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蒋华 《湖北档案》2003,(2):93-95
郑萍如,浙江兰溪人.她的父亲名叫郑钺,清末留学日本,在上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宋教仁等奔走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娶了个日本太太,育有两男一女,女孩就是郑萍如.……  相似文献   

2.
郑萍如,浙江兰溪人。她的父亲名叫郑钺,清末留学日本,在上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宋教仁等奔走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娶了个日本太太,育有两男一女,女孩就是郑萍如。 袁世凯死后,郑钺回国。1935年被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任命为上海高等法院二分院首席检察官。 郑萍如上完小学后,在法国人办的上海民光中学读书,后考入上海法政学院学习。卢沟桥事变后,郑萍如  相似文献   

3.
"国父"孙中山动议倡办:"上海交易所" 在旧上海,除了英商美商开设的证交所外,还有以日本人为主组建的日商取引所(日本人称证券交易所为"取引所").洋商在上海证券市场"反客为主,越俎代我",刺激了刚由日本返沪的孙中山先生.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孙中山的评论颇有见地,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的认同上.此外,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如唤起民众、改造军队等,毛泽东也进行了评说,并分析了孙中山的功过.  相似文献   

5.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在日本有过一段婚姻,并留下一个女儿和两个外孙,但孙中山的这段"日本情"以及日本后代的情况并不为大众熟知。日前,由中国历史专家组成的"20世纪中国革命与日本"访日代表团,见到了孙中山的日本外孙宫川东一,他向中国专家们讲述了那段尘封了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在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孙中山铜像。该铜像按照孙中山生前作演讲的姿势雕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是孙中山生前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赠送的。梅屋庄吉是日本明治大正年间的实业家,日本电影界的元老。在孙中山亡命日本期间,梅屋热情地帮助他,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孙中山逝世后,梅屋请日本第一流的铜像制作商筱原金作工场铸造了这尊铜像。1928年铜像铸成,像高2.9米,重一吨多。次年3月,梅屋庄吉亲自护送铜像至南京。1929年6月1日,梅屋偕同夫人、女儿参加了孙中山的奉安大典。孙中山的铜像本应恭放在中山陵,供人们瞻仰。当时陵墓建筑主体布局已就绪,一时尚难确定立像的合适之处,便将铜像暂时立于黄埔路(今解放路)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  相似文献   

7.
<正>《致日本友人犬养毅函稿》是迄今发现的孙中山书信真迹中篇幅最长、字数最多的信件,这封信函是孙中山先生于1923年10月24日写给日本友人犬养毅的手稿。信函中精辟地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尤其是远东地区的形势,谴责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径。这份信函是研究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以及近代中日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献。《致日本友人犬养毅函稿》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相似文献   

8.
因工作的原因,笔者接触到柳亚子与孙中山相关的一些史料.1906年,柳亚子在上海吴淞口秘密拜见了孙中山.1909年,柳亚子与陈去病、高天梅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担任社长多年.1912年,柳亚子曾受邀担任临时大总统府骈文秘书.后来他托母病离开南京,到上海《天铎报》工作,发表了大量的反袁檄文.国民党改组后,他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被通缉,流亡日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日报》是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组织兴中会的“唯一之喉舌”,所以又称为我国“革命机关报之元祖”,在我国报刊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日报》是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由他的亲密战友陈少白于1900年在香港创办的。1894年兴中会创办以后,孙中山还未曾认识到利用报纸进行宣传的重要性.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大使馆诱捕拘禁,险些被钉在一只大木箱中运送回国处死,多亏了伦敦报界大造舆论,才迫使公使馆释放了孙中山而幸免于难.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孙中山,使他真正认识了报纸宣传的强大威力。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百日维新失败以后,逐渐沦为保皇派,他们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同盟会,指1 905年秋成立于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本部,由多个革命团体联合组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统一机关,孙中山任总理,拥有对内对外各权.然而,辛亥前数年,在革命起义大兴之际,同盟会本部未能始终发挥领导作用,原各团体依然各自为战,同盟会内部斗争不已,孙中山就多次遭攻击,在此情形下,加上孙中山急切发动起义以及革命重心的转移,孙中山对东京同盟会亦开始有所疏忽,双方关系若即若离.这一微妙关系,很值得探讨,不仅对辛亥前的孙中山及其革命活动,而且对中国革命会有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与福建闽南地区护国军反袁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又称“宁赣之役”)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他为了重新组织革命力量,于日本东京成立了以他自己为总理的中华革命党,同时发表著名的《讨袁檄文》,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开展以推翻袁世凯反动统治为目的的武装斗争,“誓殓元凶,再奠新邦”①。1915年5月,孙中山在致邓泽如等人的函中指出,袁世凯不顾反对,帝制自为,“(我)党中重要人物,已冒险深入内地,急思发动,成败在此一举,不能复待”②。同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召开中华革命党负责人会议,决定成立中华革命军,并派党人骨干奔…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3):8-14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重掌执政,并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于北上途中绕道日本。不久,孙中山被证实身患癌症,其最后的生命特征信息被外报详细记载。通过日文和英文的报纸资料,从舆论报道的视角,可以探讨外报对孙中山逝世前的政治活动、孙中山病情演变、孙中山逝世影响的认知,不仅可以促进孙中山研究的史料多元化,而且有助于探究他者(外国人)眼中的孙中山及"中山"形象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中央电视台目前正在加紧筹拍大型电视剧《孙中山》。为了这部大戏,中央电视台特地斥资一亿元人民币,在孙中山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搭建了一个规模宏大、可以媲美好莱坞的影城。其中包括孙中山曾到过的日本和美国波士顿、檀香山的场景。  相似文献   

14.
1987年由日本大阪府寄来一批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乱,孙中山在永丰舰上亲躬理财史料复印件180余件.史料原件1930年曾在广州第一次文物展览会展出,系孙中山秘书林直勉所藏.当时,胡汉民特为展览写了题跋谓:“直勉兄集十年前以总理蒙难时会计所发收单据二册,尔时逆气甚炽,总理以次诸人居小舰,贼从水陆来攻,危险不可终日,而能综理微密,从容不紊,古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者,于此见之.况其间有察知当日文实者耶!是可宝矣.”这批珍贵史料展出后,后来竟下落不明.1973年台北《国父全集》公牍部分中,1922年6月18日至8月9日孙中山在永丰舰亲躬理财史料几乎全缺.迄今台湾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亦藏缺无存,可见孙中山文献资料散失在国外者甚多.因其是孙中山广州蒙难的重要史料,现刊录于此,供研究参考.因此组史料较长,拟分两次发完,上部分为有孙中山签字之单据,下部分为未经孙中山签字者.  相似文献   

15.
叶子 《北京档案》1998,(4):42-43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日任命黄兴等人为各部部长,中华民国政府成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初,致电袁世凯,表示袁世凯如能使清帝退位,当即自避.他只是"临时承乏",总统一职乃是"虚位以待".  相似文献   

16.
陈时(1891-1953),字淑澄,湖北黄陂环城桃花庙陈家中湾人,1907-1911年留学日本,先后在庆应大学、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宏文学院等私立大学学习,获法学学位.此间,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并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反清革命活动.1909年,经黄兴介绍,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曾在《民报》上发表多篇革命的文章,从事革命宣传.  相似文献   

17.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即根据孙中山的命令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法令,其核心就是革除中国的陈规陋习. 剪发辫 中国自秦汉至宋明,男子均束发于头顶.自清兵人关后,强令男人剃发、留辫子.这种发式已成为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讥为“豚尾”或“半边和尚”.孙中山留学海外多年,接受了大量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他认为,男人头上拖下一根长辫,是清朝贵族奴役汉族人民的标志,是封建习俗的残余,男不男,女不女,既不雅观,也不方便,更不卫生.20世纪初叶,中国一些接受西方新思想的青年学子,早已经剪去了这根又大又粗的辫子,但在公开场合还是有所顾忌的,毕竟中国还是大清王朝的天下.孙中山本人长年在海外奔波,与清王朝彻底决裂是在1895年12月.这个月,孙中山发动了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为躲避清军的搜捕,由广州辗转顺德至香山再到澳门,然后抵达香港,最后转赴日本.就在他躲避追捕的过程中,孙中山剪去了这根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标志——辫子.  相似文献   

18.
近代意义上的“革命”一词,是孙中山先生最早倡用的。1895年10月,兴中会在广州运送军械。准备起义,不慎走漏风声,陆皓东等70余人被清军逮捕。不久,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士良)3人被迫东渡日本。11月初经过神户时,3人买了一份日本报纸,看见上面登有一则新闻《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阅  相似文献   

19.
1894年11月,孙中山联系了许多进步华人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立志复兴中华。当时,台湾正被日本人占领。为了达到长期占领台湾的目的,日本人对到台湾的中国大陆人控制极严。孙中山深知,欲振兴中华,必先收复台湾。因此,孙中山想在台湾秘密建立一个兴中会的台湾分会。1897年9月,孙中山决定先派陈少白秘密去台湾探听虚实,为建立兴中会台湾分会做准备。  相似文献   

20.
1923年2月8日,<新文化>月刊在大连创办,发起人是大连中华青年会会长傅立鱼先生.<新文化>创刊后,远在广州的孙中山先生亲自写来贺信,并为该刊挥笔题词,写下了"宣传文化"四个大字.他祝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大连人民,敢于进行思想文化斗争的伟大创举.这是孙中山先生给大连写的惟一题词.1924年4月,<新文化>改名为<青年翼>,成为大连中华青年会的会刊,先后出版了7卷67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