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中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译介成果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社会思想、语言、文学以及中西交流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从西学汉译、《圣经》汉译、西方文学汉译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揭示了传教士翻译活动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西交流的贡献及翻译学科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晚清德籍传教士郭士立个人翻译活动进行梳理,从译介学的角度指出“主耀中华”的意识形态是推动郭士立翻译活动的关键力量。以史鉴今,郭士立在翻译活动中种种不当行为表明,在译者素养的形成中,意识形态对译者能力和职业道德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文化交流由来已久。自16世纪末起,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而译介儒经,引发了持续至今,规模相当的儒经西传盛事。值得注意的是,由众多的译本来看,儒经的翻译不同程度上受到传教士自身宗教信仰的影响。让人深思的还有,在西传过程中,不少传教士或多或少接受儒家思想;而部分传教士的译介活动遭到宗教组织的反对,并引起罗马教延与清廷的对立。文章通过以上史实与相关译本的分析,论述了翻译与宗教的互动规律:宗教启动翻译,催生翻译家;宗教信仰直接影响译者对文本的解读及其翻译措辞与总体策略;翻译活动可以促进宗教文化的扩容或导致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4.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在中国门户开放的情势下,福州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美国传教士蜂拥而来,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从事大量文化交流等活动,其中卢公明在西学翻译方面做出其他入闽美国传教士难以比肩的贡献,他译介的西学客观上对晚清福建社会产生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教士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传播了儒家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的翻译选题动机是为了调和中西文化,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的肌体。代表译者主要有利玛窦、理雅各和卫礼贤等,主要译介成就是对"四书五经"的外译。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与研究引起很大的反响,参与并影响了西方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深深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与学者。在译介儒家经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歪曲儒家经典原意的现象,对此学术界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国翻译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是始于东汉,结束于北宋的佛经翻译时期,而明末清初的传教士翻译活动掀起了另一个科技翻译高潮。这两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有相似点,又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略谈了这两个时期翻译活动的相同点,然而从延续时间、翻译方法、翻译形式、译著数量、译论以及意义影响等方面对这两次翻译活动的不同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杨波 《文教资料》2009,(19):47-49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过程的进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文学翻译.社会环境、政治因素、翻译动机和译者能力等都会对翻译活动的展开和进行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就国内对日本文学译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明朝时期传教士来华是中西方交流史上及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事件。传教士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来华传教士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及西学东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传教士在传播宗教教义的同时也通过译介的方式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论等带入中国,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东汉至北宋的佛经翻译活动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明末清初的传教士翻译则是继佛经翻译之后的第二次翻译高潮,这两次翻译高潮都肇始于宗教领域,但各自的特点却不尽相同。本文从翻译目的,翻译队伍,翻译作品,翻译思想,翻译影响这五个方面对两次翻译高潮做一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两次翻译高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从明末清初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着手,通过对西方传教士传教策略的介绍,以及对其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的分析、整合,阐述了该时期以传教士为载体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平等、双向、互动的。  相似文献   

11.
走向欧洲的孟子——译介《孟子》的西文图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至19世纪孟子及其著作多次被欧洲译介.文献与实物证明,孟子是最早被介绍到欧洲的哲人之一,而<孟子>则是最早翻译到欧洲的中国典籍之一.其间,孟子及其学说是作为儒家的次要代表和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加以译介的,篇幅、种类较少,单独成书的也较少.承担译介工作的主要是传教士,早期以旧教耶稣会士为主,后期加入了新教传教士,这一工作还得到中国人的协助.译介过程中发生过诸如"性向善"与"性本善"的不同解读,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折射了不同文化间的调和与认知.译介<孟子>的语言经历了从单一拉丁文到兼用不同语言的变化,译介图书刊行经历了由无法印行到版本众多的变化,孟子及其著作的影响也随之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2.
明末至晚清,“洋译华述”的译书方式,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经历了明末的肇始期、墨海书馆发展期、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广学会的繁盛期。直至近代中国华人翻译人才的大量涌现才终结。在与华人的合作译介过程中,传教士不可避免地竭力渗透基督教思想。但是,大量西书的译介仍然有效地传播了西学,开阔了国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之际,由于影响翻译的诸多历史情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翻译的选择取向也随之改变,表现为各种带有近现代性质的学术文化倍受推崇;另外,清政府实施的教育改革更是在客观上为西方心理学的译介提供了条件.当然,心理学的引进也是基于翻译者自身对该学科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因此,此时的翻译活动是翻译主体意识彰显的一种体现.就翻译主体而言,清末民初时期完成了由传教士向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国人新知识分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从伦理角度来看,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影响下的翻译伦理以及道德伦理决定了中国近代西方爱情文学译介的动因以及具体策略,而爱情文学译介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伦理,促成新的社会伦理规范的形成。这体现了伦理对于具体翻译活动的解释作用及指导意义,深化了对近代爱情文学的译介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徐俊娥 《海外英语》2015,(3):142-144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易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经书,引起了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的关注,相应的译介著作相继出现。其中以法国传教士为主的索隐派以对《易经》的翻译和研究为基础,提出儒学与天主教同源的观点,缓解了因“礼仪之争”而引起的清统治者与罗马教廷的紧张关系,并推动了欧洲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 同时, 也引发了种种焦虑、争议甚至质疑。由于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围绕翻译什么、 如何翻译以及如何才算“走出去” 等问题与困惑, 翻译界和文化界对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或多或少表现出某种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的功利主义倾向, 因而也存在某些绝对或片面的观念。对此,本文提出应立足于翻译的历史价值观,从翻译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标出发, 充分关注文学译介的阶段性和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进而以历史的、 发展的、 开放的目光, 切实从平等文化交流的意义上考察翻译活动,推进中国文学对外译介。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对晚清传教士的译介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传播福音”、让中国民众改信上帝,他们采取“文化传教”的迂回手段,采用“中国本土化”、“大国抗衡”、“拯救中国”等多种文化策略.这些译介活动客观上对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国现代化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尹延安 《英语辅导》2008,(1):108-111
法律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法学知识的输入首先就意味着要突破中西之间语言文字上的界限和隔阂。政治法律知识正是传教士所输入的一种重要文化内容,因而传教士是晚清西法东渐的主要载体。从传教士从事的法律翻译活动及其成果入手,分析其翻译原则、方法及特点,以期扩展法律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