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上,我捧起语文书满怀信心地对孩子们说:“老师来把这篇课文读一读,大家可要听仔细了!”我有声有色地读着,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孩子们,肯定会听得入了迷吧!”我猜测着孩子们听我朗读时的表现。然而,我却出乎意料地听到了孩子们天真的笑声,那笑可不是为我的朗读在喝彩。我顿时懵了。课后,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听老师的朗读要笑呀?”“老师,我觉得挺好笑的。你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小朋友了!”“老师,  相似文献   

2.
在平时的语文朗读教学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现象:上课伊始,老师就满怀激情地把课文朗读给学生听。试问老师在为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沾沾自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你朗读之前,学生自己有没有读过课文?字词读准、理解了吗?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领悟了  相似文献   

3.
初秋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教室,明媚得晃眼,却又带着暖融融的气息,让人欢喜。孩子们正捧着书,认真地听着小郑同学朗读课文。我时而看看课本,时而抬起头看看倾听的孩子们,时而将目光停留在正在动情朗读的小郑身上。这学期,小郑的朗读水平突飞猛进,时常让我惊喜,更是每每都能受到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的主要途径。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课堂。——侯集实小的杨平老师执教《小河与青草》。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小草说:‘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充足”、“干枯”这两个词对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杨老师别出心裁:“下面,我读课文,你们站起来做表演好吗?”孩子们一听可来劲了,齐刷刷地全都站了起来。当杨老师读到“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孩子们  相似文献   

5.
陈赟 《河北教育》2007,(1):32-32
那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徜徉在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美丽的荷花世界里。 课堂如行云流水般地进行着。“孩子们,你们体会得真好,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我指着屏幕上的第四自然段亲切地问。“能!”孩子们响亮地回答了我。接下来的朗读没让我失望,我含笑聆听着。突然,我听见不少孩子把“风过了”误读为“风停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耿梅琴 《教师》2010,(29):81-81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会激发起学生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产生感眭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相似文献   

7.
在自学《加了一句话》这篇略读课文时,同学们有的边默读边思考,有的边勾画边做批注,还有的和同桌小声讨论着什么。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你看书上说‘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我不明白为什么先是一愣呢?”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能否从这个“愣”字入手,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呢?直觉告诉我可以试一试!于是我提高嗓门顺水推舟地问“:孩子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个‘愣’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了。“孩子们,请你们反复读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明白的!”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读着,认真地勾画着……几分钟过去了,学生…  相似文献   

8.
一日,在教《火烧云》一课时,为调动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我运用了从低年级老师那儿学来的“星级鼓励法”:为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我决定由班级里未读书的同学担任“评委”,对指名读书的同学分别评星定级。一会儿,孩子们都极其认真地朗读起指定的课文,  相似文献   

9.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就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语文课上经常听到老师说“这段活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把……语气读出来”。细细咀嚼这些话,我觉得学生在老师眼里,好像是情感能任意生成、自由流露的机器,想让他有怎样的心情,就会有怎样的心情。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朗读指导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他根本不能催生学生的情感,学生也根本不会与作者、和主人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戚。  相似文献   

10.
“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 好吗?”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满怀希望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老师,现在我不想读!”小男孩不顾听课老师在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在后半节课中,这位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获得了听课师生热烈的鼓掌。  相似文献   

11.
朱连清 《师道》2006,(11):33-33
放下包袱,“弯下腰”,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尽情享受陕乐语文吧! 和孩子们一起早读 这一天早读课上,为了准备第二天的公开课,我I临阵磨枪地练起了课文朗读(因为教学预设中有一段教师范读)。我刚练习了几分钟,刚才还是书声琅琅的教室突然静了下来,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好奇地望着我,仿佛我是一个外星人似的。  相似文献   

12.
张立国 《山东教育》2009,(11):36-37
一、鼓励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时,问哪位同学愿意锻炼锻炼自己来读读第三自然段,一个快嘴女孩用特快的速度把第三段读了下来。薛老师问其他同学:“你们发现她读书有什么特点?”一女生说她读得太快。很显然,这是快嘴女孩朗读的一个不足之处,而薛老师却说:“我觉得她读得太熟了!‘熟’了才能快起来嘛!如果这位女同学在练习朗读时注意节奏,那简直不得了。”  相似文献   

13.
一天下午,孩子们在教室里打打闹闹,吵得一塌糊涂,为了使大家安静下来,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不想听?”我料想孩子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大喊“想听”,谁知李君等几个小朋友却说:“不听,不听,我要画画!”在一旁的周老师火了,她大声呵斥道:“老师让干啥就得干啥!都给我老老实实听故事,看谁敢再说‘不’!”我知道周老师这样做,是出于好心,为了使我不致在孩子们面前丢面子,但我觉得不必勉强孩子,让他们怀着满肚子的委屈听故事,于是我说:“那好,  相似文献   

14.
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当了老师。我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课,我讲的课文是《校园里的画》,我和孩子们先学课文,再学生字,同学们微笑地看着我。下课了,同学们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老师,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讲的课真好!”我听了心里甜蜜蜜的。还有同学送给我一束鲜花。我觉得这些孩子真可爱。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我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当同学们学习成绩不好时,我会认真耐心地给他们补课。我觉得自己可以跟这些孩子交朋友。过了一个学期,我成了优秀教师,我们班还成了“文明班集体”,我非常高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自由、快乐…  相似文献   

15.
王维子 《海南教育》2008,(10):15-15
《老师,您好!》这是一首抒情诗,它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的一味提问和讲解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课文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上,我正在教学课文《狼和小羊》。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寓言故事,对孩子们来说都耳熟能详,对我来说更是轻车熟路。当我们一起沉浸在绘声绘色的分角色朗读中时,突然,有个孩子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向我质疑:“老师,狼那么凶残,想吃小羊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找借口呢?”我当时一愣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18.
在自学《加了一句话》这篇略读课文时,同学们有的边默读边思考,有的边勾画边做批注,还有的和同桌小声讨论着什么。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你看书上说‘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我不明白为什么先是一愣呢?”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能否从这个“愣”字人手,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呢?直觉告诉我可以试一试!于是我提高嗓门顺水推舟地问:“孩子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个‘愣’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了。“孩子们,请你们反复读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明白的!”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读着,认真地勾画着……  相似文献   

19.
我,站在熟悉的讲台前,深情地朗诵着课文《东方明珠》。那群刚认识几个字的小不点静静地听着。刚读完,一阵热烈的掌声骤然响起,孩子们使劲地鼓着掌。“老师,你读得太好了!太棒了!”新新竖起两个大拇指.笑嘻嘻地朝我嚷着。“是呀是呀!”孩子们兴奋地拍着手。  相似文献   

20.
《老师,您好!》这是一首抒情诗,它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的一味提问和讲解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课文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