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6期发表的马俊峰同志的《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的本质》一文(以下简称马文)对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被《新华文摘》1990年第3期所转载,影响较大。但我认为,该文的有些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该文认为唯有反映才是认识的本质的看法,我就不能接受。我认为,创造也是认识的本质不能否定,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使我加深了对此的认识。关于创造也是认识的本质的观点,已有文章论述过,但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广泛影响和公认,又有同志企图否定之。因而,很有必要继续强调和结合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加以论述,使之成为一种共识。人而进一步深化对认识的本质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21页上刊登了刘兴容老师的一篇《我认为课本中古诗词不宜配插图》一文。其中见解,虽有些道理,但刘老师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叹词的功能》中的一些语法问题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徐伟民1996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叹词的功能》(以下简称《叹词》一文,我以为其中有一些语法问题,颇有讨论之必要。一、是不是叹词判断有误《叹词》一文中所说的“叹词”,有些并非叹词。例如:...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近几年来,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每期的《小学教学研究》一到,我总是先翻开《数学》栏目,拜读“教法探讨”、“问题研究”、“争鸣之页”等内容,爱不释手,受益不浅。但我发现一个问题:1992年贵刊第十期第33页四川省张全明同志所写的《似是而非关键应搞清“是”》一文竟然又在广西的《小学教学参考资料》第十期上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对勤工俭学本质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勤工俭学本质的思考勤工俭学研究会王民栋最近读到《略论勤工俭学之本质》一文(见《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2期),深受鼓舞和启发。一方面感到教育理论界对勤工俭学的重视,有更多的同志热心研究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想到在《中国教育学刊》上讨论这个问题,可以提...  相似文献   

6.
近年国内外美学界十分重视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家都在努力从中挖掘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微言大义,企图据以阐明美学诸根本问题。所以,讨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者很多,有的竟直接把“自然的人化”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按:一般都认为“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结果),说成就是“美的本质”,我则迄今尚不能无疑。有些同志认为:“这个基本问题(按:指“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可以用来说明美的萌芽和产生,还不足以揭示美的特殊本质。”(见《美学》第四期,第84页,夏放:《论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等)在这一点上,我倒基本赞成他们的这种看法,但本文不拟引经据典详加讨论,仅仅谈点个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学研究》81年第4期在问题讨论栏内刊登了重庆市南岸区刘家岗小学蒲跃庆同志的文章,题为《对“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很有意思的也是有益的。但对《讨论》一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和作者蒲跃庆同志商榷、研究,也供同志们参考。一、不能用语文知识去推导数学知识《讨论》一文中开头就说“从语法的角度去认识”,“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是不同的。我认为用语文知识去解释数学知识很多问题是无法解释的,因  相似文献   

8.
鲁洁教授在1996年第2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文,提出并肯定了教育的超越性本质。之后有的同志在《教育研究》1997年3期上发表文章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讨论与研究,特发表南京师大教科院方面的一组文字,并欢迎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来稿。  相似文献   

9.
过程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问题,著名数学教育家马明先生曾在1991年第9期《数学通讯》上发表文章阐述他的观点,他说:“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如果说得更确切一点,应当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展示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近年来,经过许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探讨,对此问题已基本形成共识,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我们把在这种认识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模式称之为过程教学.本文拟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就过程教学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自然的人化”洪毅然先生探讨“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的两篇文章(见《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洪文)认为:“自然的人化”即自然界自动地成为“为人之物”,这一质的飞跃的依据是“自然界依照自然史规律”的发展,在“一有人”的条件下,量的表现是整个自然界(当即无限性的宇宙及其永恒性的发展)都已人化。我认为这种观点难以确立。因为自从一有人之时起,人与自然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诚如洪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1.顾明远说:“近几年来教育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非常热烈。特别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命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认为,这个讨论是非常有益的。在后一命题上我是始作俑者。1981年我在《江苏教育》第10期上发表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1982年我和黄  相似文献   

12.
鲁迅著名小说《一件小事》的主要人物,是知识分子“我”,还是人力车工人,历来存在不同意见。北京《中学语文教学》八○年第八期姚健同志的文章,江西《语文教学》八○年第四期唐荣昆同志的文章,又再一次系统地论述: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正确归纳《一件小事》的主题,而且关系到探索鲁迅前期的思想发展,不能不认真进行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语文知识》1994年第4期刊载徐无忌先生的《<蒲公英>中的一处译文质疑》一文,我查阅了《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8期,何富根先生的文章对这一疑点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其中的解释很有道理。壶井荣的《私花物语》(日文),即《我的百花故事》,第四篇就  相似文献   

14.
曝光台     
编辑部:贵刊2002年第16期《西游后记》一文为抄袭之作,原文登于2002年第四期《山海经》,原作者是杂文家江帆。陈小龙编辑部:贵刊2002年第10期“同步作文”中姜誽誽的《我爱我家》为抄袭之作,原作刊登于《中国小学生获奖作文精品大全》,原作是获得了全国中小学作文邀请赛二等奖的作品,原作题为《我的一家》,原作者为上海的蔡晓琳。曝光台@陈小龙 @赵星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发表了张寿康同志《说“结构”》一文,接着又连续发表了几位同志讨论“结构”问题的文章。我们认为这场讨论,对于汉语句法结构的科学研究,对于汉语语法教学的指导是很有意义的。下面,我谨就词组与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才栋同志在《江西教育学院学刊》(1986年第2期)上发表了《关于书院研究的通讯》一文,牵涉面很广。我对书院的研究是门外汉,未敢一一妄加评论。但其中第五条是讨论华林书院问题的,我是华林书院资料的主要发现人,也常搞搞考据,自不必说对此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96年第11期《物理选择题的特征解法》一文是抄袭之作,原文刊载于《物理教学》1991年第3期,题目是《初中物理选择题的特征法解》.……  相似文献   

18.
《物理教学探讨》2004年第7期刊登的《用太阳光与指南针测定磁偏角的实验设计》一文,我认为马老师的实验设计在原理上存在错误,现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梁孝瀚,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该校是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为清宣统三年(1911)创办的教会大学,原址为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东南麓、闽江之畔的马尾区魁岐村福州制药厂(今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柳宗元之文艺思潮及其影响》,原刊《协大艺文》1937年第5期,同期另刊有作者的《国文教学参观印象》、《国文教学参观印象记后记》二篇。作者为寿香社社员,该社由福建协大学生于1935年创办,组织灵活,以诗词创作为旨,是福州三十年代第一个有妇女参加并现场作诗词的诗社。《协和艺文》亦有其诗词刊登,无奈作品均未署名,详情不得而知。校友兼社友郭毓麟有云:“孝瀚不惜买书钱,一诗吟就乐无边。”作者有《宋代诗话家之文艺理论》,及《赠郭毓麟七言律一首》,刊于《协大艺文》。另有《慎子研究》十章,分别发表在《青鹤》1933年第2卷第2期、1934年第2卷第5期、1934年第2卷第6期上。此外有《欧阳詹作品研究》,刊于《福建文化》1935年第3卷第17期。杜晓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认为:“梁孝瀚的《柳宗元之文艺思潮及其影响》是本世纪上半叶唯一一篇全面系统且较为深入地探讨柳宗元文艺理论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历史教学》2007年第9期发表了《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一文,认为这道试题的设计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缺陷,考查的效果也不够理想。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关注。赞同者有之,提出商榷者也有之,如王俊伟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12期发表了《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一篇文章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我想,这是每一个作者所乐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