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编者按]玛琳·斯卡德玛丽亚(Marlene Scardamalia)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UT)的首席专家,知识创新与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for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IKIT)的所长.  相似文献   

2.
知识建构由加拿大学者Marlene Scardamalia和Carl Bereiter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目前已成为学习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根据考察Scardamalia和Bereiter所带领的"计算机支持的目的性学习环境/知识建构"项目组(即后来的IKIT团队)近30年的发展历程可知,知识建构研究是在理论、技术和实践三股驱动力的作用下发展并壮大的。理论发展、技术进步和实践创新三环紧密相扣、齐头并进,从而为知识建构研究不断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一、课堂教学的转变 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是学校中以传授专门知识为核心的一种创新教育方式,不仅包括个体知识获得,而且同学生对知识的细化、创新和发展有关。1999年Seardamalia和Bereiter教授提出了知识建构理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创新在社会稳定和财富创造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成为知识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1991年加拿大多伦多教育学院的Scardamalia和Bereiter教授提出了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1991年加拿大多伦多教育学院的Scardamalia和Bereiter教授提出了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的理论。按照Scardamalia和Bereiter(2003)的观点,知识建构可以定义为产品和某社区价值观的不断改善,主要通过提高个体在社区中所获取的远大于个体所付出的可能性,并且成为拓展文化成就的组成部分^[1]。知识建构更注重学习者群体知识的共同进步及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知识创新学习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的重要发展目标。知识建构社区以知识建构理论(Knowledge Building)为指导,运用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作为交互平台,围绕观点改进进行知识创新学习。本研究利用Newman批判性思维量表对一个小学五年级知识建构社区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社区整体表现出较深的批判性思维和学习深度,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各个方面上表现并不均衡,解决问题的各阶段批判性思维深度没有一致性趋势以及社区批判性思维和参与度呈现显著正相关等。研究结论对知识建构社区及国内CSCL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3年8月12—15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知识创新与技术研讨会。在著名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专家Marlene Scardamalia教授的带领下,该机构自从20年代80年代后期就开始致力于基于网络的创新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开发了著名的“计算机支持的目的性学习环境”(CSILE)以及后续的“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提出了知识建构共同体(Knowledge Building Community)的理论,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次会议的研讨主题涉及:知识建构与知识社会,面向高水平学习的技术与模式创新以及超越知识建构的职业、文化…  相似文献   

8.
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0)于6月1日至4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行。大会主题是“迈向知识建构的新纪元”,该主题彰显了GCCCE社群的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如何使资讯及通信科技成为学习者的“学习伙伴”,以促成或加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社群学习,并最终达成知识建构的目标。本次大会围绕着九个主题研究群进行:(1)流动学习与无所不在学习;(2)悦趣化学习与社会;(3)华语文数码化学习;(4)电脑支援合作学习与人工智慧的教育应用;(5)创新学习环境构建与教育软件设计;(6)数码化测验与评量;(7)数码学习与人力发展;(8)中小学教师论坛;(9)博士生论坛。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近600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知识建构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理论,强调“对等的知识发展”和“民主化的知识”,重视学生提出的真实观点和现实问题,认为知识建构不应局限于特定的场合。这种理念非常符合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旨,并为弥补当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足提供了指导。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指导,探究其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探究学生问题的深度、理解的深度等课程内容方面的学习成效,二是探究学生参与度、合作度(交互程度)、创造性等活动品质方面的发展。在研究“交通”这一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个人观点的提出”、“小组知识的讨论”、“班级社区知识的形成”三个阶段的知识建构过程。对基于知识论坛的建构学习效果采用问题深度量表、解释深度量表、创造性行为量表以及知识论坛自带的ATK分析工具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知识论坛的知识建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学生多层面的交互合作,促使问题深度、解释深度由低等级转向高等级;不断反思研究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生观点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课堂教学的转变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是学校中以传授专门知识为核心的一种创新教育方式,不仅包括个体知识获得,而且同学生对知识的细化、创新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基本观点是,计算机的应用能促进团体知识共享和知识建构。本通兰分析三种知识团体创新模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知识论基础。这三种模式分别是:Nonaka和Takeuchi的知识创造模式,Engestroem的扩张性学习模式,Bereiter的知识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知识建构教学实践项目是近三年来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博士生陈静萍女士开展的一项教育科学研究实践项目。主要研究学生如何使用“知识论坛”(一种网络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建构性的知识学习和评价。在研究活动中,学生形成“知识建构共同体”,针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形成初步的见解,并将这些见解在公共知识空间中公开,而后共同对这些见解进行评点、质疑、改进、丰富和汇总,最后达到学习共同体思想和知识的“生长发展”,并可能延伸出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着浅表化、形式化、短视化等问题,理解与实践“深度学习”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振大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的知识建构,但“知识建构”与传统教育观中的“知识传授”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分别站在“教”与“学”立场的两种对大学生学习的不同阐述。大学教师应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探寻一条指向学生深度学习中知识建构的教学路径:以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的重要根基与关键目标;“全景式”呈现知识,引发学生的具身学习;挖掘知识的负载价值,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为意义建构学习设计教学--学习与教学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学如何影响学习。教学与学习是彼此互相联系的过程,从而促成学习者发生改变。学习可以比喻为“反应增强”或“知识获得”或“知识建构”.这三种比喻所建议的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所在。学习时发生着三种记忆.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与之相配备的三种基本学习过程分别是选择、组织和整合。教学必须帮助学习者选择相关的信息.组织信息和整合信息。也就是说,有意义学习依赖于在学习中的积极认知加工或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5.
金星 《辽宁教育》2012,(1):49-50
对教师个人知识的研究是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在理解教师个人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师个人知识建构途径,对于帮助我们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教师个人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个人知识建构的途径:通过学习建构个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建构个人知识;通过教育研究建构个人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一、学习“新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理论,是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钟启泉教授指出:“时至今日,尽管依然存在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但已经达成共识的是:知识不是游离于认识主体之外的纯粹客观的东西;学习过程也不是打开‘知识百宝箱’向学生移植信息那么简单机械。学习乃是学生建构他们自身对于客体的理解,亦即知识是由学习主动建构的。”  相似文献   

17.
在线学习环境下的协同知识建构是当前数字时代下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种崭新的思想,也是被教学实践所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学习方式。研究协同知识建构对促进教育思想的革新、教学模式的转换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厘清了学习与知识建构之间的差异,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协同知识建构的涵义,提出协同知识建构的两个典型特征为"协同""创新",从而将它与其他在线学习方式显著区分开来。最后,从认知层面互动和社交层面互动上提出了促进策略,这些策略对促成观点收敛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是当前CSCL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同时也是CSCL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学校中以传授专门知识为核心的一种创新教育方式,不仅包括个体知识获得,而且同学生对知识的细化、知识创新和知识发展有关。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在他人(具有更多的知识)的帮助下为个体同化或顺应的,而是在与同伴一起从事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建构的,是一个在所探讨的领域中建立相互理解的过程。本文主要对知识建构的概念、特征、原则和环境等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开展知识建构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柱  夏欢 《教书育人》2002,(1):10-11
布鲁纳(J·S·Bruner,1915—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任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是当代认知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注重研究学习心理学问题,其学习理论是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研究对象,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又叫认知、发现说。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也就是“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因为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进行学习的方法。用发现法进行的教学叫“发现教学”。以下将从实施要求、公认的优点以及被认为是缺点的表现三方面对…  相似文献   

20.
一、“关注已知、建构新知”的心理学意义 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已有的知识)是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当接受新信息时,长时记忆中原有的知识被激活,从而新旧知识发生联系,新学习得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