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虐待”指的是那种经常性,习惯性的批评责怪学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些教师身上表现出来,但又很少有人注意这种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巨大伤害。精神保健专家们认为,缺乏者师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孩子,比起那种遭老师体罚的孩子,心灵所受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的损失更大,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产生比打孩子还要坏的后果。精神虐待是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残。训斥和咒骂一个对自己的错误已认识的孩子,只能损伤他们  相似文献   

2.
所谓“心理虐待”又称“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心理虐待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还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专家们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抚...  相似文献   

3.
所谓“心理虐待”又称 “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 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有意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 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伤害儿童心理健康并使之受到伤害的言行。心理虐待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不像体罚那样显现在外表,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其负面影响,因此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更难以对其进行量的统计。然而心理虐待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还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专家们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幼儿,比那  相似文献   

4.
心理虐待,也可称之为精神虐待,也有的把它叫做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是指那种在教育过程中无意或有意、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与“滥施暴力”相比,它虽然不会使孩子受到皮肉之苦,但这种伤害是一把割肉的“软刀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人格将会被扭曲而畸形发展,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一位儿童心理学权威曾痛心疾首地说:“这种伤害不会显现在形体方面,  相似文献   

5.
李卫 《成才之路》2009,(24):65-66
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要全面关心幼儿的成长,满足幼儿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虐待”的问题。心理虐待在幼儿园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契诃夫的前期短篇佳作中,《胜利者的胜利》一般都被视为是与《一个小官员之死》、《胖子和瘦子》等名篇同属揭批“小市民的庸俗卑劣和愚昧屈辱的奴性心理”一类的作品。本文则从人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胜利者”柯祖林的“胜利”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劣面,即当他由“部下”升到“上头”的社会地位变化导致他由“受虐者”变成了“虐待者”的社会角色的转换,从而疯狂对他的下属进行虐待,寻求报复的卑劣心理。由此见出,《胜利者的胜利》在揭示人性劣面上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7.
儿童精神虐待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芳  毛景焕 《幼儿教育》2000,(12):14-15
我们把教育者或有意或无意但已严重损害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的行为称为“精神虐待”。与肉体虐待相比,它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性等特点。我们对由一般教育者经常性的、对不同的儿童群体(按发展水平划分)造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神虐待现象作简要分析。一、发展缓慢儿童——“轻视型”精神虐待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当戒尺作为旧教育的象征被扫进历史垃圾堆渐为人们淡忘时 ,形形色色的心理虐待行为却在一些校园中滋生蔓延开来 ,严重损害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 ,从而成为学校教育中一股令人忧虑的浊流。一、心理虐待的含义及其特征所谓心理虐待 ,是指教师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无意、或隐或现地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 ,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 ,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心理虐待。由于受虐待对象是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的心理 ,所以 ,心理虐待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行为的非明确目的性。心理虐待在一般情况下 ,并不是教师主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童年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自尊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童年期心理虐待量表、自尊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4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童年期心理虐待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和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7,占总效应的32.32%;童年期心理虐待对自尊的影响受到心理弹性的调节。研究表明,童年期心理虐待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还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提高心理弹性可以有效避免由童年期心理虐待引发的低自尊,从而预防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探讨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特点。研究从611名四至六年级儿童中筛选出290名受心理虐待的被试,采用组间设计对受心理虐待弹性组和缺乏弹性组的儿童进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在心理虐待处境下两组儿童对父母内隐态度的差异,通过假设情境法等考察受心理虐待儿童对师生、同伴关系的认知。结果表明:(1)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对亲子关系的内隐态度比缺乏心理弹性的儿童更为积极;(2)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在三类社会关系背景下情感维度的认可度均高于缺乏弹性组儿童;在不同假设情境下,心理虐待弹性儿童比缺乏弹性儿童更倾向于向老师、同学或朋友倾诉自己的遭遇,或请求帮助;(3)积极的师生、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与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能有效预测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觉是优良的认识品质、优良的情感品质和优良的意志品质的综合表现,它既是良好的心理品质,又是良好的心理习惯:倡导自觉,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适应社会需要的意识和自主生存发展的能力。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心理虐待是指什么呢?专家指出心理虐待也称精神虐待,是指那种在教育过程中无意或有意、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严重伤害的言行.那么,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心理虐待有什么表现呢?  相似文献   

13.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孤独感量表调查了324名小学生遭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基本特点,并探讨了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孤独感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中存在一定比例心理虐待与忽视现象,心理虐待与忽视阳性组儿童和阴性组儿童在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和孤独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与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与孤独感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并且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虐待罪的对象,“家庭成员”是范围相对开放的概念,其认定应当以家庭组成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在不同的视角下看,被虐待的家庭成员具有如下典型特征:1.对虐待行为人的依赖性;2.所承裁价值的冲突性;3.在犯罪成立和追诉中的能动性。家庭雇员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成为虐待罪的对象,虐待被买妇女、儿童的行为不能定虐待罪.  相似文献   

15.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与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学生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中进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人们不但没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反而把两者割裂开了。知识教学成了教师自觉把握的对象,而心理发展却被忽略了。教师“爱”有等级,在教学要求上脱离学生实际,以成绩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偏爱少数所谓“尖子生”,忽视甚至歧视所谓“差生”,使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在教学过程中,盲目赶进度,不惜利用频繁考试、大量做习题、拨高教学难度的做法,超出了学生…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人在自我与环境的冲突中,采取或反抗,或亲近,或逃避的态度以消弥心理的焦虑,从而相应产生“宏大的自我”“被贬低了的、如影的自我”及“潜藏着的迫害者”,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借鉴新弗洛依德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自恋心理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中国古代文人自恋心理的3种状态——自我中心、自我依恋和自我虐待,并揭示了自恋对中国文人和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众心理”教学法一得“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之一,是指团体中的成员都有尽可能与多数成员在语言、行为、态度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心理过程。其表现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某些非智力因素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他个体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在未成熟的青少年学...  相似文献   

18.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而少用惩罚性手段。惩罚似乎被人们视为异端,视为人权的侵犯。事实上,这是对惩罚的误解。惩罚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学生觉得难堪,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是以育人为目的,学生能够且乐于接受的、充满理智和情感的一种教书育人的挫折艺术。  相似文献   

19.
警惕「应试教育」带来的「心理虐待」□王世岚佘海英在给来自省内各地的初中毕业生组成的学习班上课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心灵在应试教育下都有不同程度的挫伤,许多阴影在孩子们心中久久不能抹去。“就以我为例吧!”一个学生说,“刚刚步入初三,根据以前成绩不大理想的情...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外化问题行为的高发期,外化问题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生活学习都具有消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218名9至20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心理虐待与忽视、反社会态度和外化问题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心理虐待与忽视可以直接影响外化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反社会态度对外化问题行为起间接作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反社会态度的影响受到性别的调节,在男性中,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反社会态度的预测作用更强,即男性在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下更有可能认同违反道德和规范的行为,从而更容易形成反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