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钟娴 《科学课》2009,(12):48-50
教学分析 《祝你胃口好》是《吃得好吗》单元的第四课。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是在前三课的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前三课的学习活动引领儿童探究了我们吃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让学生懂得了人的基本饮食结构以及营养成分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教学分析 《祝你胃口好》是《吃得好吗》单元的第四课。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是在前三课的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前三课的学习活动引领儿童探究了我们吃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让学生懂得了人的基本饮食结构以及营养成分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练习内容人体单元包括自然第四册《人的营养》、《人的消化》、《人的呼吸》、《人的血液循环》(《人的排泄》一课已不作要求)四课。人体是一个整体,前面已经学过了人体的运动器官——骨胳和肌肉,本单元将继续学习和研究与人体新陈代谢有关的器官。练习的主要内容包括: 1.认识食物与人体生长的关系:①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份,以及食物营养成分的多样化。②知道分析食物成分的方法,检验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方法;③了解人为什么不能偏食、挑食。 2.了解消化器官与它的功能。①了解什么是消化,②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以及食物在人体消化器官中的消化过程;③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消化器官。 3.了解呼吸在人体中是如何进行交换的。①了解呼吸的意义;②知道哪些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人的呼吸运动是  相似文献   

4.
认识水的内部压力,虽然不是第十四课的教学重点,但是通过实验让儿童直接感知到水的内部压力,对于儿童形象地理解大气压力很有帮助。水的内部压力与大气压力有相似的地方:物体在水中受到的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大气对处于大气中的物体,压力也是向着四面八方;物体在水中受到的压力是随水的深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准备好教学器材是课前准备重要的一环,这项工作做起来是很麻烦的,且不说制作、收集,即便是把现成的器材清理好,也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例如: 第四册第四课《怎样认识物体(四)—  相似文献   

6.
《科学课》2003,(5)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第一课:科学是……第二课:做一位小科学家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第一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第二课:植物的不同和相同第三课:动物的不同和相同第四课;植物·动物·人(l课时)(l课时)(1课时)(l课时)(1课时)(1课时)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低第一课:生命离不开水第二课:观察水第三课;家乡的水资源第四课:地球上的水第四单元:关心天气第一课:谁最关心天气第二课:测气温第三课:雨下得有多大、第四课:今天刮什么风第五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一课:常见材料第二课:研究纸第三课:我们穿什么第四课:玻璃和陶瓷第五课:材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对称》(自然人教社版第一册14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儿童观察比较熟悉的花瓶、衣服、蝴蝶等,初步认识对称物体的特点。第二部分是观察书桌、亭子、互生叶等8种物体,运用对称概念从中找出对称物体。第三部分是把小动物分开的两边连起来。其教学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8.
《空气》是“九义”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课文.其内容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找空气;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我们对本课的愉快教学过程尝试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学《自然》第三册十至十七课组成一个单元,都是认识力和物体运动形式的共性。后面四课着重认识液体和气体的压力和浮力,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初步认识升力的原理。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答     
问:在“小学教师”本年二月号上提到教初小语文第四册“狐狸和斑鸠”一课的目的,只是培养儿童爱好文学的兴趣,不必进行道德方面的思想教育。为什么?(启东吕四区金刚初小管守元) 答:“狐狸和斑鸠”一课(四册语文第一课、六册语文第三十二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对狡猾的狐狸的嘲笑,引起儿童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是继怎样认识物体(一)水,(二)空气,(三)土壤,(四)金属后的第五课。前几课学生分别学习了一些运用观察、对比、实验来认识物体的方法,给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要认识的物体——岩石比认识前几种物体难度要大。虽然“石头”是学生常见的,但有关石头的知识学生却几乎是空白。同时观察方法需要综合运用,观察点需要灵活掌握。而学生在观察中还往往反映出不仔细的、笼统的、不精确的弱点。据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去鉴别物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教学过程是:  相似文献   

12.
《人的血液循环》属“解暗箱课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血液循环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建立血液循环的概念,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教育儿童注意血液循环器官的卫生,增进身体健康。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如下的程序。 1.用置疑法导入新课。一上课,教师便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人血吗?人血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它对人体有什么重大  相似文献   

13.
鄂教版小学自然第一册第12课《沉和浮》的内容是根据《自然教学大纲》总目标“使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而编排的。沉和浮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地认识与沉和浮有关系的自然事物 ,为学习水的浮力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打下基础。教材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清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在水中的沉浮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是小船载重的选学内容。教材的编写是以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 ,小学一年…  相似文献   

14.
上好自然课,必须做好两个准备,即知识准备和实验准备。现结合自然课本第五册第十七课《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谈一谈体会。一、知识准备课题,说明这一课与前面所教的四课《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15.
教材为什么要把空气单元编排在低年级怎样认识物体系列的最后呢?这是因为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教材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然后让儿童认识没有一定形状的液体,最后让儿童认识没有一定形状的并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教材这样编排,使儿童从外形显著特征去分辨物体到能从性质方面去分辨物体。从  相似文献   

16.
案例:[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10页“观察物体” [教师甲] 选择比学生略高的书柜置于教室一角,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认识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物体的教学。 (1)请两位学生分别站在书柜的侧面进行观察:一人站在地面上观察,比书柜矮;一人站在方凳上观察,比书柜高。在两个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请同学猜一猜两人看到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教师在学生相同与不相同的胡乱猜测中,表扬了猜对的学生,猜对的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没有猜对的学生无可奈何地接受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7.
讲授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岩石”这一课,我们认为要弄清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要研究岩石?③怎样认识岩石?③几种常见的岩石。为什么要研究岩石?课文中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教师补充讲述,并要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怎样认识岩石?要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去认识它。物理性质即颜色、光泽、结构、硬度;化学性质即观察岩石与化学试剂的反应现象和结果,例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然课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它的任务不仅是指导儿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发展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小学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比如,教学《有趣的食物联系》(自然第五册第四课)时,结合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蛇与庄稼》一文来学习,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趣的食物联系》这一课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9.
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中《冷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吸热和散热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冷和热对物体所造成的影响,了解一般的物体在受到热或者冷却后都会发生变化,知道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展开探究活动。本课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以蜡笔在冷和热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为例,认识物体受热和冷却后都会发生变化。安排两个活动,就是给蜡笔加热和做蜡画。在这儿,我选择了蜡笔作为探究的对象,而没有选择糖。因为糖在受热融化后非常不便于学生的操作,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另外,…  相似文献   

20.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