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教育的目的 ,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 ,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 2 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应特别注意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一、结合课文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热情”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才能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动机”,学生才能把学习和探索作为一种自觉行为贯穿学习全过程。1.巧妙引入 ,激发思…  相似文献   

2.
创新 ,首先是一种思想 ,一种须着力培养的习惯思维。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单一灌输式教育为创新教育。为此 ,我们在全面深化“目标尝试教学”的同时 ,务必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如何深化“目标尝试教学” ,落实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呢 ?笔者认为 :开放、引导和实践是激励学生大胆尝试 ,大胆创新的三要素。1 开放。即放开学生“手脚” ,还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学习环境。开放型的教学要求教师一进教室 ,立即着手创设一个支持性 (或适应性 )的学习环境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发学生…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中学生物教学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应选择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因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激发、培养。为此。我们必须放开手脚,给学生“松绑”。  相似文献   

5.
营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锤炼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制造“悬念”,为学生提供乐于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教学情境,是调节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悬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如何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这三大理念转化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持久的精神动力,并成为当代学生激发创新意识、更新生活态度和提升人文素质的精神底蕴?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中小学教育正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为目的素质教育,这迫切需要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把创新意识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许现 《新疆教育》2012,(7):59-59
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全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在于教育,即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求“新”,求“变”,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培养的人才是创新的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最重要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的一些体会。1·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教育理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指出:“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下策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思想,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涉及智育工作时.又指出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何以把“创新”提到如此高度来认识?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种长期起作用的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以使我们的国家能较快地建成科技强国。 何谓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有了这种意识,才能不断激发人的追求欲、实现欲,这是搞发明创…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里就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若干关系问题谈谈我们对创新精神培养的认识。满足求知欲与激发求知欲有人评论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学生带着问号入学,带着句号毕业”。此话难免有以...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一、加强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的真实、形象、生动极易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其中蕴含极其活跃的因素能激活学生的猜想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是一个严格的物理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过程,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辩证唯物的科学态度有利于树立学生艰苦踏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1.挖掘、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是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中指出:教育工作要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决定》对我们语文教学彻底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语文教学必须围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六种“能力”进行,把创新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走出语文教学重基础轻能力、重训练轻读写、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教育理念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指出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 ,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 ,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投放创新教学模块是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一项很有效的教学策略。所谓模块是指可以加以明确描述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是每位教师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将过去应试教育中“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的教学模式,向“引导—探究式”的模式转变,必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求“新”、求“变”,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处于科学前沿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许多新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更为生物学科戴上了耀眼的光环,这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本文想就生物教学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