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新的课程理念由传统的“知识本位”价值取向转向为“人本位”价值取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格统整”的人。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形态也必然会具备一系列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初中新课标强调的重要课程目标,需要地理课程教学做出响应。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出发,明确了新时代初中地理教学将出现教学目标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教材处理由“教材内容”转向“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由“碎片化”转向“结构化”、教学评价由“会解题”转向“会解决问题”等系列转向。  相似文献   

3.
王文华 《学周刊C版》2010,(3):108-108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4.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五大基本理念,其中“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核心理念,它充分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各种素质要求,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去对教师的要求。在新课改下,地理教师应拥有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这是学生的渴望、社会的期望、时代的盼望。  相似文献   

5.
注重“四个结合” 顺应课改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新时期的地理教学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针对这一要求。必须把推进教学开放化.知识生活化.评价多元化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注重“四个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的地理学科理念指导下,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与创造的主人,不断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独立汲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地理教研组老师结合学校倡导的“十六字导学案”模式,形成了地理“十六字导学案”设计。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和地理新教材教学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 《地理教育》2002,(5):45-46
一、研究性学习和地理新教材目标的整合地理新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整个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在继承现行地理教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地理新教材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指导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包括地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主要有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有发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探究情境。基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多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科教育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时代转向,促使了学科融合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兴起与发展。学科融合教育的本质是基于本学科育人规律,有层次、有重点、有深度地吸收和整合其他学科教学资源,进而促进本学科教育的优质化发展。学科融合教育应从“浅层融入”走向“深度融合”。地理学科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教育的优势。对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梳理了地理教学的逻辑,并分析了地理教学中的学科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张现 《青海教育》2006,(3):49-50
地理新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整个编写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指导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包括地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列平时的教学当中,这是高考复习中非常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总结,笔认为搞好整合教学是高考复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地理学在高中教学与大学教育之间存在明显错位,高校实施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文理兼收体现了新的专业精神,对促进地理学科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对地理科学专业文理兼收背景下地理科学师范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并以“中国地理”课程为例,对文理兼收班级学生培养方法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在地理科学专业文理兼收背景下,文科背景学生地理基础扎实、地理思维相对活跃,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一定的“鲶鱼效应”。文章针对“中国地理”课程培养方法,提出以地理基础扎实学生为中心成立互补小组,采取分组、分层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不同背景学生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提升教学效果,为地理科学师范生成为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我发现教学中巧妙地应  相似文献   

13.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同时要求“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简而言之,地理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地理实施开放式教学,本文试探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如何实施开放式教学。  相似文献   

14.
陈明  孟勇 《地理教育》2023,(1):28-32
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课堂教学强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课程标准要求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依据,选择“淮河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作为教学主题,围绕“淮河人家话淮河”教学主线,重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师生互动探究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该教学案例拓宽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学科的建设有明确的要求: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可见在中学地理课程建设中,乡土地理教材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目标列入课程标准中,使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教育得到重视。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理教师在情感教育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实施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科学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和地域性等特征。绘图能力是地理科学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图析图、开展绘图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文章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为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以读图、绘图为教学方法和载体,在绘图实践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一节教学反思1.学习对生活、对身边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重在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以宽广的地理视角,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及深,以全新的、丰富多彩的地理内容,向学生提供和展示与他们生活、学习、  相似文献   

20.
正一、地理高考综合题特征分析1.由知识本位走向三维目标地理高考综合题36题通常以自然地理载体为主考查世界区域,37题主要以人文素材为主考查中国区域。两大题的共同特征就是通过创设各种地理情景与地理信息,要求学生从地理知识本位出发,收集有用的地理信息,通过学生掌握的地理原理与技巧阅读和分析信息,合理组织答案。从表象特征看,试题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实质是全面检索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