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内蒙古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于2011年开始招生.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其多学科交叉性使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差异性较大.本文从土地科学发展现状着手,结合国内其他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土地资源管理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以及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特点,系统指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发展专业方向以及在学术研究、教学方案设计、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师科研培养方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时代科技和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为应对新时期的复杂变化,适应新形势的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孕育而生,为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目前土地资源管理教育仍存在着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缺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创新创业平台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应当从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搭建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着手,将土地调查与评价、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等本领域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相结合,推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与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努力培养土地资源管理领域高质量创新型新文科人才。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究山东建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和改革。研究方法:借助文献资料和因果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建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结论:应该从确立培养目标特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构建应用性教育课程模式、建设特色师资队伍几个方面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的增加,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但是各高校根据本身的学科背景,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定位不同,在专业课程体系上存在很大差异。课程体系不一致会给用人单位以模糊的印象,也不利于不同院校的学习交流,以及影响专业的长远发展。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明确学科专业的定位,完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5.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了解,我国有近百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有着自身行业上的特殊性,它既是一个专业特点较强,又是一个涉及学科较多的公共管理类专业。那么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需要不断进行总结探析,从而更好地促进本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及时就业和合理就业,并对其他学科的专业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发展定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土地资源学"的课程属性和地位,本文探讨了北京市精品课程"土地资源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建设要点。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提升"土地资源学"课程建设水平,以及带动土地资源管理相关课程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针对学科发展中所存的问题,从学科整体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对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软件产业的发展和专业地位的提升为软件工程专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属性和工程教育属性出发,提出了完善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坚持走校企联合之路,建设出一支结构合理,能从事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和领域知识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服务于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土地科学学科内涵研究为基础,分析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一般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为基础,依据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后备人才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培养目标包括本专业一般培养目标和基于需求的具体培养目标体系。土地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一般培养目标确定提供基本依据,并为不同院校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0.
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属性 经新一轮国务院学科建设委员会认定,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划归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系列。土地资源管理是介于工程技术学科与管理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既年经又具有很强生命力的科学。在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地矛盾问题已日趋严重。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该问题的解决最终将取决于土地资源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该学科建设及人才的培养便成为其关键。90年代以来,随着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结合河北科技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实践,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地方高校不但要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而且还要坚持以服务、互动促发展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体性、结构性和个体性,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克服教育学科存在的注重教师机械传授、忽视学生能动参与;注重片面知识灌输、忽视全面能力培养;注重一般统一要求、忽视深入个别理解的弊端,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主体性学习;注重知识的结构和探究过程、提倡探究性学习;重视理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倡个性化学习,这样教育学科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和青春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当代人类的生存境遇,也使人类的精神境遇陷入困惑和迷茫,基最明显的标志是主体文化已走到寻求幻觉体验的极致,在此情形下,人类迫切需要的调整整体的生存策略,以积极主动的文化抉择来改变的生存现状,而生态美学正是适应此而产生的,生态美学是一种包括了宇宙不同运动系统的全景文化科学观念系统,它将从根本方面有助于人类生态境遇的发展与完善,建构这种生态美学的核心问题是:一要确立合理的文明生态关系结构;二要从生态平衡这样的视野来解决科技因素对生存和生存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安全科学"从确立发展至今,经历了劳动保护科学及其体系创建和发展阶段,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确立、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安全科学重点建设和发展安全生产科学科技阶段以及当前的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科学发展和完善等3个阶段。安全科学技术应与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生态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和伦理科学等学科交叉综合,以拓展安全科学的内涵,推动安全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核心工作,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基础。本文论述了理工类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并就理工类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理工类高等院校应当在发展中抓住重点,办出特色,加强优势学科科技创新能力,并提高科研产出质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发行营销专业是高校为适应我国出版产业化转制、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和实现出版发行营销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需要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其专业建设应解决以下四个关键问题一是在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注重专业的多学科特征和应用性特色;三是在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置上,要形成突出实践环节的特色;四是在教学效果上,要凸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余静 《教学与研究》2003,2(2):76-80
本文对现代社会两个基本的经济哲学问题———现代劳动与人的主体作用问题和市场经济中人的主体地位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 ,人们的劳动方式也在发生根本变革 ,劳动与人的主体发展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特别要注意培养和塑造健全、理性的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18.
自主建构与学科融合——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末,美国教师教育理论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科学。新的认知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建构;强调任教学科与教育学科的融合;强调对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和对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尊重等。任教学科与教育学科出现了新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而作为学科建设关键的学科梯队建设则日益成为高校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因素,学科梯队的建设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和保障,也是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在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注重学科梯队建设的整体性、持续性、稳定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20.
论学科建设是高校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根本。高等学校要持续、稳定地发展,并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科研创新团队的整合、科研基地的建设、科技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