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上课前,通过自己摸索、动脑获得新知的过程。小学语文预习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出疑问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预习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注重预习,使之为语文课堂服务。  相似文献   

2.
正单元整体设计说明:本单元共七个课时,第1课时为整体预习课,第2、3、4、5、6课时为基础阅读课,第7课时为拓展阅读课。第1课时整体预习【学习内容】《我多想去看看》《雨点儿》《平平搭积木》《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的生字。2.认识一些新笔画和偏旁。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对语文教学中预习思考题的设置作探析,旨在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预习,为学生的整体阅读感知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充分的准备,更为教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效果的准确把握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第一课时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然而,怎样才能提高第一课时阅读教学的效率呢?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小学语文界关注的热点。笔者现结合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一、通过预习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预习过程就是学生的自读自悟过程,预习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课文的效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抓好预习这一环节。教师在  相似文献   

5.
预习,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整体感知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读通、读懂课文,能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听课时特别关注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不懂的地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同的年级对预习的要求是不同的:一、二年级要求是读通、读懂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  相似文献   

6.
教学《林海》,旨在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兴安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在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采用如下导学设计。一、引言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可采用如下引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一文。在预习时大家知道,这篇  相似文献   

7.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全文初探,整体感知,重点探讨课文1-8自然段教学目标:在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有所收获基础上,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了解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等情况,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生活实例,深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珍惜时光”这一深刻哲理。教学准备:教师:幻灯、电脑、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教学过程:一、全文初探(一)导入新课方案一: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看谁先猜到:“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不长脚,只见它过去,不见它回头”。学生可能猜…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效率,所以,许多语文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要求,但学生的完  相似文献   

9.
<正>生物信息化模块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探索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为出发点,借鉴中观课程设计理念,打破原来课时限制,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测试、及时反馈、及时评价,结合小组单位互助,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一、自主预习课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微课引入——整体感知课前根据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块内容,教师制作微课程或搜集相关视频资料。上  相似文献   

10.
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练习是语文学习的三个基本过程。教师课前引导学生预习,可以使课堂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让学生"会"预习、"乐"预习,这主要还取决于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预习的最佳方法是:通读、圈画、详查、深思、质疑。一、通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由此可见通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门,打开这扇门,走进这扇门,就是感知、理解的  相似文献   

11.
一、指导预习,培养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包括指导预习、征询疑难。“指导预习”是教师在熟悉了教材之后,把课文中有关重、难点的知识让学生预习,使学生初步感知教材,为课堂学习、讨论作准备。预习中,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内重点会通过自学大体弄懂,基础差的学生也会对这些知识重视起来并寻找理解的途径。指导预习,应着重把课文重、难点知识明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预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如布置预习《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时要求:第一,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内生字、新词。第二,了解课文整体布局,找出描写条件艰苦的…  相似文献   

12.
张思中教学法提出课文教学采用“三环五步”的教学步骤。三环是指:先从整体上感知,然后局部探究,再到整体深化理解和综合运用。即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综合运用的三环运行步骤完成接收——理解——输出的信息传递过程。而五个具体步骤是:复习,预习准备——语篇整体输入——课文局部探究——整体综合应用——归纳,评比,作业。下面笔者谈谈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一、复习,预习准备复习,预习准备是课文整体教学的前提,是基础。学生能否主动地进行预习工作,能否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对于教师能否按照大纲要求圆满上好本节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了自学能力,课堂效  相似文献   

13.
“学案教学法”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在学习过程中 ,养成动口、动手、动脑、动笔的习惯 ,通过读、看、听、想、研、记等过程 ,把学习内容理出层次 ,提出学习的重难点 ,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释疑 ,从而达到学懂新知识 ,弄清学习重难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适应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实施语文“学案教学法”的过程中 ,形成了“预习———讨论———精讲———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一、预习感知 ,主动质疑语文教学中 ,先由学生自己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口、手、脑同时运用。首先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 ,画…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教学如同登山,而第一课时的教学则宛如驻足于山下。由于山下景色不及风光无限的险峰,很多教师常常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相对于第二课时的个性教学而言,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因而常常忽略对第一课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导致第一课时的教学千篇一律。1.多次朗读,兴趣不浓第一课时的教学介于预习初步感知和第二课时精读品悟之间,对于学生已经没有任何的新鲜感,更没有第二课时所带来的深刻体验,加之教师对于第一课时完成"保底工  相似文献   

15.
课堂预习指导“五读法”山西/穆枝一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范读(教师范读纪录音范读)全文时,让学生带着“本文主要写什么”的问题去听读,从而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范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采取层友、诱导、设问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全...  相似文献   

16.
《丰碑》一课的末尾以“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 ,要紧紧抓住这一中心 ,逐步展开 ,把读贯穿阅读分析的始末 ,引导学生领悟教法 ,运用学法 ,紧扣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一、预习导评 ,感知课文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按先整体预习再部分预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行预习。整体预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预习提示”及“思考·练习”的题目 ,提出疑难问题。部分预习即教师给予预习内容。如 :1分段 ,写段意 ;2说说“丰碑”的意思 ,理解“丰碑”在课文中指什么 ,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 ;3画出全文中心句 …  相似文献   

17.
从小学高年级阶段起,由于课业加重,课时又相对少,教师开始要求学生预习。可以说,学生预习收效大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最终结果。但是,如果教师在预习时不作具体的提示与要求,学生的预习可能会流于形式,既耗时长,又无实效。所以,教师应当指定预习目标。  相似文献   

18.
夏书芳 《辅导员》2014,(15):30-31
<正>当前预习被多数师生认为可有可无,主要是因为对预习要求不明确,对预习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运用预习的成果,导致学生对预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积极性,缺乏预习的动力。学生的预习多数以学案的形式来呈现,产生了学生为完成学案去找答案假预习和预习不扎实的问题。借鉴外地经验,根据学段、学科和课时教学内容特点,在3至6年级,施行学科预习模式。以模式代替学案,让学生依据这种模式,通过自学充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出自己初步的思考。预习模式力求简要、基础,便于学生照章预习,简单简便,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尽可能多地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恰是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学习惯的开端。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经过感知——认识——深化三个基本环节。预习是感知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为认  相似文献   

20.
一、整合教学内容本单元中心话题是"a camping trip",通过孩子们在野营地相互展示野营物品而展开对话。在第一课时学生们已初步整体感知对话。备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反复思考,作为第二课时该如何做?仅仅再现教材?不能!作为英语教师,仅仅让学生学会教材远远不够,自己有责任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更多地运用英语来传情达意,交流信息。第二课时教学,应是促进知识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对本课时内容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