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知识管理角度研究了战略咨询过程中的知识沟通问题,提出知识势差、知识惯性的存在以及咨询顾问知识母体的相对不完备性与顾问——客户知识发酵吧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沟通障碍,并相应提出了障碍消除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三主体的知识沟通模型,揭示了战略咨询过程中知识沟通的关键控制节点和知识方案产生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孙文岩  江三宝 《现代情报》2007,27(7):133-135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传播和交流来实现知识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而参考咨询承担了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重任,因此参考咨询工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两个层面分析了参考咨询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知识管理过程中参考咨询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知识管理与知识发酵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探讨如何通过在公司中进行知识管理以实现增值的知识理论模型-知识发酵。提出知识发酵假设;给出知识发酵的定义,总结知识发酵的类型,分析各种知识发酵类型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发酵研究的目标,揭示知识演进和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含义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归纳了知识发酵基本理论.包括知识的生物特征、知识活动的内在特征、知识发酵的概念、模型及构成要素、类型;从知识发酵与产业集群、知识发酵与组织变革、知识发酵与质量管理、知识发酵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发酵与项目管理等五个方面对知识发酵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知识发酵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谈咨询企业知识共享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作凤 《情报杂志》2003,22(12):45-47
阐述了咨询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从内、外两个角度探讨其知识共享机制的构建。其中内部的知识共享从技术、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阐述;并根据咨询企业的特点,将外部共享分为咨询企业间的知识联盟和开发基于知识的客户关系。  相似文献   

6.
如何将知识管理导入信息咨询服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将知识管理导入信息咨询企业。首先分析了我国咨询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阐述知识管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引用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例子,对我国信息咨询企业如何制定知识管理策略,如何实施知识管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袁红军  宁光芳 《现代情报》2013,33(11):25-28
知识咨询是深度的知识服务,大数据时代提升了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能力。为此,结合大数据与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的内涵,详细地探讨了大数据与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的内在关联性,构建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能力研究框架,提出了树立大数据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数字图书馆馆知识咨询能力、强化人才因素与数字图书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及优化整合资源以重构知识提升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能力等对策,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提供新方法与新思维。  相似文献   

8.
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闫安 《情报科学》2004,22(10):1160-1163
针对咨询企业以知识为核心的特点,需要对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为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咨询企业知识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概述数字参考咨询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知识管理与数字参考咨询的内在联系,并就高校图书馆实施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重点内容和相应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虚拟咨询团队以其高知识含量,快捷的知识协同和知识共享,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拓展空间.文章以知识协同为切入点,探讨虚拟咨询团队知识共享的运行机制,从共享环境、知识协同、存储系统、共享平台4个方面构建知识共享机制模型,并对共享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虚拟咨询团队知识共享的实现策略和方法,以期提升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咨询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华 《情报科学》2005,23(4):494-497
文章介绍了管理咨询业的产生、发展、概念及特点;提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咨询业的5个发展战略,即管理咨询的全球化和I化、管理咨询的持续创新、有效管理知识资本、管理咨询企业间的联盟与合作、咨询服务的差异化和品牌化。  相似文献   

12.
陆瑶 《现代情报》2010,30(12):155-15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咨询企业的每项业务都需要充分挖掘和使用信息、知识,为用户提供知识产品,就更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来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笔者通过对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学习,结合应用知识管理的初步实践,就咨询企业知识管理应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知识联盟中的知识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久平  顾新 《情报科学》2003,21(4):398-400
本文讨论了知识联盟的概念、特征、类型及作用,分析了知识联盟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认为有效的知识管理是知识联盟成功的关键,提出了加强知识联盟中的知识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标准研制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技术标准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为应从标准化法规政策的制修订、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政府与行业组织及企业的定期协商机制等方面提升我国标准研究与制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竞争情报三者的关系,知识管理是一个组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它的应变和创新能力。而竞争情报系统既要管理信息,又要创造知识,使信息智能化,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组织经营战略和竞争决策的支持和咨询系统。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晔  胡汉辉  潘安成 《科研管理》2005,26(4):80-85,34
本文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26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现状,探寻了企业现有知识活动的管理模式与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企业在导入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并为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提出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代芹 《现代情报》2010,30(6):24-26
本文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知识管理的内涵与运作机制,重点探讨了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整合与碰撞及知识的保护;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尤其是跨国战略联盟时,应采取的若干知识管理的对策建议。确保联盟企业实现共享知识——提升效益——竞争优势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及高校咨询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美娣  叶杭庆 《现代情报》2007,27(8):176-177,181
调查并研究了国内外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现状、动态,重点就目前图书馆界特别热衷的网上参考咨询、实时虚拟参考咨询作了介绍,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现状,提出若干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李纲  汤尚 《情报科学》2012,(8):1129-1133
医院隐性知识是医院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加强医院隐性知识管理对医院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规避以往从行为学角度对医院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的一些障碍,侧重于加强医院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有针对性地提出组建医学专家虚拟团队会诊和构建案例库两种方式,以期为医院隐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based research already has a reasonably long tradition in the UK, but proposals to revise the framework for national evaluation aroused controversy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because they envisage assessing more explicitly than before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research as well as its scientific quality. Using data from the 2009 public consultation on the proposals for a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ree main lines of controversy: the threats to academic autonomy implied in the definition of expert review and the delimitation of reviewers, the scope for boundary-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mpact narratives and case studies, and the framing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by the stipulation that impact ‘builds on’ research. Given the behaviour-shaping effects of research evaluation, the paper demonstrates how the proposed changes could help embed impact considerations among the routine reflexive tools of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nd enhance rather than restrict academic autonomy at the level of research units. It also argues that the REF coul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dialogical space for negotiating science–society relations in an era of increasing heteronomy between academia, state and industry. But the paper raises doubts about whether the proposed operationalisation of impact is adequate to evaluate the ways that research and knowledge translation are actually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