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在学习共同  相似文献   

2.
朱涛 《职教论坛》2012,(18):41-44
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社区教育重心必须实现由"教育"向"学习"、由"个体学习"向"共同学习"的转变。实现社区共同学习,必须在推广学习理念、组织学习团队、培育学习核心、促发学习能力、配置学习资源、激励学习成效等方面下大功夫,才能使我国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跃上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这其实是提出了一种大资源观或综合资源观,也就是说,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树立大教育资源观念,不囿于幼儿园固有的力量,将目光投向整个社区,积极组织社区里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服务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因为这样既可丰富幼儿园的资源,又把幼儿生活中的事物组织为课程,为幼儿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幼儿园更好地达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和社区关系的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向是从人文关怀出发对教育本真的追问.学校和社区作为教育过程实现的重要场所,在历经了三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二者隔离阶段,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附学校阶段,学校社区的合作阶段)后,在终身学习思潮的推动下,继续走向对话与融合.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和社区关系的反思,以终身学习和"成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学校社区一体化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5.
以新自由主义理念及新保守主义理念为指导的日本教育改革相继陷入危机之时,出现了以学校教职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教育研究专家等共同参加的自主性教育改革动向,他们提倡构筑"学习共同体",促进学校的再生和发展.本文阐释日本"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及其可行性,以实例介绍其具体做法,最后指出"学习共同体"实践对我国的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社区体验学习已经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学习方式,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改善学习体验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然而,目前社区体验学习也存在定位不确定、师资不足、资源缺乏、方式单一等问题,影响了体验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不仅可以弥补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有助于促进学习生态的迭代与升级。从支持服务上,AIGC可以提供人机交互的体验参与方式、生成导向的体验学习资源和智能融入的体验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上,AIGC可以促进社区体验学习形态、学习模式、学习策略等的重构,为社区体验学习拓展了新的空间,促进了AIGC在社区体验学习的新应用。智能时代,新技术融入社区体验学习,需要在观念上对体验学习进行全面反思与升级,包括基于AIGC的社区体验学习观、社区体验知识观及社区体验课程观。  相似文献   

7.
吴涧石 《考试周刊》2013,(34):181-182
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得到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资源对于科学教育至关重要。本文以"校园科技场馆"为例,论述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给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带来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方面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民间的草根式生长的学习群体,人类历史可考的最早的学习现象可溯源于此。在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区学习共同体重新勃发生机。正是借助于对"社区""学习""共同体"三个基本概念原始定义及相互关系的探析,让我们认识到社区学习共同体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蓬勃的内在生命力。在原始的共同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以契约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而是以直接的相互肯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是人的天性,学习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社区是"国"与"家"的天然纽带,属于社区居民心灵生活相互关系的"生态位",并非指单纯的行政区划或有着物理边界的小区空间。社区"生态位"的优化,有赖于社区居民的共同学习行为,而社区居民的共同学习行为有赖于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区教育移动学习模式赋予了学员更大的学习空间与自由度,也有利于推动资源共享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目前该模式的开发面临的障碍包括相关社区教育机构各自为政、"社区学习共同体"数量极少、缺乏激励机制和特色化资源等等。为实现社区教育移动学习模式的开发创新,相关教育机构需要协同攻坚,建设移动学习圈,创设学分银行,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色与教师特长开发微型化、特色化资源以满足学员的差异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社区教育课程特征的阐释和社区教育课程研发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认为社区教育课程研发首先应坚持固有的原则:立足社区,以人为本,在遵循整体性、发展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社区本位"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社区教育课程研发的路径:以成人学习观为指导,强化课程研发意识,全力开发课程资源;以教育需求为向导,开展社区教育调查,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以有教无类为先导,承续"关怀弱者"的实践传统,重构社区教育主体对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象征的社区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有关"社区"的基本范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本文从社区概念的历史由来以及社区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社区商业中的"社区"概念,并对因素构成、社区的类型进行了理论分析,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分析了现代社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贺民 《继续教育研究》2008,42(4):111-1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是社区教育的应有之意.“人本”社区教育应当做到体现人文关怀、强化服务职能、尊重社区成员主体意识以及优化社区文化环境等.  相似文献   

13.
宋代蹴鞠社团"齐云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的蹴鞠社团在宋代诸多史籍中有零星记载,其中以南宋的"齐云社"最为著名.以"齐云社"为代表的蹴鞠团体主要担负着制定蹴鞠比赛规则、组织赛事活动等职责与任务,对宋代蹴鞠运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蹴鞠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改革目标、体制设计、公共服务、管理方式四个维度,对滨湖世纪社区体制改革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改革目标维度上,与国内其他地方社区改革模式的目标取向相比,滨湖世纪社区主要有改革目标多元统筹、改革思路务实创新两个特点。体制设计维度上,与传统街居体制相比,新体制引入了社会治理新机制,减少管理层级,提高了管理效能,构建起多元共治新格局。公共服务维度上,滨湖世纪社区做到了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公共服务集中提供,以及建立起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市场服务和社区互助服务三者互补的服务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维度上,滨湖世纪社区从垂直到扁平,优化了基层管理组织体系,整合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管理,节约了社会管理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5.
湖湘文化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特色和灵魂,必须用湖湘文化引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湖湘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内涵一脉相承;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的主题息息相通;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艰巨性呼唤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湖湘文化"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是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方法和途径;湖湘文化"通筹"、"扼要"相结合的全局重点论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班级概念越来越被淡化,宿舍成为学校的最小群位单位。如何在这一最小区间,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宿舍管理工作相结合,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区:共同体还是"互不相关的邻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城市社区是共同体吗,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者综合分析现有的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当代城市社区存在中等程度的社区归属感,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却日渐下降,居民的邻里互动减少,社区参与水平低下。换言之,城市居民与社区之间缺乏紧密的社会联系与经济联系。城市社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并且,随着商品房社区的增加,城市社区的共同体色彩可能会进一步淡化。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它不仅与运动场地、活动器材密切相关,而且在教学组织上也有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受教学模式的困扰,在大班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教学的有效性难以提高。这种"大班额"的整体授课制严重制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体育教学带来严重的弊端,使体育教学难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人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以上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9.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