律职业道德的缺失状况,把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觉,促使法科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品格是现代法学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法学专业的本科生系统地掌握法律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具备法律专业的基本素养以及从事法律专业的基本技能。一般高等学校教育均重视知识传授,具有的良好课堂教学传统,但近年科学发展的现实已经明白地提出要求,即进入法律职业的学生必须具有真才实学,而且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坚持法学教育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应当对法学教育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诸如从理论条文式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这种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法科人才培养的根本与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专业而娴熟的法律思维意识与能力。这是由法学及法律专业的强烈实践性所决定的。法律思维与法理思维、法治思维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密切关联。法理思维为法律思维提供深厚的理论正当性基础,使其不断进步,法治思维则使法律思维适用于具有公共权力的人与组织所应秉持的法的敬畏、尊重、信仰、依从和捍卫思维,是法律思维在更广领域的拓展延伸。当下新文科理念战略对法科学生法律思维培养具有独特而积极的影响。在新文科理念战略下,我们应运用法理思维为法律思维提供坚实的理论及逻辑基础,充分发挥工科类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从知识复合、思维贯通、课程设计、课堂教授、实习实训等方面培养学生在新时代兼具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法律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力。  相似文献   

8.
张洪波 《考试周刊》2007,(17):92-93
移植于大陆法系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手段与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操作能力低下。法科教育必须通过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和建立、完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法科学生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优秀法律人才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理念基础。法律信仰的虚无,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障碍之一。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工具主义的错误认识。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理念的生成。为了充分发挥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中的作用,法学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一方面,法学教育必须把法治教育作为重点,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作为培植目标;另一方面,应该把培植公民的积极的法律情感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抛弃法律工具主义。法学教育的路径在于陶冶公民的法治品格,培植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0.
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法学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周世中 《高教论坛》2003,(5):111-113
市场经济对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法科学生具有扎实的法学和经济学知识,而且要求法科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一枝硬笔、一张铁嘴”形象地表述了实践能力的具体内容。法学教育应当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从教师的应用、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硬件建设,都应围绕着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中心来进行,使法科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适应法律工作,创造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法律具有在社会主体间价值共识与认同基础上的社会信用性。法律信用既是法治运行系统中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又是社会主体应当具备的一种主观心态与文化素质。法律信用在法治系统构成中占据基础性与决定性地位。考察与把握法律的社会信用性,有助于充分认识法的运行的内在结构,养成法律权威与法律信仰的法治观念,自觉进行法治实践活动,遵循法治的基本要求,在理念层次上保障法治实效的真正实现,促进社会生活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与宗教联姻而生的法律信仰是西方法治得以确立和生长的观念基础,法治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获得理论证成并付诸实践,与西方国家特有的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传统有关。作为后发法治国家,我国应以史为鉴,牢牢把握法律信仰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尽早实现国人百余年来梦寐以求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法律至上是人类法治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要口号和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现实需要;是法治社会中协调各种利益的需要;是维护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农村法治建设的制约与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法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农村法治环境不健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低等仍然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障碍,在新的时期,必须正确认识这些制约性因素的存在,并找准农村法治化建设的着力点,促进农村法治与农村发展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依法治国不仅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制体系,还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基本价值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化进程的精神动力,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培养法律信仰的基本路径包括:破除权力本位,树立法律权威;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疏通从利益需求认同到法律价值认同的渠道;完善赏罚机制,促进司法公平.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发展已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秩序,使农村法治陷入困境。针对造成该困境的原因,我们可在法律信仰、法治秩序主体、行政司法体制、民主参与机制等多方面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社会是中国法治建设走不出的背景。社会转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结构是乡土社会的法和现代社会的法并存与对立。法治建设的理念和路径选择都要立足于转型中国的客观事实,观瞻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一体同构性,正视区域法治的差异性,撷一种法律与政治妥协的智慧,以开阔的视野,在坚持法治基本理念、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尝试探求具有“相对合理主义”的中国现代法治之术。  相似文献   

18.
熊命辉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6):30-33,43
清末法律渊源,由于社会发展状况的明显差异,可以以清末法制变革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变革前,法律渊源以中国传统法律渊源为主,即律、例、会典、地方性法规、条约等正式渊源和习惯、判例、法律解释等非正式渊源。变革后,除已有法源外,从立法角度还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大纲为核心,包括宪法大纲、全国性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带资产阶级性质的近代法律渊源体系,从立法角度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律渊源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法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礼”为其本土资源。在进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时,仍然不能忽视“礼”的传统。在新的法制背景下,传统礼法关系对当代法治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划分道德与法律的边界、推进道德的不断法律化、引导法律的不断道德化和建构德法同治模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论教师依法执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执教是指教师要根据法治原则严格依法律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教育学权法法治化的体现。依法执教要具备完备良好的教育法律制度,健全的教育行政执法,学校法治化管理和教师自身的法治素质等条件,因而有一个过程,但教师应着眼未来,努力做到依法执教,衡量法执教的标准不是道德标准,而是法律标准,主要包括教师评资格合法,教育教学符合法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符合法律要求,依法行使教育教学改革权和学业成绩评价权,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确保未成年学生安全以及尊重学生权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