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好课三味》中有一段话: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了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阅读教学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向文本学表达上。因为“学语言的终极目的是表达”。  相似文献   

2.
全国特级教师王菘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相似文献   

3.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全国特级教师王菘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在执教二年级上册《欢庆》一课时,我紧紧围绕“语文味”,以教师的“说”为指引,以学生的“读”为线索,突出“品”的亮点,让课堂突出语文味的同时更注重了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味儿"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儿"指的就是这个味儿.具体来说,"语文味儿"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相似文献   

6.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侧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相似文献   

7.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好课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中语文味为首.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味有三味,即读味、写味、品味.  相似文献   

8.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味儿”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儿”指的就是这个味儿。  相似文献   

9.
韦力 《广西教育》2012,(4):61-61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对这一说法南宁市仙葫学校小学语文老师吴鸿丽十分赞赏。她认为语文的本体不仅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还应该包含着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内容的意思——语文不但要学“写什么”,更要学“怎么写”。吴鸿丽的语文课追求的就是这个“味儿”。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味"的提出,则是这一特点落实到语文课堂最显性的标志.什么是"语文味"?从程少堂老师首次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许多老师都对"语文味"发表过自己的见解.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颇有见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如何营造出馥郁的"语文味",笔者就借名师的课堂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29日,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其博客上撰文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  相似文献   

12.
王乙楠 《教育》2011,(7):56-57
记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3.
王乙楠 《教育》2011,(19):56-57
记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魅力,而这种文字魅力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毕玉林 《考试周刊》2012,(86):15-16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过于强调学生到文本中“来”,却没有教给学生如何从文本中“回”,即过于关注语言的内容而忘记语言形式。有专家给当下语文教学下结论为“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多以“得意”为主,也就是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的,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相似文献   

15.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那么,"语文本体"指的是什么呢?我想,这其中一定不只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文本写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只有做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语文味"四溢。  相似文献   

16.
熊伟 《福建教育》2009,(12):29-30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语言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关注语言形式——课文是怎么写的。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追求的目标。如何做到“言”“意”兼得,不少专家已有过精辟的论述。笔者认为巧用图解品味文本,也不失为一种让学生“言”“意”兼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语文课总觉得有些“变味”:语文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语文中有德育,有美育,有哲学,有生活,等等;语文的人文性在不断地张扬——诗意语文、深度语文、情意语文,各种流派各种口号层出不穷。细细品味这些语文课,笔者觉得缺失了作为语文课最本质属性的“语文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还能叫语文课吗?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言意融合的独特韵味。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言…  相似文献   

18.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中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去体验、去实践.然而,我们发现,有的课堂上“学与练”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结果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本刊邀请了原吉安市教研室主任罗继远、南丰县教研室主任过福堂、江西省特级教师王文芳等相关专家、教师,在于都县城关小学,围绕一节《陶罐和铁罐》的观摩课,与城关小学的教师进行了讨论、交流.现将讨论交流的内容整理成文,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学什么 练什么 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而是否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实践的检验,也要在实践中提升能力.那么,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堂中应该练什么、怎么练? 谢文英: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并明确了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指向说明,语文课程中,学的内容不仅是有语言的内容、形式,还有语言的运用.教师应从文本中挖掘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实例,选择有迁移价值的运用点,通过各种练的形式,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形式的实践中发展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君 《广西教育》2012,(36):25-27,31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这样纠结:作为一个还算有教学追求的老师,当我把对文本的思想内容的解读当做教学的主要任务,把课堂的深刻或者深度当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文本中“如何传达信息”的信息。因为语言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成为了弱势,于是导致学生的语言变得越来越贫弱,甚至越来越干瘪和八股,学生对语言的温度、色彩、节奏、韵律麻木甚至毫无感觉。于是笔者经常反思:告诉学生文本表达了什么固然重要,但作为语文老师,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表达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表达。除了关注文本承载的隐含的意义,更有价值的乃是开启学生的言语智慧:以语言的咬文嚼字为手段,让学生在文本探究中磨砺和形成语言敏感。语言的训练应该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实是不能分开的。或者说,没有经过“工具”性而直接进入“人文”的学习不是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笔者还曾经和老师们探讨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语文考试的阅读分数来自于什么地方?除了集中的阅读习题训练,我以为,最底层的能力和根本的训练还是来自于高质量的课堂对话。有效高效的课堂对话其实就是有效高效的阅读训练,而且是无形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