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都是对话的主体.其中学生是阅读文本的主体;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文本是精神客观物化的形态,也是阅读教学多元主体对话的载体.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作为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启示我们:阅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在阅读课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这种阅读主体和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使语言文化世代传承。“教学建议”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  相似文献   

3.
<正>黄厚江老师认为阅读教学要三"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阅读中提高阅读素养。基于文本的阅读,应该包含两层意义上的对话:一是学生和文本主体间进行教学对话;二是学生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显然,学生是阅读的直接执行者,而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主要通过课堂对话来促进学生和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语文的课堂营造的是一个共享、共融、共进的氛围。而良好氛围的营造最重要的前提是课堂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都是对话的主体。其中学生是阅读文本的主体;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文本是精神客观物化的形态,也是阅读教学多元主体对话的载体。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作为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该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作为基础,包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的“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过程的“教学对话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该理念是这二者的“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对话理论”,“感受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在.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对话,有一次在杭州,于永正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一、课堂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个性化地与文本对话学生由于受知识、智力、生活经验等的限制,往往缺乏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广度、效度、速度。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指导、引导。引导不是教师告诉,对话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帮衬而已。1.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走进文本。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阅读文本,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对话,它由以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对话为主的多重对话相互交织而成。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因此,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应该很好地设计对话。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王锦起在全国中小学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是建构意义。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对话关系的中心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所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0.
陶巍 《考试周刊》2010,(25):46-46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可见,学生的个体阅读是阅读教学中对话和交流的基础.没有学生的个体阅读,对话和交流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个性化行为强调了学生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对话体现了阅读的本质是主体与文本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心智活动。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把关注点从阅读客体(文章)向阅读主体(学生)转移,重视阅读主体的个性、价值观、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致,让他们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基本形式,对话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的自我建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更多的情境,帮助学生和文本、教师进行有效对话,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有效提问是教师摒弃"一言堂"的重要追求,也是师生"对话"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获得丰富的个性体验。这正是我们这些农村语文教师致力于研究的课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我们农村小学生...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的主体活动.  相似文献   

15.
聂虹 《江西教育》2003,(10):26-26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的阅读定义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又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则是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教材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地接受,失落了应有的主体地位。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就应该用兴趣学习代替全面学习;用自主学习代替被动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6.
骆文俊 《语文新圃》2007,(12):44-4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习中的“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文本语言为中介”而展开的认识、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过程。一、尊重:对话的前提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在这个场景中,学生的身心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没有拘束,没有顾忌。这是一种思想的开放和自由,而不是纪律的松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四者之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确定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而其他多重对话关系都只是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19.
徐飞燕 《教师》2012,(12):69-69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必须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自然、亲密的接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应有一个自主解读文本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潜心会文"、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根本。所以,课堂应该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